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

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傳內蒙古通遼市周邊地區的一種原生態舞蹈。安代舞發源於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於明末清初。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安代通常在節慶或閑暇時進行,一人領唱眾人應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安代舞有強烈的自娛性、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輕鬆愉快,簡單易學,唱詞隨編隨唱,富於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場歡跳,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蹈簡介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
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傳內蒙古通遼市周邊地區的一種原生態舞蹈。安代舞發源於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一",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湧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
安代通常在節慶或閑暇時進行,一人領唱眾人應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安代舞有強烈的自娛性、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輕鬆愉快,簡單易學,唱詞隨編隨唱,富於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場歡跳,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只要依其音樂的節奏甩巾踏步,與領唱歌手相應和即可。

歷史溯源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餘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病之意。當時,在庫倫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達安代"、"烏日嘎安代"等12種。
有關"安代"的起源,發祥地及形成年代,由於缺乏史料可考。《蒙古秘史》在描寫鐵木真與札木哈二人以互贈拐骨、互換腰帶的形式結成"安達"的記載時說:他們在結為"安達"之後,其部下隨即"繞蓬鬆茂樹而舞","踏出沒肘之蹊,沒膝之塵埃"。
關於安代的起源,也有些學者從民間傳說中去探求。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特別是被譽為"安代之鄉"的哲里木盟庫倫旗,確實流傳著大量有關"安代"的民間傳說,為研究"安代"的起源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據說在很久以前,東北方有一個很"古老"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國王是哈日蘇大可汗。哈日蘇汗有個美麗的皇后,名叫罕格哈拉。罕格哈拉皇后又有三個公主,老大叫扎蘭都貴,老二叫烏森海洛爾,最小的老三叫額勒格西拉。這三位公主可非同一般,她們是使人聞風喪膽的白鳩!這三個鳩公主個個神通廣大,魔法無邊,經常展動她們的神翼遨遊世界。當她們在天空遨遊的時候,地面上便掠過她們的影子。一旦她們的影子照在地面上的姑娘,媳婦身上,一種可怕的病症便在姑娘、息婦身上發作了。這種病誰也叫不出名來,吃藥不見好,喇嘛治不了,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陰影嚇得人們惶惶不可終日。大姑娘、小媳婦成天躲在屋裡不敢外出,生恐被三個鳩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祖,為了拯救人間這種苦難,他變成了巴布倫師傅,向聰明的歌手嘎達蘇和非?由"博"蘇悔傳授醫治這種病的方法:由"博"蘇海來主持治病。方法是讓病人打著鼓和鑔坐著,由"博"蘇海和歌手嘎達蘇圍著病人唱歌。接著是古老的唱"安代"程序,所以,唱"安代"有人叫"唱鳩",蓋來源於此。
關於安代舞的傳說還有很多,另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是這樣的:相傳很久以前,科爾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神智恍惚,舉止失常,幾經醫治不見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車拉上女兒前往它鄉求醫。行途中車軸斷裂,女兒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繞車奔走,以歌代哭。歌聲引來附近百姓,見此狀無不潸然淚下,皆隨老阿爸身後甩臂跺足,繞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車,尾隨眾人奮力而舞,待發現時,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癒如初。消息不脛而走。以後,人們皆仿效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為患有類似病症的青年婦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達慕大會等群眾集會中採用,並廣為流傳,逐步發展成為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體舞。

舞蹈的特點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
依據習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場地,中間立一斷軸車輪或木杆(意為鎮妖避邪之物),參加者圍成圓圈,右手握一塊綢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擺,隨領唱(領舞者)邊歌邊舞。曲調悠揚婉轉,韻味醇厚,善於表達情感。唱詞內容豐富,活潑生動,富即興色彩。舞蹈動作主要有:原地踏腳擺綢或向旁輕移;前傾身甩綢立起後向前"小踢步"邁動;邊繞圈奔跑邊甩綢;連續做"吸腿跳"步並用力向兩旁甩綢等。
安代舞的一個特點是手的動作突出。在每年的秋收季節,人們能從傍晚跳到天亮。連續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長達四十九天。舞者數目不定,最少十幾個人,多達幾百個人。跳安代舞的場所是寬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鋪上馬糞或草,再用濕土蓋硬,所以有很好的彈性。場中央埋一空碗,上面架起座車軸,軸頂用布蓋緊。傳統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徵。安代舞的動作,舒緩和節奏融為一體,跳到高潮時使人們的朝氣大發、產生雄偉的姿態。從而有死爾復活般的魅力。"踏步"、"跺腳"、"甩巾"及自定圍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發展過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來寶、祝讚詞。舞與歌,舞蹈與說唱有機的結合為一體,逐步形成了幾十種曲目。
安代的音樂曲調風格獨特,有強烈的感染力,便於歌手根據不同情景表達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詞除開場和收場部分因儀式需要基本確定不變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於辭令的歌手可以盡情地用詼諧幽默的唱詞抒發情感,或讚美,或嘲諷,或嘻笑怒罵,不拘一格。
傳統的"安代"從藝術角度來看,是一種以唱為主,伴之以舞蹈動作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當進入六十年代以後,"安代"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隨著舞蹈事業的發展繁榮,在廣泛普及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時的"安代"按舞蹈運動規律,增加了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吸腿、騰空蜷曲、左右旋轉、甩綢蹲跺、雙臂輪綢等高難動作。舞蹈語彙新穎豐富,具備了穩、准、敏(速度)、潔、輕、柔、健、韻、美、情等審美特徵。被各種形式、內容的歌、舞等表演藝術普遍應用,成為比較完善的,能表現傳統,戲劇,心理結構式作品的舞踏藝術。
安代舞經過眾多藝術家的努力,逐漸由民間藝術發展成舞台藝術,不斷地在城鄉落戶,成為慶典宴席,接見奉送時不可缺少的內容。

文化淵源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形成雛型,最遲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能歌善舞的庫倫人民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跳過多少場安代舞,恐怕難以用數字統計。
安代為什麼與庫倫結緣,又在這裡播種又傳揚開去?因為安代能在庫倫形成、發展,與清初庫倫"喇嘛旗"的畸形建置不無關係,"喇嘛旗"在政治上對蒙古民眾起到精神鴉片的作用,但它客觀上也推動了小庫倫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且極具其獨特性。
說到小庫倫的文化,要先說說小庫倫蒙古族人口構成。清代,蒙古各部各旗蒙古族人口以世居該地的原始蒙古族為主體,雜以後來遷居者。而小庫倫這個地方建置時沒有多少土著居民,隨著建置和各大寺廟的建築,清延逐漸從蒙古各部發遣蒙古人前來做札薩克達喇嘛的屬民,所以,庫倫的蒙古族人口素來有來自"五荒八旗"之說。雖然同是蒙古族,但由於來自不同部落、不同地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庫倫蒙古族文化。
這樣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蒙古族文化奇葩-安代。原始的安代與郭爾羅斯蒙古文化有關,與科爾沁諸旗蒙古文化有關,與其他蒙古部落的文化也不無關係,它是蒙古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只不過是在庫倫找到了適合它形成和發展的環境。當我們側耳細聽那首首安代唱曲,分明能聽出鄂爾多斯長調悠揚遼闊;聽出科爾沁草原的明快活潑;聽出克魯倫河畔的雄渾滄遠(漠北蒙古兩部內訌后,一部內遷庫倫近地,清政府設二旗,屬今六家子、哈爾稿等蘇木鎮屬地)。
舊時,在庫倫地方流行的安代睽多,有"阿達安代"(勸解婦女相思病的),"烏如嘎安代"(為勸慰因婚後不育致病的婦女而辦)、"文安代"(因重病人不參加的)、"武安代"(病人一起歌舞的)、"大安代"、"小安代","祈雨安代"等等。

傳承意義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
近四百年來,安代舞以其濃郁的"民間本色"和"癲狂之舞"的特徵而備受蒙古族人民喜愛,漸成內蒙古地區蒙古族宗教儀禮和"那達慕"盛會上最受歡迎的狂歡之舞。據庫倫史料記載,單場安代最長持續時間竟達四十多天,其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堪稱中國民間舞之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庫倫旗全面開展了安代舞的發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間老藝人額爾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轟動。如今,安代舞已成為蒙古民族最為耀眼的文化標識。1996年,內蒙古庫倫旗被命名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隨著時間的推移,安代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蒙古民族藝術形式。安代舞逐漸發展為以舞蹈為主,舞蹈動作也由三四個發展到二十多個。近年來,由於文化形態的變遷,安代舞的傳承方式與生存空間日益受到限制,舞種延續受到極大威脅,急需整理和搶救。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安代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節奏強烈的踏地舞步,翻飛飄蕩的彩巾,邊唱邊舞,邊唱隨編,高潮迭起,樸實,火爆,富有感染力。是蒙古族以舞蹈為主體的綜合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在前郭縣的社會文化建設中,安代舞佔有重要位置。它對弘揚蒙古族民間舞蹈藝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

傳承人物

那仁滿都拉,男,蒙古族,1946年生,內蒙古通遼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安代舞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96年,內蒙古庫倫旗被命名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
庫倫旗政府自2009年以來舉辦了三次大型安代藝術節,推動了安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帶動了經濟發展,而且使安代舞的舞台表演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使安代舞的藝術境界得到了提升。通過舞台表演的方式來傳承安代,使安代舞走出了庫倫,走向了全國,也走向了世界。
2019年3月29日,通遼市第四套安代舞培訓班在科爾沁區文化館正式開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庫倫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蒙古族安代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02年,在阜新市第六屆城運會開幕式表演中,安代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08年,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慶50周年開幕式表演中,安代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2年,在阜蒙縣首屆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開幕式表演中,安代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榮譽表彰

2003年,600人的安代舞表演參加阜蒙縣廣場舞比賽,獲一等獎。
2012年,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的作品《安代道木歌》參加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獲原創教學劇目獎和鼓勵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