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鎮

貴州六盤水市鐘山區大河鎮

大河鎮,隸屬於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地處鐘山區西北部,東與水城縣發箐鄉連接,南與黃土坡街道、德塢街道相鄰,西與水城縣雙戛彝族鄉、汪家寨鎮連接,北與水城縣木果彝族苗族鄉毗鄰。大河鎮行政區域面積69.44平方千米。2018年末,大河鎮戶籍人口38443人。

清屬水城廳常平里。解放前先後屬水城縣德塢、文華2鄉。解放后先後由文華鄉、德塢區管轄。1965年3月,劃歸水城礦區。1970年,屬水城特區大河區。1982年,屬水城特區大河區大河鎮。1984年4月,汪家寨鎮並人大河鎮。1987年初,恢復大河區。1989年,撤銷煤廠鄉,建立大河鎮。1992年3月,以德鄉併入大河鎮。截至2020年6月,大河鎮轄3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裕民新路。

徠2018年,大河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4個。

簡介


大河鎮
大河鎮
大河鎮位於鐘山區西北部,距六盤水市中心城區6公里,土地總面積80.6平方公里,有農耕地57800畝,其中已退耕還林15751畝,林業用地38746畝。全鎮轄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共56個村民組;總戶數8736戶,總人口33099人。境內鐵路、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煤炭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4℃,無霜期241天,年平均降雨量1092.3毫米。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完成4630萬元,為區下達任務數4500萬元的120.9%,同比增長163%;工業總產值完成20009萬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預計完成30586萬元,為區下達任務數25000萬元的122.3%,同比增長9%;財政總收入預計完成2600萬元,為區下達任務數1967萬元的133%,同比增長1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40元,為區下達任務數2012元的126%,同比增長28%;招商引資完成2670萬元,為區下達任務數2600萬元的103%;人口出生率為8.98‰,計劃生育率達98.21%。
轄區企業以煤炭、建材生產為主。現有國有煤礦2對,集體和私營煤礦18對,年產原煤180餘萬噸。有焦化廠2個、洗煤廠8個、磚廠3個、砂石廠6個。
經過歷屆黨委、政府共同努力,農業工作初見成效。2004年,大橋、渡口、裕民村3個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2005年,大地村、大箐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小康村在全鎮行政村中的比例超過70%。

地理位置


大河鎮地處鐘山區西北部,東與水城縣發箐鄉連接,南與黃土坡街道、德塢街道相鄰,西與水城縣雙戛彝族鄉、汪家寨鎮連接,北與水城縣木果彝族苗族鄉毗鄰。大河鎮行政區域面積102平方千米。

礦產資源


經地質部門探明,大河鎮境內煤炭儲量為6.6億噸,其中優質煤炭佔80%以上,且分佈集中、煤種齊全。全鎮境內現有地方煤礦企業10對,洗煤廠8個,砂石廠4個,矸磚廠3個,焦化廠1個,非煤企業16個。

社會經濟


綜述

2011年末,大河鎮財政總收入2967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09萬元。
2018年,大河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4個。

農業

2011年末,大河鎮耕地面積1.21萬畝,全部為水澆地。2011年,農業總產值0.86億元。
2011年末,大河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0.32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蔬菜產量2.13萬噸。
2011年末,大河鎮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1.31萬頭,羊年末存欄0.15萬隻,家禽飼養量31.90萬羽。
2011年末,大河鎮森林覆蓋率40.23%。

工業

2011年末,大河鎮形成以煤炭開採和洗選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05億元,工業利潤總額0.55億元。
2011年末,大河鎮統配煤礦2個,地方煤礦8對,生產原煤180萬噸。其中統配煤礦生產原煤102噸,地方煤礦生產原煤78萬噸。洗煤廠2家,磚廠3家,砂石廠3家。

商業

2011年末,大河鎮有個體工商戶956戶,從業人員1596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35萬元,城鄉集貿市場5個,年成交額618萬元。

經濟發展


跨入“十一五”,大河鎮又以“創和諧、促發展”及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針為主旋律,以煤炭的深加工、農業資源的開發、城郊“菜籃子”和鄉村旅遊建設為突破口,在增經濟實力,在強輻射力,在緊隊伍合力,增創一流強鎮。以嶄新的風姿,迎接新挑戰,爭取新勝利!
大河鎮
大河鎮

歷史沿革


清屬水城廳常平里。
解放前先後屬水城縣德塢、文華2鄉。
解放后先後由文華鄉、德塢區管轄。
徠1965年3月,劃歸水城礦區。
1970年,屬水城特區大河區。
1982年,屬水城特區大河區大河鎮。
1984年4月,汪家寨鎮並人大河鎮。
1987年初,恢復大河區。
1989年,撤銷煤廠鄉,建立大河鎮。
1992年3月,以德鄉併入大河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河鎮轄大河、紅旗2個社區,裕民、魚塘、渡口、大橋、大箐、大地、周家寨7個行政村,下設11個居民小組、5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大河鎮轄3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裕民新路。
大河鎮區劃詳情
大河社區新曜社區
紅旗社區渡口村
漁塘村大橋村
裕民村周家寨村
大地村大箐村

人口


2011年末,大河鎮轄區總人口38774人。總人口中,男性20919人,佔54%,女性17855人,佔4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0219人,佔77.9%,有彝、苗、布依、回、水等21個少數民族,共855人,佔22.1%。2011年,人口出生率7.85‰,人口死亡率5.10‰,人口自然增長率2.75‰。
2018年末,大河鎮戶籍人口67334人。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河鎮有村文化活動中心7個,各類圖書室7個,藏書10萬多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主要以蘆笙、舞蹈、民歌等。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河鎮有幼兒園1個,小學8所,在校生4472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225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共有專任教師30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個,其中鎮衛生院1所,礦醫院2所,村級衛生室7個,病床210張。專業衛生人員57人。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大河鎮有體育場地10個,100%的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8%。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大河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26戶,人數855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04戶,人數2624人,城鄉醫療救助10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24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人,共支出17.75萬元。便民利民服務站1個,社區服務站7個。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506人。

交通


大河鎮有水大鐵路支線和212省道、248縣道穿境而過,其中水大鐵路過境段7千米,境內公路45千米,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大河鎮地處貴州高原西部,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渡、黔西北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傾斜地帶。最高峰位於大黑山,海拔2100米,最低點位於狗跳橋峽谷,海拔1510米。

氣候

大河鎮多年平均氣溫13.5℃,極端最高氣溫29℃,極端最低氣溫-2℃。年平均降水量124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582毫米,極端年最少雨量898毫米。

水文

大河鎮境內河道總長度17千米,年徑流總量25.4萬立方米,其中以勒河(山岔河)長11.5千米,裕民河長5.5千米。

自然災害

大河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風災、霜凍、泥石流等。冰雹災害一般發生在每年春夏兩季,旱災每年均有發生。

自然資源

大河鎮境內主要礦藏資源是煤炭,探明儲量6.6億噸,優質煤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