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丁香油的結果 展開

丁香油

中藥

丁香亦稱丁子香桃金娘科番櫻桃屬,為常綠喬木。主產於馬達加斯加、印度尼西亞、坦尚尼亞、馬來西亞、桑給巴爾、印度、越南及中國的海南、雲南。可利用部分為乾花蕾、莖、葉。用水蒸氣蒸餾法蒸餾花蕾,可得丁香花蕾油,得油率為15%~18%;丁香花蕾油為黃色至澄清的棕色流動性液體,有時稍帶黏滯性;具有葯香、木香、辛香和丁香酚特徵性香氣,相對密度1.044~1.057,折射率1.528~1.538。用水蒸氣蒸餾法蒸餾丁香莖,可得丁香莖油,得油率為4%~6%;丁香莖油為黃色至淺棕色液體,接觸鐵后變暗紫棕色;具有辛香和丁香酚特徵性香氣,但不及花蕾油,相對密度1.041~1.059,折射率1.531~1.536。用水蒸氣蒸餾法蒸餾葉片,可得丁香葉油,得油率為2%左右;丁香葉油為黃色至淺棕色液體,接觸鐵后變暗;具有辛香和丁香酚特徵性香氣,相對密度1.039~1.051,折射率1.531~1.535。

簡介


定義

絕不是我國長江以北的普遍種植的觀賞小喬木,木犀科丁香屬植物丁香(別名叫紫丁香,愁客、百結花、華北丁香)學名(Syringa oblata Lindl.)
請後來添加資料的朋友們以學名為準,千萬不要再把紫丁香的圖片或者資料放上來了!還搞不太清楚的朋友請參考百度百科丁香詞條!

分類

丁香油按作用可以分為:
1、食用丁香油:用於烹調調香,可直接食用。
2、藥用丁香油:可內服外擦,用法請遵醫囑。
3、香料用丁香精油:用於香熏療法,濃度很高,食用可致命,請勿嘗試!嚴格來說丁香油又可分為丁香葉油、丁香莖油、丁香花蕾油。在香料工業中,一般說丁香油大都為丁香葉油。

基本信息


主要成分:丁香酚、石竹烯、乙酸丁香酚酯、甲基戊基酮等。
感官特徵:具有辛香和丁香酚特徵性香氣。
應用建議:丁香油廣泛用於調配日用、食用、酒用、煙用香精;也用於單離丁香酚和合成其他香料。
建議用量:在最終加香食品中濃度約為0.1~830mg/kg。

安全管理情況


丁香花蕾油FEMA編號為2323,FDA184.1257,CoE188,中國GB2760-2011批准為允許使用的食品香料;丁香莖油FEMA編號為2328,FDA184.1257,CoE188;丁香葉油FEMA編號為2325,FDA184.1257,CoE188,中國GB2760-2011批准為允許使用的食品香料。

理化特性


丁香油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丁香)經蒸餾所得的揮髮油。為淡黃或無色的澄明油狀物,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氣。露置空氣中或貯存日久,則漸漸濃厚而色變棕黃。遇鐵質顏色會更深,不溶於水,易溶於醇、醚或冰醋酸中。味甘辛,性大熱。

提取方法


(1)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丁香油
將處理好的丁香用小型穀物粉碎機粉碎。準確稱取一定量的乾燥丁香粉置於蒸餾燒瓶中,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水,接好冷凝管,開始蒸餾,蒸餾結束后,將所得到的油水混合物轉移至分液漏斗中,靜置,待其分層后,分離得到粗製丁香油。
向粗製丁香油中加入一定量的無水乙醚,用分液漏斗分離出其中的水,然後用無水硫酸鈉處理,在減壓條件下除去丁香油中的乙醚,得到精製丁香油。丁香油提取率為9.94%。揮髮油均為淡黃色油狀液體,具有丁香特有的香味。
(2)丁香油樹脂提取的工藝流程
丁香粉碎,準確稱量,用乾燥過的濾紙包好,放入三角瓶中,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有機溶劑,密封,放入恆溫水浴箱中在一定的溫度下靜置不同時間,然後取出濾紙包,回收有機溶劑,得到丁香油樹脂。丁香油樹脂較為黏稠,氣味不如丁香揮髮油濃郁。
(3)超臨界CO2提取丁香油
將丁香粉碎成粗粉,置於CO2超臨界提取設備中,按陳耕夫(2002)研究所用的工藝條件:壓力為10MPa,溫度為40℃,CO2流量為22L/h的條件進行萃取4h,以壓力為7.0MPa、溫度45℃進行解析,獲得丁香油。

藥用丁香油


【草藥名】:丁香油
【出處】《藥性考》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異名 Eugenia aromaticum.或 Eugenia caryophyllata.)的乾燥花蕾(公丁香)經蒸餾所得的揮髮油(古代則多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 【植物形態】丁香樹是一種常綠喬木,高達10-20米,葉橢圓形,單葉大,對生,革質;花為紅色,聚傘花序,花蕾初起白色,後轉為綠色,當長到1.5-2厘米長時轉為紅色,這時就可以收穫,花蕾入葯稱公丁香。萼托長,花萼和花瓣4;果實為長橢圓形,名為母丁香。具體見右圖。
【產地】丁香原產印度尼西亞,目前出產丁香的地區主要有印度尼西亞、桑給巴爾和馬達加斯加島,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也出產丁香,2005年,印度尼西亞生產的丁香約佔世界總產量的80%。我國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南部也有少量種植.
【藥材】為淡黃或無色得澄明油狀物,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氣。露置空氣中或貯存日久,則漸濃厚而色變棕黃。不溶於水,易溶於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為1.038~1.060。
【性味】《綱目拾遺》:味甘辛,性大熱。
【功用主治】暖胃,溫腎。
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①《藥性考》:壯陽暖腎。治疝痛陰寒。
②王殿翔《生藥學》:用於腸胃多氣、絞痛,消化不良,噁心與嘔吐;風濕痛,神經痛,牙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以少許滴入湯劑中或和酒飲。外用:塗擦患處。
【選方】①治胃寒呃逆嘔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脘。
②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③暖丹田,除水瀉:丁香油塗暖臍膏貼。
④散臌痞:丁香油塗臍。
⑤治痹痛:丁香油擦痛處。
⑥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⑦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薑湯服。(①方以下出《綱目拾遺》)
⑧治蟲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許,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內。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丁香油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藥性考》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Yóu
【英文名】 Clove Oil
【CAS NO.】 8000-34-8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乾燥花蕾經蒸餾所得的揮髮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

形態


丁香,常綠喬木,高達10米。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0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全緣。花芳香,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徑約6mm;花萼肥厚,綠色後轉紫色,長管狀,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帶淡紫,短管伏,4裂;雄蕊多數,花藥縱裂;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長1-1.5cm,直徑5-8mm,先端 宿存萼片。種子長方形。

性狀


為淡黃或無色的澄明油狀液,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氣。露置空氣中或貯存日久,則漸濃厚而色變棕黃(見右圖)。不溶於水,易溶於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為1.038-1.060。

性質及作用


【藥理作用】見“丁香”條。
【性味】味辛;甘;性熱
【歸經】歸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暖胃;降逆;濕腎。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用法用量】內服:以少許滴入湯劑中或和酒飲。
外用:塗擦。

附方


1.治胃寒呃逆嘔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院。2.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3.暖丹田,除水瀉:丁香油塗暖臍膏貼。4.散膨痞:丁香油塗臍。5.治痹痛:丁香油擦痛處。3.治口臭:丁香油揩牙。5.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薑湯服。(1.方以下出《綱目拾遺》)8.治蟲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許,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內。(江蘇)

各家論述


1.《祝穆試效方》:丁香油,治瘰癧,化核膏用之,取其香烈直透經絡,辛以散結滯耳。2.《綱目拾遺》:丁香油,透關竅,祛寒,力速於丁香。3.《藥性考》:壯陽暖腎。治疝痛陰寒。4.王殿翔《生藥學》:用於腸胃多氣、絞痛,消化不良,噁心與嘔吐;風濕痛,神經痛,牙痛。

摘錄


《中華本草》

風險術語


R36/38Irritating to eyes and skin.
刺激眼睛和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