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國學專家

陳欣,1963年10月15日生,男,漢族,四川省中江縣人。中國著名媒體人、國學專家。

人物介紹


陳欣在中國企業教育大會上致開幕詞
陳欣在中國企業教育大會上致開幕詞
陳欣1985年四川大學中文系首屆新聞專業本科畢業。歷任四川日報社廣告處副處長、《天府早報》副總編輯、《金融投資報》副總編輯、《人力資源報》執行總編輯。

目前職業


陳欣先生與台灣代表團團長余正昭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才論壇上
陳欣先生與台灣代表團團長余正昭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才論壇上
現任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人力資源報》總編輯、總經理。

人物經歷


20餘年從事報紙編採經營工作,歷經校對、組版、採訪、編輯、經營等報紙媒體全部崗位的鍛煉和實踐,曾創辦和參與創辦多家報紙,撰寫的《報業發行市場的細分與有效發行》一文,在首屆中國報業經營管理優秀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成為中國西部地區建國以來在該項研究領域的最高獎獲得者。
2002年10月22日,領導創辦了中國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人力資源專業報紙媒體——《人力資源報》,不遺餘力地倡導“樹德開慧,正本清源,道術並重,標本兼治”的理念。自2006年開始,《人力資源報》躋身中國品牌媒體百強、中國十大專業媒體,成為中國人力資源第一報媒,本人2010年當選“金長城傳媒獎·中國傳媒年度創新人物”。近年來,被中國企業評價協會聘為專家委員、中國企業教育大會組委會首席專家委員、中華國學教育工程首席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學會文化市場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大學兼職教授、四川省人才研究會副會長。

主要作品


陳欣先生到天獅集團考察
陳欣先生到天獅集團考察
90年代中後期,開始潛心研究中國國學經典,在多所大學、多個培訓機構授課,並在各類國家級、省級論壇上多次成為演講嘉賓或對話嘉賓,每年合著出版《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
陳欣先生系中國研發和講授“國學智慧與人格生態”培訓課程第一人,其新近出版的《喚醒》系列(包含《寶重<弟子規>》、《體會<論語>》和《感悟<老子>》三部作品),被譽為“現代文明的解蔽之作”。
著名作品:《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喚醒》系列(包含《寶重<弟子規>》、《體會<論語>》和《感悟<老子>》三部作品)。

作品介紹


《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

陳欣先生講授《九型人格與職業發展》
陳欣先生講授《九型人格與職業發展》
正本清源樹德開慧
——《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序
《人力資源報》總編輯陳欣
2009年7月
《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企業培訓的發展歷程和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總結,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這種開先河的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除了由衷的欣慰和祝賀,身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一個化人力為資本的傳播者和促進者,也趁此向我們中國的企業、中國的培訓機構和培訓專家們,表達幾點自己由衷的願望。
作為培訓者,不能不探究中國企業普遍問題的根源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似乎可以借用狄更斯《雙城記》剛剛開始的幾句話來描述: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聰明的時代,這是最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任的時代,這是欺騙的時代……
總之,這是一個思想多元、利益多方、生活多樣、各種社會矛盾空前交織的時代,日新月異,一切都在變動,既讓人感到渺茫,又使人充滿希望。
現在的中國只是人力資源大國,而不是人力資源強國。由於用人觀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們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人才浪費情況觸目驚心。20多年來的統計表明,
陳欣先生在總裁班講授《國學智慧與人格生態》
陳欣先生在總裁班講授《國學智慧與人格生態》
中國的民營企業60%在5年內破產,85%在10年內死亡。近年的統計情況更為不妙,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已經不足3年!
彼得·聖吉說:“企業家是當今最有力量改變世界、創造公平正義社會的一群。當面對飢餓、貧窮、環境迫害、道德淪喪等人類生存的危機時,企業家應有捨我其誰的擔當!”而實際上,我們很多的企業家還只是圍繞著財富、事業轉,遠沒有達到圍繞社會轉的層次,正如有人所形容的:“現在還處在蝌蚪變青蛙的過程中”。
但不管怎麼說,企業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英雄,我們不能不對他們表達敬意並且給予足夠的理解和關愛。蒙代爾教授認為:“企業家精神並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後天培養出來的。企業家精神的培養不僅僅需要領導力、創造力、冒險精神等這些來自企業家自身的內功,成長環境同樣非常重要。企業家所處的環境自由度對於塑造企業家精神非常重要,國家應該為企業家提供自由發展的環境。”
詩聖李白激情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現在的企業家都感嘆:人是越來越多,人才卻是越來越少!中國一大批50歲到70歲的民營企業家,正在為自己的企業後繼乏人而苦悶,企業的傳承正面臨生死考驗。據有關方面調查,70%的家族企業在創業者去世或者退休之後,或者被賣掉或者被清算。
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空前豐富,而我們並不真的快樂。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表明:完全沒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全球只佔9.5%;一項針對中國企業家生存狀態的專題調查表明,他們有“25種錐心之痛”;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有1200多名企業家因種種心理障礙走上自殺絕路。
《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系列
《中國企業培訓藍皮書》系列
人人都在追求快樂與幸福,結果卻似乎背道而馳。所以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會發出如此的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致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要出發。”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治心比之於單純的治物,具有更加重要和更為根本的意義。與獲取知識相比,解決心靈的問題要困難百倍!
根深才會葉茂,本明才可道深。心靈上的問題,用金錢財富這些物質世界的東西不可能解決,精神世界的解決方案,只有在精神世界去尋找。
所以,身為這個時代的企業培訓工作者,真的是任重而道遠。
作為培訓者,不能不反思中國基礎教育存在的弊端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真能明白的教育工作者卻不是很多,不然的話,今天的中國教育就不會出現那麼多舉不勝舉的問題了。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是教我們做一個人,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而現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專門為了職業,為了賺錢,基本人格養成的教育都沒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講什麼民主、科學、自由、法治?”
看看我們的基礎教育,真是多在理、法、術上做文章,而在精神、心靈和智慧上所下的功夫卻非常之少,分科精細繁雜,卻只是抓到了枝葉,未求根本。
我們的教育體系,成為了這樣一種龐大的機器:負責把人壓成一個個相似的模塊。在這個系統里,學生、家長、老師,甚至包括管理者在內的每一方,都被扭曲、被壓抑。學生與老師之間,已非學習者與啟蒙者的關係,而是捆綁在一起通過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無數考試的伴侶。所以中國的基礎教育,實在是太容易扼殺人的學習興趣、思辨精神、創造能力、幸福願景和生命智慧。
如此大的一個國家,需要如此多的人才,而我們相當多的大學生,竟然畢業就等於失業!有人尖銳指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為百分之一,我們的應試教育失敗率就是百分之九十九!
“專門為了職業,為了賺錢”而學而教,十幾年後的結果卻是找不到職業,賺不了錢,這對我們的基礎教育來說,是多麼大的諷刺!
如果教育出了問題,我們又到哪裡去找真正的人才呢?
陳欣先生在中國傳媒大會接受榮譽
陳欣先生在中國傳媒大會接受榮譽
曾子在《大學》中,開門見山深刻地闡釋了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即教育目的有三: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使人臻於完善的境界。
中國儒學有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就是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這個進修階梯,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修身”與“內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修身”與“外治”連在一起,則是“兼善天下”。
在我看來,眾多的培訓專家們,其實是在為我們失敗的基礎教育補缺補課。那麼我們就要懂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作為培訓者,不能不學習感悟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證,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它凝聚著一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以及現實感受,積澱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丟棄傳統,割斷血脈,也就喪失了根本,所以文化的價值遠遠高於現實的財富,文化上的貧血,比飢餓和貧窮更為可怕。
有識之士呼籲:即使在世界歷史範圍內,也很少國家,很少時期出現過像今日中國這樣面臨的經濟增長與社會道德間巨大的緊張感。我們一些傳統文化已經發生斷裂,從文化的深處出發,找回我們的文化之魂,中華民族才有未來。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以國家形態傳承,而又同根、同文、同種延續幾千年的民族,這已經充分證明了中華文化的無窮力量。中國學者60年代曾經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可以貢獻五種價值供西方學習:“當下即是”之精神與“一切放下”之襟抱,是西方能向前作無限之追求、作無窮之開闢之補充;一種“圓而神”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取向於把握普遍的概念原理,而是取向於對現實的直覺的、辯證的而且是真正的精神的把握;一種溫潤而怛惻或悲憫之情,這種情感勝過西方式的熱情和佔有之愛;
陳欣和他的人力資源報團隊
陳欣和他的人力資源報團隊
一種對其悠久的文化自覺其久並自覺的求其久的歷史責任感(一種文化如果沒有精神生命則難免如希臘羅馬文化一樣衰亡);天下一家之情懷。
我們總在向外部世界索求,真正的寶藏卻在我們內心。國家的興衰看似複雜,實際上就在於一心。現代社會,人與人、企業與企業、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的戰場,已經更多地轉移到了人的大腦和心靈,無形的信息疆域、心靈疆域成為搶佔的制高點。
此心非彼心:肉體之心可以化合、分解、生長、消亡;而靈魂之心無狀無形,它是人的全部精神的載體,是人體之主宰,是人的個體智慧與宇宙智慧相連接的通道,它記錄著人類甚至宇宙的全部歷史和信息,蘊藏著整個世界的一切密碼,所以它是智慧之源、道德之基、力量之本、快樂之根!
漢語中,關於“心”的辭彙比比皆是。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莊子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靈在中國文化中的比重巨大,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靈,每一顆心靈都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能量。中國的文化,就是破譯心靈、打開心門、發掘這無窮無盡的能量智慧的武器!
我國的市場經濟形成算不上很久,許多企業還顯得稚嫩,談不上真正的企業文化建設,多數是照搬某些知名企業,尤其是西方企業的價值體系評估標準;而要以西方的價值體系去全面支撐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顯然力不從心,就算提出了,也是一篇似是而非的散文。
陳欣先生在財大培訓中與學員互動
陳欣先生在財大培訓中與學員互動
中國國學古樸、深沉、寬厚、博大、冷靜、神奇,它讓我們在浮躁的現代文明空氣中保持清新和清醒,深沉而理智地認識自己,它引導我們更有自信、更有底蘊、更有力量向上向善,順應自然、安居樂業。
人才好比種子,文化好比土壤,只有撥亂反正,深植歷史的沃土,喚醒千錘百鍊的人類經典文化,才能生出明日的希望、中國的希望、世界的希望。
作為培訓者,不能不挖掘本真本原的人才觀方法論
人類跨入21世紀以後,許多人認為人才學、人才觀和人力資源理論與思想,已經達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而同時我們在人的問題上、人才的問題上的困惑,反而越來越多呢?
當我們跳出一個企業的局限,將人類世界、國家利益和社會、家庭需求緊緊結合在一起思考,便豁然明悟:原來,人類社會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是人的思想問題;原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早就為我們構築了本真本原的人才觀和方法論!
從春秋到秦漢年代,是中國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合二為一的時代,傳統的“內求法”方法論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是人才觀的根本,並誕生與演繹了更為社會化的各種人才觀分支學說,為後世人才學和人才觀的建立與衍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從唐宋到明清時代,傳統經典人才觀向社會化轉移,建立了科舉制度,是人才觀向定向性、定式性的標準過渡,並衍生出各家人才學派。雖然說這是對傳統經典人才觀的豐富、發展、放大與演繹,但從根本上來看,卻距經典越來越遠,越演繹越相背離。
陳欣先生在成鐵局培訓中與學員互動
陳欣先生在成鐵局培訓中與學員互動
優秀的人才,當是德、智、才、學幾大素質兼而有之,既有擔當的精神,又有超越的情懷。自古及今,那些真正的大才,一定是遵道而行,道器合一,形神合一,形氣合一,體現的是人類最本真、最真實、最自然的形態。
傳統經典人才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精深的產物之一,它向我們揭示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路;指明了道德、智慧、學問與才藝的修鍊方法和覺悟途徑;闡釋了形與神、心與智慧、自然之道與人文文化的關聯關係;它利於我們心靈的純凈和健康,更利於社會的發展與祥和。
我們現代人如果以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經典人才觀太簡單太樸素,那麼,恰恰說明它就是真理,因為越樸素越接近真理。
真正的教育培訓大師一定懂得:大道至簡至易,返璞才能歸真!
作為培訓者,不能不明確培訓的目的和肩負的使命
我們現在已經明確地將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也就是形而下與形而上兩種形態。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無形的,是一個極其博大的概念;而器是指現代科學所探討的物質世界。我們現代各門科學,可以說只是在物質世界範疇內打轉。
我們的企業正在加深對知識經濟的理解。而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人才經濟、智慧經濟。無論對於企業還是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化人力為資本,都是一致的願望和呼聲。於是,諮詢培訓行業日益興盛。
陳欣先生課間與學員探討
陳欣先生課間與學員探討
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現代各種思想文化,似乎主要是在治標,談不上真正的開慧和真正的科學發展。無論對一個人、一個企業,還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只有道與術並重,才能夠本與標兼治。
藉助千年歷史的慧眼,我們才能看透障於眼前的市場迷霧。現今中國的人才市場和培訓市場,儘管優秀者越來越多,但對於一個人口大國來說,遠遠不夠。總的情況如當初的春秋戰國時代,百家十國,諸侯割據,或憑時勢或憑地利,分散於全國各地,為著蠅頭小利固守一丸之地,放眼一望,良莠不齊,或利或害,魚龍混雜,讓世人難辨真偽,讓企業無所適從。
多少年來,我們棄“道”而偏“術”,培養出大批精神上的“殘疾人”,而我們民族需要的棟樑和中流砥柱,應該是具有獨立內心世界的靈肉交融的“人”本身,而不僅僅是人“材”。
為人師表,須得自己首先“開慧”,首先做到知性合一,因為身教重於言傳。教育培訓從業者倘若對這個世界對我們的生命僅僅有著膚淺的理解,就會將事業的成功等同於人生的成功,就會導致那些片面的“成功學”流行泛濫。過度開發和抽空人的內在精神,雖然可以維持表面上一時的堅挺,由於多數受訓者文化底蘊並不深厚,最後必然如男人依靠“偉哥”支持一樣,藥力過後,剩下的總是莫名的空虛和惱人的無力感。
陳欣先生為中國企業教育先進培訓先進單位和個人頒獎
陳欣先生為中國企業教育先進培訓先進單位和個人頒獎
本重於末,本末不可倒置。莊子通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什麼一般的解牛者一把刀只能用一個月,而出色的解牛者一把刀要用一年?因為後者“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也就是說,不懂得遵循大道,僅僅為技術而技術,永遠只是個平庸的、喪失生命和諧的“小器”之人。
在科學領域,有三大基石:基礎學科、技術學科和應用學科。技術學科是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之間的橋樑和中介,科學與技術相輔相成。
感謝現代科學!正因為科學的進步,才使得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人才觀有了現代化演繹的可能,才使得基礎理論與應用之間能夠搭建起一座技術的橋樑。
教育也好,培訓也好,其目的都是為了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更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的自由與幸福。
樹德開慧,正本清源,道術並重,標本兼治。真正優秀的、卓越的教育培訓者,一定有著鶴立雞群的高瞻遠矚和正道滄桑的頑強堅持!
願中國的培訓機構和培訓專家們,牢記兩千多年前老子的忠告:“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喚醒》系列作品介紹

《喚醒》系列
《喚醒》系列
《喚醒》:現代文明的“解蔽”之作
憂患意識、擔當精神、宇宙情懷、直面現實、儒道佛的智慧交相印證——這是《喚醒》系列的顯著特色。
因為“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要出發”,所以作者認為懷著一種慾望的衝動到處去尋找麵包的人類需要再次啟蒙和喚醒。
《喚醒》系列包含《寶重<弟子規>》、《體會<論語>》和《感悟<老子>》三部作品,它不是一套關於中國文化的學術性著作,也不是一個躲在象牙塔里的知識分子膚淺的感時傷懷,而是一位資深新聞傳媒人對整體荒蕪時代各類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以國學精髓進行的智慧解讀。作者堅信中國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著人類上古信息並且具有標本意義的文化,並以儒眼、道眼、佛眼追根尋本,為現代文明“解蔽”,體會、感悟人類的道德之路、教化之路、發展之路、文明之路和幸福之路。
國學的價值和意義何在?經典的智慧為何不朽?人類思想的高峰在哪裡?讀罷《喚醒》,我們豁然開朗。
無論對於家庭、學校還是企事業單位,無論對於學生、家長還是領導幹部,無論對於素質教育、心靈凈化還是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喚醒》系列都堪稱十分難得的教科書式讀本。

《寶重<弟子規>》(《喚醒》之一)

《弟子規》,本為簡單的兒童啟蒙讀物,但作者認為它堪稱進入國學這座大山最便捷的一扇大門或者一條路徑。從其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都應當視之為養正、防邪、存誠的珍寶。
由於《弟子規》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所以作者根據其內容,總結出如下立身處世的智慧:孝悌的人忠良忠厚;禮讓的人領悟尊嚴;謹慎的人寡過無失;感恩的人無尤無怨;奉獻的人福至心靈;淡定的人遠離禍端;誠信的人坦蕩自律;親仁的人必有善緣;有志的人力行高飛;體道的人寶重經典。
由於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並對古今中外大量故事案例進行了生動解析,本書如同《弟子規》一樣淺顯易懂,循循善誘,樸實無華。

《體會<論語>》(《喚醒》之二)

喚醒2
喚醒2
《論語》,可喻為中國人生命中的陽光、空氣和糧食。
作者不做人類經典的批評家,全神貫注於整部《論語》字裡行間的精、氣、神,潛心體會文化巨人孔子傳授的做人、識人、用人的智慧。
近50篇體會文章,作者旁徵博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盡情抒發了自己對文明的思考、對教育的思考、對為學的思考、對修身的思考、對知人的思考、對道義的思考、對為政的思考、對成功的思考、對生命的思考。篇篇文章,皆以天道與人道一以貫之,解疑釋惑,融擔當的精神、超然的情懷、大我的境界於一體。

《感悟<老子>》(《喚醒》之三)

《老子》,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一部侯王教科書,一部至今無人超越的政治學、教育學、養身學、軍事學和整體管理學。
作者站在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深刻總結並鞭辟入裡地闡釋了《老子》的8大不朽價值:自然本真本原的道德體系;融入宇宙天地的生命境界;柔勝剛弱勝強的生存哲學;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法則;萬物對應統一的辯證思維;道為本術為末的教育理念;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智慧;根除人類危機的治世藥方。
《老子》81章,作者皆從儒道佛三種不同的角度印證感悟。幾百個故事案例或許似曾相識,但運用與解讀卻是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