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銀縷梅的結果 展開

銀縷梅

金縷梅科銀縷梅屬植物

銀縷梅(學名:Shaniodendron subaequale (Hung T. Chang) M.B. Deng, H.T. Wei & X.Q. Wang)金縷梅科,銀縷梅屬落葉小喬木,芽體裸露,細小,被絨毛。葉薄革質,倒卵形,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或微心形,上面綠色,下面淺褐色,頭狀花序生於當年枝的葉腋內,有花;花無花梗,萼筒淺杯狀,萼齒卵圓形,先端圓形;蒴果近圓形,種子紡錘形,兩端尖,褐色有光澤,5月開花。

銀縷梅徠分佈於中國江蘇宜興、大別山區、浙江省、臨安、安徽省、江蘇。銀縷梅主要生長在丘陵山坡下部溝谷兩旁的雜木次生林中。

植物學史


銀縷梅
銀縷梅
1935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園的植物學家沈雋,在江蘇宜興芙蓉寺石灰岩山地採集植物標本,它滿樹枝果,似金縷梅,但又不同,採集標一后,準備進行鑒定,旋因抗日、解放戰爭爆發,研究工作中斷,這份珍貴的標本塵封在實驗室里。
1954年,原中山植物研究所單人驊教授清理標本時,認為這個樹種是金縷梅科種群中的一員,與日本的金縷梅相似,但又不能確認,繼而指出,這份標本關係重大。
1960年,這份標本被誤定為金縷梅科金縷梅屬小葉金縷梅,使這一重大的科學發現陷入誤區。1987年國家在編纂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時,科技人員再次前往宜興,終於在同類型的石灰岩山地中找到了實物標本。在隨後的物候觀察中,竟意外地發現,該樹種的花器沒有花瓣,它不是金縷梅,是金縷梅科中無花瓣類型樹種,形態特徵與北美的金縷梅科弗吉特族植物相一致,但又與該族各屬植物有所差異,是一個新屬新種。1992年經植物學家朱德教授定名為:金縷梅科弗吉特族銀縷梅屬的銀縷梅。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嫩枝初時有星狀柔毛,以後變禿凈,干后暗褐色,無皮孔;芽體裸露,細小,被絨毛。葉薄革質,倒卵形,長4-6.5厘米,寬2-4.5厘米,中部以上最寬,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或微心形,兩側兒對稱;上面綠色,干后稍暗晦,略有光澤,除中肋及側脈略有星毛外,其餘部分禿凈無毛;下面淺褐色,有星狀柔毛;側脈約4-5對,在上面稍下陷,在下面突起,第1對側脈無第二次分支側脈;邊緣在靠近先端處有數個波狀淺齒,不具齒突,下半部全緣;葉柄長5-7毫米,有星毛;托葉早落。
銀縷梅
銀縷梅
頭狀花序生於當年枝的葉腋內,有花4-5朵,花序柄長約1厘米,有星毛;花無花梗,萼筒淺杯狀,長約1毫米,外側有灰褐色星毛,萼齒卵圓形,長3毫米,先端圓形;花瓣及雄蕊未見;子房近於上位,基部與萼筒合生;有星毛;花柱長2毫米,先端尖,花后稍伸長。蒴果近圓形,長8-9毫米,先端有短的宿存花柱,干后2片裂,每片2淺裂,萼筒長不過2.5毫米,邊緣與果皮稍分離。種子紡錘形,長6-7毫米,兩端尖,褐色有光澤,種臍淺黃色。5月開花。

產地生境


銀縷梅在江蘇宜興南部的丘陵山區、大別山海拔400-700米區間、浙江省安吉龍王山、臨安龍塘山、安徽省舒城萬佛山、江蘇皖南績溪清涼峰北坡等地均有分佈。銀縷梅主要生長在丘陵山坡下部溝谷兩旁的雜木次生林中,伴生樹木品種較多,樹齡各異,生長茂密,組成混交復成林。

繁殖方法


銀縷梅種苗的繁育可以通過有性、扦插、嫁接3種方法。
種子繁殖期間,可以通過增加空氣濕度來推遲花藥開裂時間,延長花粉壽命,減輕花期不遇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提高結實率。其次也可以利用扦插的方法擴繁銀縷梅,但是長期扦插將會導致銀縷梅遺傳多樣性的下降。除此之外嫁接也是銀縷梅擴繁的手段之一,可進行本砧嫁接也可和伊朗銀縷梅進行屬間嫁接,將植株的老、幼枝條進行嫁接。

主要價值


徠銀縷梅材質堅硬,紋理通直,結構細密,切面光滑、淺褐色、有光澤,可作細木工、工藝品、傢具等。樹姿古樸,干形蒼勁,葉片入秋變黃色,花朵銀絲縷縷更為奇特,可作園林景觀樹,也是優良的盆景樹種。
銀縷梅原產地在三迭紀早中期是古青龍海淺海區和局部海陸交互地帶,后海水退出,屬華夏植物區系範圍之內,銀縷梅的發現使華夏植物區系又增添了新的證據。這對植物區系、植物地理、古生物等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活材料。同時與其它無花瓣屬植物比較表明,銀縷梅屬與特產裏海南岸的銀縷梅屬形態極為相似。銀縷梅屬花形態特徵的闡明,對探討金縷梅亞科無花瓣類群的系統發育也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級別


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