張捷

南京大學旅遊研究所所長

張捷,男,1960 年7月生,博士,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旅遊地理與旅遊規劃專業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旅遊研究所所長。

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教育部旅遊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旅遊休閑與全球變化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旅遊研究會(ITSA)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委員會副主任、《Tourism Geographies》編委、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名譽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委員等。

個人簡歷


學習經歷

1973年-1977年,無錫市第四中學(現無錫市北高中)初中、高中
1978年-1982年,南京大學地理學系,獲學士學位
1984年-1987年,南京大學地理學系,獲碩士學位
1988年-1989年,牛津大學地理系中英聯合培養博士,
1987年-1990年,南京大學大地海洋科學系,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77年-1978年,無錫第二棉織廠,工人
1982年-1984年,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地質系,助教
1990年-1994年,南京大學大地海洋科學系,講師
1994年-2000年,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副教授
2000年至今,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

社會兼職

1、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2013-)
2、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旅遊休閑與全球變化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Commission Board Member)
3、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旅遊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2013-)
4、國際旅遊研究會(ITSA)副主席
5、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委員會副主任
6、國際SSCI期刊《Tourism Geographies》編委
7、江蘇省旅遊學會常務理事
8、美國South Carolina大學名譽研究員
9、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委員(1996-)
10、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97-2001)
11、中國旅遊協會理事2008-2013
12、中國旅遊教育分會常務理事2008-2013
13、中國旅遊地學研究會理事委員會委員(1998、2006)
14、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常務主持(2004-)
15、美國NATIONAL GEOGRAPHIC世界遺產評價專家組專家(2005-)
16、多個省(江西、江蘇、山東)、市地方政府部門的旅遊及旅遊相關專家委員會委員或諮詢顧問
17、國內多個大學兼職教授或兼職研究員
18、國際經驗實驗美學學會(IAEA)正式會員(2006-2010)
19、國際美學學會(IAA)會員(2010-)
20、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科學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旅遊地理與旅遊規劃、信息地理和書法地理、喀斯特地貌。在國內外核心刊物及出版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學術論文CNKI統計總被引次數6400多次(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6項。主持江蘇省“十二五”旅遊發展規劃、江蘇省古運河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江蘇沿海地區旅遊發展規劃、UNESCO三清山世界遺產地遊客管理規劃等多項旅遊規劃項目。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寨溝自然保護區旅遊地理結構及旅遊持續發展研究,1996-1998,批准號:4957103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旅遊/遊憩流的空間分佈模式及空間效應研究,2004-2006,批准號:4037103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生物喀斯特侵蝕力的研究,批准號:491010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城鎮書法景觀的地理分異及地方感過程的案例研究,2009-2011,批准號:4087107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硬質文物風化毀損的表面過程、微形態及機制的案例研究,2003-2004,批准號:402710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突發危機事件對旅遊目的地社會地理影響的時空模式研究:以大九寨溝地區為例,2012-,批准號:41171121
國家旅遊局重點課題:基於空間句法的山嶽型景區遊客流集聚影響研究——以世界遺產地三清山為例,2013-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Formulating the visitor management plan for World heritage Destination- case of Sanqingshan National Park.三清山世界遺產地遊客管理,2013-
建設部科研項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規劃編製技術導則研究,2003-2005,課題編號:20031018
建設部基金項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評價體系研究,2003-2005,課題編號:2004012
建設部科研項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2002
British Acadamy項目:How sustainable is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and UK.中英自然保護區旅遊可持續性比較(中方首席專家),2007-2009,基金編號:SG-47266

規劃項目

江蘇省“十二五”旅遊發展規劃(主報告主持人),江蘇省旅遊,2011
江蘇省古運河旅遊發展規劃,江蘇省旅遊局,2008
江蘇省沿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江蘇省旅遊局,2004
江蘇沿海地區旅遊發展規劃,江蘇旅遊局,2009
江蘇省旅遊景區規劃體系研究,江蘇省旅遊局,2008
蘇州市“十二五”旅遊發展規劃,蘇州市旅遊局,2010
江蘇發展鄉村旅遊的優勢、戰略定位及發展建議(諮詢報告),江蘇省旅遊局,2012
江蘇省旅遊資源普查與評價開發,江蘇省旅遊局,2005
淮安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修編),淮安市旅遊局,2008
常州市休閑度假旅遊發展規劃,常州市旅遊局,2009
淮安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六安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六安市旅遊局,2008
安徽省六安市紅色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江西省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副組長2002
《中部地區旅遊發展規劃》子課題:南昌城市旅遊圈旅遊發展概念規劃

學術成果

主要從事旅遊地理與旅遊規劃、信息地理與書法地理學、喀斯特地貌研究:
(1)旅遊地理與旅遊規劃研究:主要從事旅遊流模式、旅遊空間結構、旅遊與信息技術、地方感、旅遊影響研究,中英文發表旅遊方面論文200多篇,學術論文CNKI統計總被引次數6400多次,單篇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超過300次,被引次數超過100次的論文達15篇(檢索日期為2014年4月30日)。有關旅遊研究成果獲得亞太旅遊協會等國際會議論文獎2項、全國學會級論文獎3項;對旅遊規劃本體理論、歷史文化村鎮評價與規劃、遺產旅遊規劃模式等的研究,獲得建設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優秀規劃成果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江蘇省科學協會優秀軟科學獎3等獎1項,省部級鑒定3項。主持完成江蘇省古運河旅遊發展規劃、江蘇省沿海旅遊發展規劃、蘇州市旅遊業十二五規劃、江蘇省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
(2)書法地理與書法審美研究:張捷教授筆名葑溪,自幼愛好書畫,及長兼好篆刻,擅長書法研究。現為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執行主持,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集中於中國書法美學、書法地理學、書法景觀、書法文化體系和書法文化產業方面,在中、英、日文學術刊物文集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國際SSCI檢索論文4篇,國內CSSCI檢索論文13篇,形成一定的國際國內學術影響。書法研究論文獲得中國書協主辦學術會議評獎獲獎論文多次。探討了書法景觀的概念並提出了書法地理學研究體系,提出書法審美中的自然景觀描述的功能類型、提出了基於書法文化鏈的大書法文化發展戰略、書法景觀旅遊規劃的模式;提出了書法審美評價維度體系及其無差異曲線分析;首次對書法審美維度評價、書法審美的行為性評價、書法景觀知覺等進行了實驗美學研究,主持完成相關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相關文發表於《Tourism Management》、《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國際頂級旅遊研究期刊及《中國書法》《城鄉建設》等國內核心雜誌,發表中英文書法論文約20篇,獲得《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國展論壇》優秀論文獎(全國5篇,排名第一)、第七屆全國書學研討會三等獎、全國第三屆現代刻字藝術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全國5篇,排名第一),多篇書法研究論文參加國際經驗實驗美學大會(IAEA)、國際美學會(IAA)大會交流,以及中法旅遊論壇、ITSA/PATA等國際會議主題報告,應邀在香港、美國、英國、日本及國內多個大學做書法景觀相關內容的學術報告。
(3)信息地理研究:自1997起年對國內網際網路信息地理學進行實證研究,並對網路文化地理問題、旅遊網站空間分異及發展戰略、信息時代地理空間的特徵、旅遊與科技信息化發展戰略、主題頻率與書論演進關係等進行了探索研究,中英文發表信息技術及情報檢索研究論文20多篇,成果發表於《情報科學》等中、英文學術刊物。
(4)自然地理學和地貌遺產研究:長期從事生物喀斯特作用機制及其在文物保護和風化防治研究,在國內1991年起發表生物喀斯特微形態學及文物風化研究成果,以九寨溝、雲南石林、永安石林等為例,分別對藻類、地衣的生物喀斯特侵蝕作用、藻類喀斯特沉積作用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了地衣子實體對石灰岩基質的鑽孔作用機制;系統提出了地貌遺產價值的多種評價體系及其保護規劃措施;對南京六朝石刻明代石刻、樂山大佛、洛陽龍門等石刻文物保護及其風化監測進行了探索;首次發現了青藏高原特有風蝕喀斯特微形態及發育機制,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九寨溝自然景觀成因研究被收入《九寨溝志》並被廣泛應用於九寨溝導遊詞。
(5)其它人文研究:包括甲骨文與殷商景觀地理、空間概念學科屬性和地理空間觀、古詩詞與地方旅遊資源、民俗文化資源評價、洞簫指法及傳承等的研究。

科研獲獎

1、1997,青藏高原自然資源與環境演變的案例研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2、張捷:2003年主持建設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獲建設部全國優秀村鎮建設規劃二等獎。
3、張捷:2003年主持建設部《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規劃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獲2007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4、張捷:2003年主持建設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獲2007年江蘇省第二屆軟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張捷主持《蘇州市“十二五”旅遊發展規劃》獲江蘇省2011年旅遊規劃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6、張捷主持2006,《南京長江路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獲南京市首屆旅遊規劃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7、張捷主持《江蘇省沿海地區旅遊發展規劃》獲2013年度江蘇省旅遊規劃設計成果獎一等獎。
8、張捷主持《江蘇省古運河旅遊發展規劃(2010-2025)》獲2013年度江蘇省旅遊規劃設計成果獎一等獎。
9、張捷,盧韶婧等《中國書法景觀的公眾地理知覺特徵——書法景觀知覺維度調查》獲2013江蘇省社科聯第七屆學術大會優秀成果二等獎。
10、張宏磊,張捷等《Modeling hotel room price with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獲2013年國家旅遊局優秀旅遊學術成果獎二等獎。
11、張宏磊,張捷《中國傳統文化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研究——以書法景觀為例》獲第六屆江蘇省旅遊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學術論文


SSCI/SCI論文

1. Zhang, J., Tang, W., Shi, C., Liu, Z., & Wang, X.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ourism: From Cultural Heritage to Landscape Symbol and Media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8, 11(6): 529-548. (SSCI)
2. Zhang, J., Huang, Z M. A case study on aesthetic assess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39(5-6, S): 499-499. (SSCI).
3. Zhang, H.,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S., Lu, S., & Shi, C. Role of Constraints in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 Experience: An Extension of a Leisure Constraints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1398–1407. (SSCI)
4. Zhou, Q,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Edelheim, J. R. Re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 Consumer-based Model Regarding the Authenticity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 Tourism Management.2013,36(3):99-112. (SSCI)
5. Qi, Q., Yang, Y.,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of tourists on calligraphic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ofGuilin,Chin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 113:128–138. (SSCI)
6. Zhang, H.,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S., Cheng, S., & Zhang, J. Modeling hotel room price with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1. 30(4): 1036-1043. (SSCI)
7. Yang Y., Fik T., Zhang J. Modeling sequential tourist flows: where is the next destin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3:297–320.
8. Yang,Y., Wong, K. K. F., & Zhang, J. Determinants of Length of Stay for Domestic Tourists: Case Study of Yixing.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1, 16(6): 619-633. (SSCI)
9. Zhong, S.,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 Xiang (Robert) Li. A Reformulated Directional Bias of Tourist Flow. Tourism Geographies, 2010,12(4): 607-626. (SSCI)
10. Cheng, S., Xu, F.,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 Zhang, Y. Tourists’ Attitudes Toward Tea Tourism: A Case Study inXinyang,China.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10, 27(2):211-220. (SSCI)
11. Liu, J.,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WALL, G. The Geographical Space of China’s Tourism Websites. Tourism Geographies.2008,10(1):66-80. (SSCI)
12. Zhang,C.,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nalyzing Chinese citizens' intentions of outbound travel: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2013,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published online.
13. Cheng, S.,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S., Xu, F., & Zhang, H. Influence of tourists’ environmental tropisms on their attitudes to 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n na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JiuzhaigouNational Parkin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3): 377-384. (SCI-E)
14. Liu F J., Zhang J H., Zhang J.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ourism region of southAnhui: A tourist flow network perspectiv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 22(6): 755-764. (SCI-E)
15. Dong, X.,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Zhi, R., Zhong, S., & Li, M. Measuring recreational valu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based on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21(1):119-128. (SCI-E)
16. Zhong J., Zhang J., Li D H. Nodes and field of tourist origins to ancient village - A case study of Huangcheng Village in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7,17(3):280-287. (SCI-E)
17. Shi C Y., Zhang J., Yang Y. Shift-share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17(2): 173-178. (SCI-E)
18. Li Y B., Zhang J., Chen Y J. Image of Landscapes in Ancient Water Towns-Case Study on Zhouzhuang and Tongli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6,16(4): 371-377. (SCI-E)
19. Mao D Q., Zhang J; Bao H S.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n images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15(3): 275-280. (SCI-E)
20. Tian Y P, Zhang J, Song L H., Bao H S. The role of aerial algae in 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Yunnan Stone Forest, Yunnan Provi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2004, 47(9): 846-864 (SCI)

旅遊研究

1. 張捷鍾世恩盧韶婧等:旅遊規劃中的共性與多樣性博弈——鄉村旅遊規劃規範及示範的若干思考。旅遊學科,2014,29(04)。
2. 郭永銳, 張捷(通訊作者),盧韶婧等。旅遊者恢復性環境感知的結構模型和感知差異. 旅遊學刊, 2014, 29(02): 93-102.
3. 程紹文, 張捷(通訊作者),胡靜等。中英國家公園旅遊可持續性比較研究——以中國九寨溝和英國新森林國家公園為例. 人文地理, 2013,(02): 20-26.
4. 李莉, 張捷(通訊作者).網際網路信息評價對遊客信息行為和出遊決策的影響研究. 旅遊學刊, 2013, 28(10): 23-29.
5. 孫景榮, 張捷(通訊作者),章錦河等。基於泰爾係數的中國酒店業的區域差異特徵分析. 經濟問題探索, 2013,(3): 101-106.
6. 唐弘久, 張捷(通訊作者).旅遊地居民對於“5·12”大地震集體記憶的信息建構特徵——以九寨溝旅遊地區為例.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3,(05): 669-677.
7. 唐弘久, 張捷(通訊作者).突發危機事件對遊客感知可進入性的影響特徵——以汶川“5.12”大地震前後九寨溝景區遊客為例. 地理科學進展, 2013, 32(2): 251-261.
8. 唐弘久, 張捷(通訊作者),譚如詩. “5.12”大地震對四川省旅遊業發展的影響特點. 經濟地理, 2013, 33(3): 180-186.
9. 肖瀟,任黎秀, 張捷(通訊作者)等。城郊旅遊地遊客重遊意願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分析——以南京珍珠泉旅遊風景區為例.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 32(2): 148-153.
10. 肖瀟, 張捷(通訊作者),盧俊宇等。基於ITCM的旅遊者地方依戀價值評估——以九寨溝風景區為例. 地理研究, 2013,(03): 570-579.
11. 楊釗,上官筱燕,蔡永壽,張捷(通訊作者)等。九寨溝旅遊勞工遷移微觀驅動力分析. 地理研究, 2013, 32(2): 347-359.
12. 張捷.旅遊規劃理論的傳統與更新的若干問題. 旅遊學刊, 2013, 28(9): 3-5.
13. 張敏, 張捷,姚磊。南京大學文化地理學研究進展. 地理科學, 2013,(01): 23-28.
14. 周其樓, 張捷(通訊作者).物聯網時代信息地理研究的思考. 地理研究, 2013, 32(8): 1508-1516.
15. 朱建華, 張捷(通訊作者),劉法建等。自然觀光地旅遊者的風險感知變化及差異分析——以九寨溝自然風景區為例.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3,(06): 793-800.
16. 張捷,盧韶婧,蔣志傑,等。中國書法景觀的公眾地理知覺特徵——書法景觀知覺維度調查. 地理學報, 2012, 67(2): 230-238.
17. 張捷,張宏磊,唐文躍。中國城鎮書法景觀空間分異及其地方意義——以城鎮商業街區為例. 地理學報, 2012, 67(12): 1675-1685.
18. 張捷,柯立,俞錦標。喀斯特洞穴書法景觀的分類統計與洞穴旅遊發展——以廣西桂林市為例. 人文地理,, 2010(06): 98-103.
19. 尹立傑,張捷(通訊作者),韓國聖,鍾士恩,李倩。基於地方感視角的鄉村居民旅遊影響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為例. 地理研究,2012,(10):1916-1926.
20. 肖瀟,張捷(通訊作者),盧俊宇,鍾士恩,尹立傑。旅遊交通碳排放的空間結構與情景分析. 生態學報, 2012,32(23): 7540-7547.
21. 鍾士恩,章錦河,張捷(通訊作者),張宏磊。南京大學旅遊地理學的歷史回顧與研究展望. 人文地理,2012,(3):156-160.
22. 張宏磊,張捷(通訊作者).中國傳統文化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研究——以書法景觀為例. 旅遊學刊.2012,27(7):28-34.
23. 劉法建,張捷(通訊作者),章錦河,陳冬冬,鍾士恩,張宏磊,劉澤華。旅遊流空間數據獲取的基本方法分析——國內外研究綜述及比較. 旅遊學刊,2012,(6): 101-109.
24. 李敏,張捷(通訊作者),羅浩,董雪旺,上官筱燕,蔡永壽。基於旅遊動機的旅遊業災后恢復重建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溝為例. 旅遊學刊,2012,(1): 39-48.
25. 董雪旺,張捷(通訊作者),蔡永壽,盧韶婧。基於旅行費用法的九寨溝旅遊資源遊憩價值評估.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05:78-84.
26. 肖瀟,張捷(通訊作者),盧俊宇。居民對遵義紅色旅遊商業街中書法景觀的認同度研究. 地理科學進展,2012,08:1080-1086.
27. 張玉玲,張捷(通訊作者)等。中國入境旅遊業對危機事件響應的區域差異研究. 經濟地理,2012,11.
28. 肖瀟,張捷(通訊作者),孫上茜,朱建華。書法景觀旅遊地遊客地方感影響因素分析——以陝西漢中石門十三品為例. 人文地理, 2012, 27(6): 130-136.
29.蔣志傑,張捷(通訊作者),李麗,聶守宏。小尺度環境地形認知與空間行為的關係分析——以南京大學浦口校區為例. 地理學報, 2011,66(6):821-830.
30. 董雪旺,張捷(通訊作者),劉傳華等。條件價值法中的偏差分析及信度和效度檢驗——以九寨溝遊憩價值評估為例. 地理學報,2011(2): 267-278.
31. 李敏,張捷(通訊作者),董雪旺等。目的地特殊自然災害后遊客的認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溝為例. 地理學報, 2011,66(12):1695-1706.
32. 楊釗,張捷(通訊作者),蔡永壽等。基於中外五區比較的旅遊勞工行業流動規律分析. 地理研究,2011(3): 447-462.
33. 楊效忠,張捷(通訊作者),彭敏。跨界旅遊區合作的特徵及影響機制研究. 地理科學,2011,31(10):1189-1194.
34. 張郴,張捷(通訊作者).中國入境旅遊需求預測的神經網路集成模型研究. 地理科學,2011,31(10):1208-1212
35. 李敏,張捷(通訊作者),鍾士恩等。地震前後災區旅遊地國內遊客旅遊動機變化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前後的九寨溝為例. 地理科學,2011,31(12):1533—1540.
36. 韓國聖,張捷(通訊作者)等。天堂寨景區農村社區居民旅遊影響感知的差異分析. 地理科學,2011,31(12):1525—1532.
37. 董雪旺,張捷(通訊作者),章錦河。旅行費用法在旅遊資源價值評估中的若干問題述評. 自然資源學報, 2011, 26(11): 1983-1997.
38. 張捷(通訊作者),劉法建。旅遊規劃理論體系和理論創新——《旅遊規劃原理》評述. 旅遊學刊,2011, (2): 95-96.
39. 尹立傑,張捷(通訊作者),張宏磊等。書法景觀在景區旅遊意象構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為例. 人文地理,2011(5): 49-53.
40. 盧韶婧,張捷(通訊作者),張宏磊等。旅遊地映象、遊客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研究——以桂林七星公園為例. 人文地理,2011(4): 121-126.
41. 張宏磊,張捷(通訊作者),史春雲等。感知距離與遊客滿意度影響關係研究. 人文地理,2011(5): 117-120.
42. 程紹文,張捷(通訊作者),徐菲菲。自然旅遊地居民自然保護態度的影響因素——中國九寨溝和英國新森林國家公園的比較. 生態學報,2010,30(23):6487-6494.
43. 程紹文,張捷(通訊作者)等。自然旅遊地社區居民旅遊發展期望與旅遊影響感知對旅遊態度的影響----對中國九寨溝和英國NF國家公園的比較研究. 地理研究,2010,29(12):2179—2188.
44. 劉法建,張捷(通訊作者),陳冬冬。中國入境旅遊流網路結構特徵及動因研究. 地理學報,2010,65(8):1013-1024.
45. 劉法建,張捷(通訊作者),章錦河等。中國入境旅遊流網路省級旅遊地角色研究. 地理研究,2010,29(6):1141-1152.
46. 劉法建,章錦河,張捷等。旅遊同城化的概念、策略及案例分析. 經濟問題探索,2010,3:168-172.
47. 劉澤華,張捷(通訊作者),吳小根,史春雲。特殊時段旅遊客流時間分佈對旅遊地理結構響應研究——以北京,黃山,西安TDD黃金周旅遊客流為例. 人文地理,2010,25(1):129-133.
48. 王嵐,張捷(通訊作者),曹靖,烏鐵紅,蔡永壽,楊青霞。遊客感知視角下的旅遊地可進入性評價研究——以九寨溝風景區為例. 人文地理,2010,25(2):144-148.
49. 烏鐵紅,張捷(通訊作者),李文傑。地域文化差異對旅遊者的旅遊地意象感知影響——以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旅遊地為例. 旅遊學刊,2010,28(6):66-72.
50. 楊國良,張捷(通訊作者),彭文甫等。區域旅遊關聯與景區(點)系統分形結構的關係——以四川省為例.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2):257-265.
51. 鍾士恩,張捷(通訊作者),韓國聖,王嵐,張宏磊。旅遊流空間模式基本理論:問題分析及其展望. 人文地理,2010,25(2):31-36.
52. 鍾士恩,張捷(通訊作者),張宏磊,柯立,尹力傑,李倩。國外邊緣旅遊研究進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旅遊學刊,2010,28(8):81-88.
53. 程紹文,張捷(通訊作者),梁琳,韓國聖,楊釗。我國旅遊網站空間分佈及動力機制研究. 旅遊學刊.2009,24(2):75-80.
54. 蔣志傑,張捷(通訊作者),韓國聖,曹靖。旅遊者認知地圖研究綜述. 旅遊學刊.2009,24(1):77-85.
55. 李東和,張捷(通訊作者).國內旅遊現象空間分異研究進展及展望. 人文地理.2009,24(5):96-100,70.
56. 李娜,張捷 (通訊作者).基於居民感知的旅遊地民居建築景觀變化研究———以九寨溝藏寨建築景觀特色變化為例. 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2(3):132-137.
57. 廖仁靜,李倩, 張捷(通訊作者),盧韶婧,祁秋寅。都市歷史街區真實性的遊憩者感知研究———以南京夫子廟為例. 旅遊學刊.2009,24(1):55-60.
58. 盧松,張捷(通訊作者),蘇勤。旅遊地居民對旅遊影響感知與態度的歷時性分析———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景區為例. 地理研究,2009,28(2):536-548.
59. 祁秋寅,張捷(通訊作者),楊暘,盧韶婧,張宏磊。自然遺產地遊客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傾向研究———以九寨溝為例. 旅遊學刊.2009,24(11):41-46.
60. 田諄君,張捷(通訊作者),史春雲,曹靖。城市廣場休閑者空間行為特徵研究———以無錫市太湖廣場為例. 人文地理.2009,107(3):49-53.
61. 烏鐵紅, 張捷(通訊作者),李文傑,曹靖,劉澤華。中國入境旅遊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演變及成因———基於入境旅遊經濟區位熵的分析.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5):189-194.
62. 烏鐵紅,張捷(通訊作者),張宏磊,曹靖,蔡永壽,楊青霞。旅遊地屬性與旅遊者感知態度和購物行為的關係———以九寨溝風景區為例. 旅遊學刊.2009,24(5):36-42.
63. 許振曉, 張捷(通訊作者),Geoffrey Wall,曹靖,張宏磊。居民地方感對區域旅遊發展支持度影響———以九寨溝旅遊核心社區為例. 地理學報.2009,64(6):736-744.
64. 楊效忠,張捷(通訊作者),烏鐵紅。跨界旅遊區的組織網路結構與合作模型———以大別山天堂寨為例. 地理學報.2009,64(8):978-988.
65. 鍾士恩,張捷(通訊作者),任黎秀,李倩,董雪旺,李敏。旅遊流空間模式的基本理論及問題辨析. 地理科學進展.2009,28(5):705-712.
66. 鍾士恩,張捷(通訊作者),任黎秀,羅浩,李敏,董雪旺。基於社會經濟屬性的中國省際出遊力研究———兼對中國與世界已研究國家案例比較. 經濟地理.2009,29(1):153-159.
67. 鍾士恩,張捷(通訊作者),任黎秀,張宏磊,王嵐,周強。農村居民國內旅遊空間行為分析.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3):103-107.
68. 鍾士恩,張捷(通訊作者),周強,董雪旺,李敏,劉澤華。農村居民國內旅遊流空間集中性. 地理研究.2009,28(6):1562-1571.
69. 盧松,張捷(通訊作者),李東和,楊效忠,唐文躍。旅遊地居民對旅遊影響感知和態度的比較———以西遞景區與九寨溝景區為例. 地理學報.2008,63(6):646-656.
70. 章錦河,張捷(通訊作者),王群。旅遊地生態安全測度分析——以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為. 地理研究.2008,27(2):449-458.

書法地理與信息地理

1.Zhang, J., Tang, W., Shi, C., Liu, Z., & Wang, X.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ourism: From Cultural Heritage to Landscape Symbol and Media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8, 11(6): 529-548. (SSCI)
2. Zhou, Q,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Edelheim, J. R. Re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 Consumer-based Model Regarding the Authenticity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 Tourism Management.2013,36(3):99-112. (SSCI)
3. Qi, Q., Yang, Y.,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of tourists on calligraphic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of Guilin, Chin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 113:128–138. (SSCI)
4. Zhang, H., Zhang, J.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S., Lu, S., & Shi, C. Role of Constraints in Chinese Calligraphic Landscape Experience: An Extension of a Leisure Constraints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1398–1407. (SSCI)
5. Zhang, JHuang, ZM: A case study on aesthetic assess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39(5-6, S): 499-499. (SSCI).
6. Zhang J, Zhang J H, Xu Z X et al.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Gottesdiener H, Vilatte J C.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mpirical Aesthetics. France: University of Avignon, 2006: 919-922.
7. ZHANG Jieet al: On audiences’ appreciation behaviors in gallery and the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the art works: case of the 2nd China’s national Lanting Calligraphy Exhibition. In Bordens KS ed: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Biennia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pirical Aesthetics (Chicago, IL US). Published by IAEA & Indiana University-Purdue University Fort Wayne, 2008. 109-112.
8. ZHANG Jieet al (2006): 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 In Gottesdiener H & Vilatte JC (ed):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ublished by University of Avignon, France. pp919-922
9. ZHANG Jieet al (2006).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esthetic dimensions on Chinese calligraphy-with case stone inscriptions of Han Dynasty (206BC-220AD). In Gottesdiener H & Vilatte JC (ed):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 Proceedings of 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mpirical Aesthetics. University of Avignon, France. 2006. 700-703
10. 張捷,蘆韶婧,杜國慶。都市観光地區における書道景観の空間分化と文化認知―日中両國の比較として―。立教大學観光學部紀要第15號(日本東京:立教大學),2013:3-15
11. 張捷.新惠泉歌——綴泉字歌惠泉四十絕。無錫文博, 2013(1): 13-16.
12. 張宏磊,張捷(通訊作者).中國傳統文化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研究——以書法景觀為例. 旅遊學刊.2012,27(7):28-34.
13. 肖瀟,張捷(通訊作者),盧俊宇。居民對遵義紅色旅遊商業街中書法景觀的認同度研究. 地理科學進展,2012,08:1080-1086.
14. 肖瀟,張捷(通訊作者),孫上茜,朱建華。書法景觀旅遊地遊客地方感影響因素分析——以陝西漢中石門十三品為例. 人文地理, 2012, 27(6): 130-136.
15. 張捷,張向華。傳統六孔洞簫高音域指法發掘與文化地位拓展。美育學刊,2011,2(4):85-92.
16. 張捷。無聲的評價。中國書協編:當代中國書法論文選(批評卷).榮寶齋出版社,2010.
17. 尹立傑,張捷(通訊作者),張宏磊等。書法景觀在景區旅遊意象構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為例. 人文地理,2011(5): 49-53.
18. 柯立,張捷等。書法景觀旅遊地遊客感知意象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岩溶,2010,29(1)87-92
19. 張捷.書法故事、地方文脈傳承與書法的空間生產-南京、北京書法文脈與城市書法景觀的案例。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第十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20. 張捷.書法審美無差異曲線分析。全國第七屆書學研討會文集。鄭州:黃河出版社,2010.
21. 張捷.書法文化鏈與“大書法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關於中國書法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的評述和展望。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38(3):81-88.
22. 張捷,饒薇,王小倫。主題內容頻數相關分析與歷代書法理論演替關係研究。情報科學,24(12):1822-1827.
23. 張捷.書法文化與旅遊。康爾(編):八方高論-南京大學人文藝術系列講座講稿集萃。南京大學出版社, 244-255.
24. 張捷,黃正明。書法風格分類的實驗美學研究-漢隸及對比碑刻公眾審美知覺心理實驗分析。張傑(編):岳安杯第一屆國際書法論壇獲獎論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5. 張捷.中國書法文化與旅遊閑暇業互動發展研究。人文旅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6. 張捷.書法景觀—一種中國特色旅遊閑暇空間的文化符號。理想空間,2005,13:121-122.
27. 張捷,盧韶婧,蔣志傑,等。中國書法景觀的公眾地理知覺特徵——書法景觀知覺維度調查. 地理學報,2012, 67(2): 230-238.
28. 張捷,張宏磊,唐文躍。中國城鎮書法景觀空間分異及其地方意義——以城鎮商業街區為例. 地理學報,2012, 67(12): 1675-1685.
29. 張捷,柯立,俞錦標。喀斯特洞穴書法景觀的分類統計與洞穴旅遊發展——以廣西桂林市為例. 人文地理,2010(06): 98-103.
30. 張捷.書法景觀公眾知覺與書法美育及文化傳承. 美育學刊, 2011(05):60-63.

自然地理

1. Tian Y P, Zhang J, Song L H., Bao H S. The role of aerial algae in 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Yunnan Stone Forest, Yunnan Provi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2004, 47(9): 846-864 (SCI)
2. 王興山, 張捷,秦中。岩石侵蝕速率測算方法研究綜述及展望. 地球科學進展, 2013, 28(4): 447-454.
3. 秦中, 張捷.試評地表形態研究的趨勢——以Geomorphology為例.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4): 1-5.
4. 章錦河, 張捷.國內生態足跡模型研究進展與啟示.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7,(02): 90-96.
5. 王興山, 張捷,秦中。石灰岩石刻文物表面硬度與生物風化研究——以南京明代石刻為例.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4): 381-384.
6. 秦中, 張捷,劉沛。碳酸鹽岩表面過程分析及應用.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4): 4-8.
7. 秦中, 張捷,彭學藝等。四川樂山大佛風化的初步探討. 地理研究, 2005,(06): 928-934.
8. 章錦河, 張捷,梁玥琳等。九寨溝旅遊生態足跡與生態補償分析. 自然資源學報, 2005, 20(5): 735-744.
9. 秦中, 張捷,田友萍等。石灰岩表面早期風化的分形識別. 地學前緣, 2005,(01): 155-156.
10. 秦中,張捷,王臘春。北盤江流域水土流失及石漠化調控. 中國岩溶, 2005,(01): 53-57.
11. 張捷,秦中,王興山等。硬質文物毀損研究綜述及展望.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4): 365-372.
12. 章錦河, 張捷.旅遊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地理學報, 2004,(05): 763-771.
13. 秦中,張捷,都金康。水體污染遙感監測的可行性分析.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4,(04): 384-388.
14. 田友萍, 張捷,宋林華等。氣生藻類在雲南石林景觀形成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01): 75-88.
15. 田友萍, 張捷,宋林華等。雲南石林碳酸鹽岩表面氣生藻類群落的研究. 中國岩溶, 2003,(03): 39-47.
16. 田友萍,張捷,宋林華等。雲南石林碳酸鹽岩表面氣生藍藻(藍細菌)研究. 生態學報, 2002,(11): 1793-1802.
17. 田友萍,陳建群,張捷等。雲南色球藻科新分類群. 植物分類學報, 2001,(03): 280-282.
18. 周寅康,王臘春,許有鵬, 張捷.淮河流域洪澇變化動力系統研究. 地理科學, 2001,(01): 41-45.
19. 周寅康,王臘春,許有鵬, 張捷.淮河流域洪澇變化的耗散性. 地理研究, 2000, 19(3): 277-282.
20. 周寅康,王臘春,許有鵬 張捷.淮河流域洪澇變化動力系統研究(英文).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4): 520-522.
21. 周寅康,付重林,王臘春, 張捷.淮河流域洪澇變化可預報時間研究. 自然災害學報, 1999,(04): 118-122.
22. 周寅康,包浩生, 張捷.淮河流域洪澇變化混沌演化特徵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 1999,(02): 7-11.
23. 周寅康,王臘春, 張捷.淮河流域洪澇變化的混沌特徵. 自然災害學報, 1999,(01): 42-47.
24. 李升峰,王富葆, 張捷等。西藏昂仁湖全新世硅藻記錄與環境演變. 科學通報, 1999,(03): 320-323.
25. 周寅康,包浩生, 張捷.淮河流域洪澇變化吸引子維數研究. 地理科學, 1998,(04): 71-76.
26. 張捷,李升峰,周遊游。細菌、真菌對喀斯特作用的影響研究及其意義. 中國岩溶, 1997,(04): 82-89.
27. 張捷,聶獻忠,李升峰。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喀斯特研究的旅遊業意義. 中國岩溶, 1997,(04): 106-112.
28. 周寅康, 張捷,王臘春等。淮河流域洪澇變化的信息維研究. 自然災害學報, 1997,(04): 92-96.
29. 周寅康, 張捷,王臘春等。長江下游地區近五百年洪澇序列的R/S分析. 自然災害學報, 1997,(02): 80-86.
30. 王富葆,李升峰, 張捷等。吉隆盆地的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喜馬拉雅山隆起.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6,(04): 329-335.

書畫篆刻作品


張捷教授書畫篆刻部分作品
張捷教授書畫篆刻部分作品
張捷教授現任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常務主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在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頗有造詣,並將藝術與科學研究相結合,首次對書法審美維度評價、書法審美的行為性評 價、書法景觀知覺等進行了實驗美學和量化研究,主持完成相關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相關成果發表者國際頂級旅遊與景觀期刊《Tourism Management》和《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