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剃頭
中國傳統民俗
正月不剃頭是指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正月剪頭妨舅舅”的習俗。
正月不剃頭
《黃帝內經》等古代書籍均記載某月某月不宜某事
清代潘榮陛所書《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五月多不剃髮,恐妨舅氏”這又說明了在清代實是將“五月剃髮”與“妨舅”相聯繫
在我國民間諸如此類“禁忌”數不勝數,如《遵生八箋》甚至規定了夫妻何時不能同房甚至不能“問疾”,可見“剪頭髮妨舅”實是古代一種普通的迷信說法。
「正月剃頭到底和舅舅有啥關係?」
正月不剃頭
“正月理髮死舅舅”其實是個誤讀。相傳古時,有一個貧窮的理髮匠過年沒錢給舅舅買禮物,就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當禮物,得到了親朋好友的誇讚。舅舅很高興,約定以後每年正月給他來理髮。多年後,舅舅去世了。每到正月,理髮匠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於是就有說法稱“正月理髮思舅舅”。
由於“思”和“死”發音相近,慢慢地,“正月理髮思舅舅”就訛傳為“死舅舅”了。一字之差,讓多少人對正月理髮望而卻步。
傳說一
正月不剃頭
背景
參見:剃髮易服
為了摧毀各民族的抵抗意識和民族自尊頒布“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后,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在發布剃髮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與“剃髮易服”有關。鬥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傳說二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發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后,強迫漢人剃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人誓死抗爭,死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髮,都留“金錢鼠尾”了。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清貴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實際上,“正月里理髮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清朝後漢人被強制剃髮留辮,他們懷念前朝,心有不甘,會在正月的時候拒絕剃髮以示紀念,有思念舊朝的意味,“死舅”就是“思舊”的諧音,經過人們誤傳就成了“死舅”。
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了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2015年2月,一則正月理髮死舅舅新聞引髮網友對一些毫無科學根據民俗的議論。據悉長春市民姜先生為了年後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頭,被其舅舅發現,兩個人差點鬧僵。舅舅說:“正月理髮死舅舅,你怎麼能剪頭呢?”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髮死舅舅只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是面對這樣的民俗,不少網友表示,還是不要去觸犯,以防家裡長輩動怒。
雖然現在已經是21世紀,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里,不剃頭,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說法。其實,外甥正月理髮,不會害死舅舅的。一個人的生死,並非由別人理髮而決定的。這種“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最初壓根就和舅舅沒關係。
舊時,人們很重視正月,認為正月是一年的開始,正月里很多事是一年的兆頭。所以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思念明朝舊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頭——思舊”這句話。
這種習俗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思舊”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變成了“正月不剃頭——思舅”,用“思念舅舅”來為正月不剃頭做註解。後來,“思舅”被訛傳為“死舅”,以訛傳訛,也就有了後來“正月里剃頭死舅舅”的說法。
評論認為今天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依然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的普遍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類似正月理髮死舅舅此類民俗,無需太刻意。而作為年輕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對這樣的民俗,以防引來長輩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