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海上作

唐代孟浩然創作的五言律詩

《歲暮海上作》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首聯運用孔子典故,化用孔子成句。頷聯寫天上星辰變的化,感嘆時光易逝。頸聯寫詩人隨流漂泊,旅情無主的神態。尾聯寫嚮往隱居生活、無所牽掛的心態。這首詩善用典故,內涵深蘊。

作品賞析


賞析

這首詩寫歲暮的無聊,表現了作者抱負不得施展的失落感。這是一首行旅詩。先寫海,后寫天,勾勒出天地壯闊空曠之境,而在此空曠的天地之中,詩人泛舟閒遊,垂釣自樂,塑造了一個悠遊自在、置身於世外的隱者形象。然而,詩人內心並非平靜如水,不染塵俗。
“仲尼既已沒,余亦浮於海”運用孔子典故,化用孔子成句。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因於仕途不得志,故放浪形骸,泛舟自樂。詩中除表現詩人游於江湖的瀟灑壯逸的氣概,又隱含著些許慷慨激蕩之氣。“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看出詩人隨流漂泊,旅情無主的神態。尾聯流露出了詩人嚮往隱居生活、無所牽掛的心態。
全詩基調較低沉,從浮海遠逝的幽思中表現出對歲時改易而自己卻無所事事的悵惘。

評價

宋·劉辰翁:奇壯淡盪,少許自足。(《王孟詩評》)
明·李夢陽:海上復問滄洲,何謂。(《孟浩然詩集箋注》)
清·唐汝詢:此有遺世之意。言世無大聖知我,我亦浮海而逝矣。此中曆日不復知,唯以斗柄紀歲月,虛舟便漁釣,且欲覓滄洲之仙跡耳。(《孟浩然詩集箋注》)

創作背景


孟浩然自開元十七年(729)始,從洛陽南遊吳越,多次往返於各地山水之間。這是開元十八年(730)秋末取道新安江,東經桐廬、建德,十月到達溫州后泛舟海上而作。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