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村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鄉裴村

裴村是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鄉的一個自然村,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城西偏南約15公里處,該村是一個粉條加工專業村,目前全村有上百名農民從事紅薯粉條加工,粉業加工。到秋季紅薯豐收時,紅薯澱粉加工。使該村群眾走上了致富路。名勝古迹:裴村西北處唐代大興寺塔(裴村塔)。

地域


亳城鄉民國時為內黃縣第三區,新中國建立前為第一區,1949年改為第七區。1955年划屬井店區;1957年撤區並鄉,建立區級建制的亳城鄉。1958年建亳城公社。1984年改鄉,鄉政府駐亳城集(原第七區區公所舊址)。1997年,面積67.7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西亳城、東亳城、石光、王告、位庄、草坡、南野庄、李次范、劉次范、岳次范、馬次范、馬庄、院當、河村、裴村、
東永建、西永建、陳流村、杜流村、李七級、劉七級、趙七級、趙高固、閆高固、南高固、岸上、物頭、裴辛庄28個行政村。

土特產


紅薯粉條
紅薯粉條
《紅薯粉條》勤勞樸實的農民從革命時期的大生產隊就開始在農閑時家家戶戶為了生計開始加工紅薯粉條,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名勝古迹


大興寺塔位於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亳城鄉裴村大興寺遺址內。西6公里處是衛河,其北3公里為鶴台高速公路。大興寺始建於唐武德三年,清末大興寺因河水泛濫,房屋被毀,寺院遷至裴村村西,原址上只留一塔。大興寺塔為七級密檐式八角磚雕塔。坐北朝南,南北向軸線為南偏東20°,地面以上高18米,第一層位於地表下4.6米深,塔下有地宮,距地表8.1米深。塔身全部用青磚砌築,內外壁用白灰粘合劑勾縫。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分,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單層塔檐雕面枋、斗拱;雙層塔檐錯疊壓雕施蓮瓣。2003年清理第一層塔心室和塔下地宮時出土瓷燈、殘石佛、石函等十餘件文物,清乾隆三十年《重修大興寺佛殿古塔碑銘》。據文獻記載大興寺塔歷經大小十餘次水患,二十餘次地震,長期遭受風雨侵蝕,但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它對我們研究古建築的防震、抗洪功能無疑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興寺塔是內黃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周圍被20平方公里槐林環抱,蓊蓊鬱郁,古樸典雅,成為一處野趣橫生、令人留連忘返的自然生態公園。
裴村人文
裴村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