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騮馬

李益詩作

《紫騮馬》是唐代李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遊俠詩,塑造了一名銀鞍白馬、尋歡作樂的遊俠形象。

作品內容


爭場看鬥雞,白鼻紫騮嘶。
漳水春閨晚,叢台日向低。
歇鞍珠作汗,試劍玉如泥。
為謝紅梁燕,年年妾獨棲。

註釋


漳水:水名,源出中國山西省,流至河北省入衛河
叢台:武靈叢台是古城邯鄲的象徵,位於市中心叢台公園內。武靈叢台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台"。
紅梁燕:走紅的樑上燕子。梁燕,樑上的燕。比喻小才。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遊俠詩,塑造了一名銀鞍白馬、尋歡作樂的遊俠形象。他騎著紫騮馬鬥雞走狗,勒馬歇腳時汗如滾珠,他的寶劍削鐵如泥。尾聯卒章顯志,說明這位風流倜儻的少年在外冶遊的同時,還有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在默默想念他。

作者簡介


李益(746-829),字君虞,排行十,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代宗廣德二年(764)涼州陷於吐蕃前,隨家遷離故土,定居洛陽。大曆四年(769)登進士第,授華州鄭縣尉。兩年後又中諷諫主文科,擢鄭縣主簿。九年入渭北節度使臧希讓幕,隨軍北征備邊。德宗建中二年(781)轉入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幕,曾巡行朔野。四年以書判登拔萃科,授侍御史。貞元元年(785)后輾轉於天德軍杜希全、邠寧張獻甫、幽州劉濟幕,至十六年方離軍府。后入朝官都官郎中、中書舍人、河南少尹、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官至右散騎常侍。文宗大和元年(827)加禮部尚書銜致仕。李益詩名早著,其經歷與創作可分三期。一為入軍幕前之青年期,以五律為長;二為處軍旅中達26年之壯年期,多作邊塞詩,為創作之頂峰。內容豐富,思緒深沉,抒發從戎之心情,描繪塞上之風光。三為入朝後之晚年作品,多流連光景,慕仙向道之作,追慕閑適,成就不高。李益身跨大曆、元和兩代,其七絕凝鍊含蓄,韻味深長,甚得後人推崇,胡應麟以為“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以李益為第一”(《詩藪》內編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