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香河

進香河

進香河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前身是吳大帝孫權開挖的人工河道——運瀆的一部分,距今近已有1800年。朱元璋時期為紀念征戰歿亡的功臣,在雞籠山建功臣廟,並加寬運瀆北段河道,方便官民乘船來進香祭祀。進香者皆由此河而來,故名進香河。那時進香河舟船不絕、熱鬧非凡,《儒林外史》中也有記載。

水文特徵


進香河舊影
進香河舊影
進香河位於南京城中部,南北走向,為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開挖潮溝的一部分。孫權建都建業后,下令引后湖(玄武湖)水開鑿潮溝,並與運瀆、青溪、秦淮河和玄武湖相連,構成當時南京的河道體系,進香河最早就是潮溝的一部分。由此,各水道相連,構成了六朝都城運輸大動脈,秦淮河裡的船隊可由此直抵宮城。古時進香河一帶寺廟林立,香火旺盛,很多人乘船到此進香,遂取名“進香河”。

歷史沿革


進香河最初為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開挖的潮溝的一部分,潮溝與青溪、運瀆、玄武湖各水道相連,是六朝都城建康城的運輸大動脈。
隋滅陳后,隋文帝楊堅下令平毀南京城,潮溝便失去了它的作用,慢慢地便被淤塞了。
南唐重建金陵城后,該河在城北門外的北門橋東側匯入楊吳城濠。
民國時期,進香河北段東岸為中央大學,西岸為陸地測量局。進香河上由北向南依次有蔣廟橋、西倉橋、大石橋、紅板橋、蓮花橋,進香河改為暗河時這些橋樑都被拆除,但大石橋、蓮花橋等仍保留為地名使用。
1959年,進香河被改為暗溝埋入地下,河道上方改造為道路,名“進香河路”,由北向南分別與東西向的北京東路、學府路、珠江路相交。路旁遍植杉樹,兩側為東南大學校園和南京市審計署。
雖說進香河已經不復存在了,但進香河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而且周邊的蓮花橋、老虎橋和大石橋等地名也保留了下來,這些地名都暗示著這裡曾經有條河,而且輝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