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村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東鎮轄村

裴村地處中條山下,涑水河畔,沁東線穿境而過,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是一個自然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村莊。

人口民族


人口

全村共有12個居民組,892戶,總人口4000餘人,轄區面積6484畝,耕地面積3962畝,均為水澆地,主要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以油葵、棉花及雜糧種植為副。全村共有企業十餘家,從業人員550人,超市5個,村民人均收入達到4600元。

經濟


裴村有聞喜花饃、聞喜宰相花饃、聞喜蓮藕、七里坡山楂、聞喜煮餅等特產。

社會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十二字方針”推進村內各項事議,主要如下:
一、環境衛生:我村現已將村主幹街道完成硬化、美化、亮化工程,為村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二、醫療建設,新建村級醫療服務衛生室已落成。
三、通信光纜,全村固定電話,光纜全覆蓋,並安裝有380部可視電話。
四、文化建設:堅持每年舉辦兩次廟會,老年協會多次被評為先進單位,2010年被縣政府授予“戲迷劇團文化先進單位”。

教育

2011年我村又投資100餘萬元硬化街道硬道10公里,投資130萬元新建高標準示範小學一座,始終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態,建設更美的裴村。

旅遊


裴村附近有保寧寺塔、山西裴柏村、湯王山、聞喜博物館、陳家莊中共太岳三地委機關舊址等旅遊景點。

景點

保寧寺塔(第五批省保)
時代:宋
地址:運城市聞喜縣東鎮北街村
保寧寺初名唐興寺,創建於唐開元六年(718),宋治平二年(1065)重修后改為今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現寺已不存,僅存宋代磚塔1座。塔坐北朝南,方形磚砌塔基,寬6.27米,高6.20米,佔地面積39.3平方米。塔為八角六層樓閣式磚塔,殘高約20米,一層檐口仿木構建築磚雕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形制相同,均為五鋪作雙抄,轉角鋪作出45度斜栱。二層以上疊澀出檐,塔剎已毀。塔內中空,直達頂層,一層門額保存有“永固大宋治平二年建立,大清雍正三年重修”題記。一層下方嵌有重修保寧寺蟠龍碑額一方,篆書題額。
保寧寺塔作為聞喜縣留存珍貴的宋代磚石建築,歷史研究價值突出,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創建時期的原貌,真實性較好。
湯王山
湯王山位於中條山麓聞喜縣的石門鄉境內,海拔1752米,是中條山南端的最高峰。湯王山古名條山,依《山海經》改稱景山。公元前一六00年於此發兵,鳴條一戰,滅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業,山得聖而名改為湯王山。湯王山是商湯文化的發祥地,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過於堯、舜、禹、湯,而以商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古迹景區,全國僅此一家。運城湯王山風景區古名條山、景山,夏末桀帝無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投奔成湯,成湯遂紮寨此山,歷經七年的休養生息,操練兵馬,於公元前1711年,在此發兵出征伐桀,滅夏建商,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後人為紀念這位明君,便在當年成湯營寨觀星台上始建廟於祭祀,在當地關於湯王山還有個十分古老的、很感人的傳說:湯王得天下后,連著大旱7年,一個大臣占卜說,除非用人做犧牲(祭品),上天才會下雨。湯王決定犧牲自己,救民於水火。他周身捆了茅草,登上乾柴堆,烈火熊熊。湯王眼看就要被燒死,忽然天降大雨,烈火被澆熄了,百姓歡呼雀躍。從此人們為了紀念湯王,便將聞喜境內的最高山命名為“湯王山”。
湯王山是商湯文化、晉郭璞勘輿文化的發祥地,縱觀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過於堯、舜、禹、湯,而以商湯文化為主題的文物古迹景區,全國僅此一家,這裡崇山峻岭,青松郁蔥,層巒疊峰,奇石林立,屬省級自然森林保護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旅遊資源,而且這裡現有文物古迹眾多。特別是位於主峰的湯王廟,始建於商、周、經唐、明、清歷代重修擴建,殿堂建築全為山石精砌而成,古樸堅實別緻,雖經千百年風雨蒼桑,依然屹立於懸崖峭壁之上,湯王山是以其獨有的商湯文化古迹堪稱黃河根祖文化旅遊資源之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