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邊界層物理
大氣邊界層物理
大氣邊界層物理是研究在大氣邊界層中所發生的物理現象的學科,是大氣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大氣邊界層中氣象要素分佈有如下特點:近地面層的氣溫、水汽含量和風速的鉛直梯度特別大;風速隨高度變化有其特殊規律(見大氣近地面層,埃克曼螺線)。邊界層的大氣,既要受氣壓梯度力、科里奧利力和湍流粘性力的作用(見大氣中的作用力),又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和由輻射引起的溫度分佈不均勻性的影響,運動非常複雜,具有渦旋和可壓縮流體的湍流特徵,故大氣邊界層物理是建立在大氣湍流理論基礎上的。
大氣邊界層物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大氣邊界層中的湍流特徵;邊界層中各物理量(如動量、熱量、水汽等)的湍流輸送,氣溶膠、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的湍流擴散(見大氣湍流擴散、空氣污染氣象學);大氣邊界層內風、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的鉛直分佈及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大氣邊界層的輻射傳輸,以及蒸發、霜、露諸天氣現象等問題。
大氣邊界層物理需要一些非常規的氣象儀器來進行探測,如氣象塔上安裝的能測量溫度、風速等大氣特性的儀器,能對這些氣象要素的脈動(頻率約每秒幾周至每分幾周)快速響應的儀器和直接測量邊界層通量的儀器等。在遙感儀器中,聲雷達(見聲波大氣遙感)和調頻連續波雷達都是探測邊界層的有力工具。
當流體在大雷諾數條件下運動時,可把流體的粘性和導熱看成集中作用在流體表面的薄層即邊界層內。根據邊界層的這一特點,簡化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並加以求解,即可得到阻力和傳熱規律。這一理論是德國物理學家L·普朗特於1904年提出的,它為粘性不可壓縮流體動力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大氣邊界層分析圖
大雷諾數的繞流流動可分為兩個區,即很薄的一層邊界層區和邊界層以外的無粘性流動區。因此,處理粘性流體的方法是:略去粘性和熱傳導,把流場計算出來,然後用這樣的初次近似求得的物體表面上的壓力、速度和溫度分佈作為邊界層外邊界條件去解這一物體的邊界層問題。算出邊界層就可算出物面上的阻力和傳熱量。如此的迭代程序使問題求解大為簡化,這就是經典的普朗特邊界層理論的基本方法。
不可壓縮流體在大雷諾數的層流情況下繞過平滑壁面的情況。沿物體壁面的方向為x軸,垂直於壁面的方向為y軸。由於邊界層厚度δ比物面特徵尺寸L小得多,因此對二維的忽略體積力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逐項進行數量級分析,在忽略數量級小的各項后,可近似認為邊界層垂直方向的壓力不變。
邊界層脫離物面並在物面附近出現迴流的現象。當邊界層外流壓力沿流動方向增加得足夠快時,與流動方向相反的壓差作用力和壁面粘性阻力使邊界層內流體的動量減少,從而在物面某處開始產生分離,形成迴流區或漩渦,導致很大的能量耗散。繞流過圓柱、圓球等鈍頭物體后的流動,角度大的錐形擴散管內的流動是這種分離的典型例子。分離區沿物面的壓力分佈與按無粘性流體計算的結果有很大出入,常由實驗決定。邊界層分離區域大的繞流物體,由於物面壓力發生大的變化,物體前後壓力明顯不平衡,一般存在著比粘性摩擦阻力大得多的壓差阻力(又稱形阻)。當層流邊界層在到達分離點前已轉變為湍流時,由於湍流的強烈混合效應,分離點會後移。這樣,雖然增大了摩擦阻力,但壓差阻力大為降低,從而減少能量損失。
地面的摩擦作用,使大氣邊界層成為大尺度運動動能的匯(見大氣角動量平衡)。地面的物理量,如動量、熱量、水汽含量等,向自由大氣的輸送,都要通過邊界層,從這種意義上講,大氣邊界層又是向大氣輸送物理量的源。因此關於大氣邊界層的物理知識,對大尺度天氣過程的演變、長期預報和氣候理論等問題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
大氣邊界層物理的發展,還與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發展密切相關。例如:高建築物(如高樓、橋樑、高塔等)的風負荷(見建築氣象學);波在湍流大氣中的傳播;對於原子、化學、細菌戰爭的防護,導彈、火箭運行的氣象保障,新式兵器現場使用的氣象條件的研究(見軍事氣象學);隨著工業發展而出現的大氣污染,大氣公害問題的研究;農作物生長的氣象條件的研究(見農業氣象學)等;都與大氣邊界層物理的研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