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崇善寺的結果 展開

崇善寺

山西太原寺廟

崇善寺位於山西太原市東南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創建,太原市著名古剎。初名白馬寺,后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棡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馬氏,就該寺舊址擴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失火,主要建築均被焚毀,倖存下來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屬建築。清光緒七年(1881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文廟。從此,崇善寺一分為二,文廟佔了大部分地方,這就是現在的山西博物館的一部分,而僅占原寺面積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為古白馬寺、明崇善禪寺的代表了。現為山西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2013年3月5日,崇善寺大悲殿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

歷史


崇善寺的大悲殿
崇善寺的大悲殿
崇善寺,初建於唐,名白馬寺,后改稱延壽寺、宗善寺,後來又叫新寺。據記載,那是因為崇善寺是在原有舊寺的基礎上大興土木,重新修建的。崇善寺新寺的名稱,從十四世紀初葉到二十世紀民國年間,一直沿用了幾百年。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髮妻孝慈高皇后馬氏病逝。朱元璋第三子,即晉王朱棡,是馬氏撫養成人的。為紀念母后,朱岡請求准建崇善寺。崇善寺的修建,從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動工,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歷時八載。當年崇善寺的盛景,可以從一幅現仍保存在寺內的《崇善寺建築全圖》中看到。
明代以前,它只是一個不大的寺院,有說它是隋煬帝巡幸太原時的行宮,還有的說它是武則天少時出家的舊址,如今山門右額的“宗唐遺址”四字,很可能就是源於這些傳說。據寺內木匾記載:晉恭王朱楓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四月,啟奏明太祖,批准建立新寺,歷時8載,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竣工,名為崇善禪寺。不幸的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場大火,主要建築均被焚毀,倖存下來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屬建築。清光緒七年(1881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文廟。從此,崇善寺一分為二,文廟佔了大部分地方,這就是現在的山西博物館第一部分,而僅占原寺面積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為古白馬寺、明崇善禪寺的當然代表了。

佛教傳承


崇善寺的第二寶,就是那兩套壁畫臨摹本。在還沒有照相和製版技術的古代,臨摹複製是使歷史上的名畫流傳後世的唯一手段。今天能夠一睹大雄寶殿當年兩掖長廊上的繪畫風采,應感謝為留下如此珍貴摹本的先人。這兩套繪畫,一套是《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描繪了善財童子參拜諸佛學法的故事。這兩套摹本,雖經五百餘年,但仍鮮艷如初,被人們稱為“寶石畫”。這些畫不僅可使得到美的享崇善寺風景圖受,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的繪畫史等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崇善寺的第三寶,就要數那位於大悲殿正面須彌座上的三尊泥塑貼金菩薩立像了。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間塑制的,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正中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其左為普賢菩薩像;其右為千手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像。三尊立像均高八米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雍容華貴,給人可親可敬的感覺。這三尊佛像造型奇特,雕工細膩,實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珍品。
崇善寺的文物寶藏很有特色,也很珍貴。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今天,崇善寺正以它自己獨特的魅力,迎接著日益增多的四方客人。

石刻藝術


寺內保存著我國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貴版本——北宋《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磧砂藏》。《崇寧萬壽藏》又稱《鼓山大藏》,前後用了三十三年時間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餘卷。現僅存十七卷零十八頁。《磧砂藏》是南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開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崇善寺風景圖完工。歷經百年刻成的《磧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現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這裡還一直保存著元版藏經,即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間募資刻印的《普寧藏》,現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除上述版本外,這裡還有以後從其他寺院或地方移來的藏經多種,如從太原中十萬院移來的明版藏經《南藏》和從大同移來的《北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日本清置的影印藏文《大藏經》,又名《甘珠爾》等。此外還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剛經》拓本、金字《華嚴經》、《法華經》及刺血《華嚴經》等。正是這一些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經,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佔據著重要的席位。

大雄寶殿


寺內大雄寶殿居中,面寬九間,高達30餘米。殿堂樓閣、亭台廊廡數近千間。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份建築毀於火。現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門、鐘樓、東西兩廂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
後為大悲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為明代最完整、最標準的建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裝有板門,殿內設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瓦頂黃綠色琉璃剪邊,瑰麗壯觀。殿內中間的神台上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左邊是千缽文殊菩薩,右邊是普賢菩薩,像高8.5米,比例適度,衣飾流暢,完好無損。崇善寺,還珍藏有宋紹定四年宋版磧砂藏經(全部)、元版藏經(部分)、明下統五年明版北藏經(全部)、明成化八年赤金寫德華經七卷、明嘉靖三十年南藏經(全部),此外,還保存上下兩冊釋迦如來應化事迹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彩畫(這些畫冊,雖是明代作品,但色彩艷麗如新,十分吸引人),明洪武二十四年鑄造的鐵獅一對,明正統十四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這些都是研究中國宋、元、明各代藝術的寶貴資料。

建築


崇善寺的山門
崇善寺的山門
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標準的宮殿式建築的格式修建的。中軸線上的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由南往北一字排開。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齊的排列著一系列的小院落。
崇善寺現存建築主要有主體建築大悲殿及山門、鐘樓、東西廂房。

大悲殿

大悲殿是崇善寺主要建築,也是太原現存最完整、最標準的明代木構建築,它的歷史比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還要早二三十年。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其上部為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具有一種莊嚴的美。殿內豁敞明亮,從內柱、梁枋到平基,全部採取了宮廷中慣用的金碧彩繪,處處給人以富麗、典雅的感覺。殿內正面是一尊8.3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造型奇特,比例勻稱,金箔覆身,金光熠熠。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實際上左右只有20手臂,每個手中心各有一眼,40隻手、40隻眼分別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構成了千手千眼。按照佛經的解釋,千手千眼是觀音的“六種變相”之一,象徵能洞察人間一切禍福。額頭上的那隻眼睛,象徵她已修行到了“三摩”境界,所持的輪、螺、傘、幢、花、瓶、魚、結等8種法器,象徵著吉祥如意;手握的刀、槍、劍、戟,據說是用來降魔伏妖的;那頭邊兩手上高托的日用,象徵主宰宇宙的無量佛法;那胸前四手中高舉的哈達,象徵著她對祖師虔誠的敬仰……她大而不悍,身姿秀麗,具有溫文的女性風度。飄動的衣帶、流暢的線條,感情豐富的面龐,處處表現出一種端莊、持重的內涵美。這座佛像不僅是珍貴的宗教藝術品,而且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在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的兩側分別矗立著一尊與她等身的塑像,右為普賢菩薩立像,左為千手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立像。文殊像從正面看,只有三頭六臂,但如果加上身後由一圈圈手臂組成的相輪上的手的話,那就不止是千隻手臂了。走近觀看可以發現塑像的每隻手上還托著一個金缽,每個金缽中都端坐著一位釋迦佛。據《大乘瑜伽經》的解釋,這種形象是文殊菩薩的變相之一,具有如同觀音菩薩一樣特定的象徵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那每隻手中的雕塑,雖多少帶有裝飾意義,仍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的金球球面,釋迦的眉眼都清晰可辨。繁工不蔓,令人嘆服。普賢菩薩右下方的韋馱立像,是一件形神兼具的木雕珍品。大小與真人相仿,鎧甲齊整,體稍前傾,眉宇、眼神和嘴角之間,流露出一種堅毅、英武的氣質,此塑像已完全擺脫了宗教塑像類型化束縛。此外還有一尊銅佛,一尊緬甸玉佛,十幾尊高不盈尺的小銅佛,它們別具一格,各臻其妙。
在大殿內的兩側,排列著幾十隻古色古香的藏經櫃,一部清代和尚刺血手寫的《華嚴經》,特別引人注目。
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月台卻很大,幾乎佔了整個大院的三分之二,這也許是整個大院並不因其建築高大而顯得擁塞的主要原因。為使平曠的月台變化有致,聰明的古代建築師在月台兩側增添了兩個小巧的六角亭子,左為鼓亭,右為鍾亭,一律琉璃瓦蓋頂,磚鑲圍欄,玲瓏剔透,極有風致,也是珍貴的明初建築。大院東南拐角的大鐘樓,高達20多米,樓上懸掛著一口正德元年(1506年)鑄造的大鐵鐘,通高2米,外徑1.8米,總重9999斤。大鐘的音域寬廣,輕擊圓潤深沉,幽雅悅耳,重擊則其聲宏亮,渾厚有力。每遇慶典,那渾厚悠揚的鐘聲,全城可聞。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鑄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山門

山門為無梁密檐式,綠琉璃瓦覆頂,面闊三間,辟三門,中門額書“大悲勝境”,左門額書“宗唐遺址”,右門額書“晉源神景”。門外月台上的兩尊明代鐵獅古樸威猛、筋骨雄健,鑄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鐘鼓樓

鐘鼓樓亦為明代創建,高達20多米,樓上懸掛明代正德元年鑄造的大鐵鐘,通高2米,外徑1.8米,總重9999斤。大鐘的音域寬廣,輕擊圓潤深沉,幽雅悅耳,重擊則其聲宏亮,渾厚有力。

東西廂房

大悲殿的西側,有二層樓的建築,樓上好像是僧人的住宿,樓下設置會堂。這裡每天都會為進入寺廟的俗眾提供佛教書籍,供大家學習。
大殿東側也是新建的二層樓建築,一層的地方設置了伽藍殿。伽藍是寺院的通稱,珈藍神是保護寺廟的神,它的裡邊專門供著關公塑像。兩廂還繪製了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壁畫。

文物


藏經

崇善寺殿內觀音菩薩像
崇善寺殿內觀音菩薩像
藏經是它的第一寶。這裡保存的佛教藏經,數量之多,版本之名貴,在全國是少有的。寺內保存著我國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貴版本——北宋《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磧砂藏》。《崇寧萬壽藏》又稱《鼓山大藏》,前後用了三十三年時間刻成。原刻本共五百六十四函,五千八百餘卷。現僅存十七卷零十八頁。《磧砂藏》是南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開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崇善寺風景圖完工。歷經百年刻成的《磧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現存五百六十二函,四千八百四十六卷。除此之外,這裡還一直保存著元版藏經,即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由民間募資刻印的《普寧藏》,現存五百零五函,四千二百五十七卷,比原版少八十一函,二千零六十八卷。
除上述版本外,這裡還有以後從其他寺院或地方移來的藏經多種,如從太原中十萬院移來的明版藏經《南藏》和從大同移來的《北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日本清置的影印藏文《大藏經》,又名《甘珠爾》等。此外還有另具特色的石刻《金剛經》拓本、金字《華嚴經》、《法華經》及刺血《華嚴經》等。正是這一些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不同特色的藏經,使崇善寺在佛教寺院中佔據著重要的席位。

壁畫臨摹本

崇善寺的第二寶,就是那兩套壁畫臨摹本。在還沒有照相和製版技術的古代,臨摹複製是使歷史上的名畫流傳後世的唯一手段。今天能夠一睹大雄寶殿當年兩掖長廊上的繪畫風采,應感謝為留下如此珍貴摹本的先人。這兩套繪畫,一套是《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描繪了善財童子參拜諸佛學法的故事。這兩套摹本,雖經五百餘年,但仍鮮艷如初,被人們稱為“寶石畫”。這些畫不僅可使得到美的享崇善寺風景圖受,同時也為研究中國的繪畫史等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金菩薩

崇善寺的第三寶,就要數那位於大悲殿正面須彌座上的三尊泥塑貼金菩薩立像了。這三尊佛像是明洪武年間塑制的,距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正中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其左為普賢菩薩像;其右為千手千缽千釋迦文殊菩薩像。三尊立像均高八米左右,身姿秀美,面慈目善,雍容華貴,給人可親可敬的感覺。這三尊佛像造型奇特,雕工細膩,實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珍品。

文化意義


崇善寺每遇慶典,那渾厚悠揚的鐘聲,全城可聞。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鑄造,神姿威猛,筋骨雄健,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崇善寺面積雖然僅為原寺的四十分之一,但集中了這麼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和資料,以其所獨具的典雅、和諧、充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登門造訪。

遊覽提示


鍾亭
鍾亭
朝聖小貼示:
崇善寺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街9號
開放時間: 8:00-17:00
交通:
自駕車:先上京石高速,經過石家莊、娘子關,上太舊高速到太原,全長504公里。
公交車:乘820路、815路、102路、805路、4路在橋頭街下車,步行10分鐘即到。
太原崇善寺遊玩須知:
1. “全票”對象:1.5米以上兒童及成人;
2. “兒童票”定義:1.2米至1.5米兒童;
3. “長者票”定義:65歲以上的長者(憑身份證驗票入園);
4. “免票”定義: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票(備註:兒童須有大人攜帶)。
5. 我國對部份景區對學生證購票有優惠(大學生除外)。
6. 在掌門人訂票前往景區取票時需攜帶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