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譜鎮

青雲譜鎮

青雲譜鎮隸屬於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地處南昌市南大門,與羅家鎮、南昌縣、桃花鎮相鄰。因境內名勝古迹“青雲譜道院”得名。

青雲譜鎮面積22.8平方公里,下轄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截止到2009年2月,常住人口約2.6萬人,流動人口約2萬人。區劃代碼為360104100,長途區號為0791,郵政編碼為330000,車牌號碼為贛A。

2019年1月9日,青雲譜鎮憑藉燈彩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歷史沿革


1958年設青雲譜公社,1969年合併為湖坊公社,1970年復設青雲譜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時,面積20平方千米,人口1.7萬。1998年1月5日,將南昌市郊區青雲譜鄉(不含辛家庵、楞上行政村)和青雲譜農場劃歸青雲譜區;辛家庵、楞上行政村劃歸郊區湖坊鄉;將岱山街道的前萬、石馬行政村划入青雲譜鄉。2002年8月8日,撤銷青雲譜鄉,設立青雲譜鎮(贛民字[2002]181號批複)。2004年將青山湖區湖坊鎮的楞上、太和、熱心3個村劃歸青雲譜區管轄。調整后,青雲譜鎮轄三店、熊坊、石馬、前萬、萬溪、黃溪、城南、施堯、下堯、太和、熱心、楞上等12個村和洪惠居委會。

地理位置


青雲譜鎮北與城區插花,東與青山湖區羅家鎮相接,南與南昌縣毗鄰,西與青山湖區桃花鎮隔湖相望。

行政區劃


下轄城南村、萬溪村、黃溪村、前萬村、石馬村、施堯村、下堯村、三店村、熊坊村、楞上村、熱心村、太和村等12個行政村和廣州路社區、澤園社區、惠民社區、青峰社區四個社區居委會。
行政代碼
[代碼]360104100:~001洪惠社區 ~200三店村 ~201下堯村 ~202前萬村 ~203施堯村 ~204城南村 ~205熊坊村 ~206石馬村 ~207黃溪村 ~208萬溪村 ~209楞上村 ~210熱心村 ~211太和村

經濟建設


青雲譜鎮逐步形成了以針織服裝、飼料加工、機械加工、精細化工、禽蛋加工、傢俱製造為主的工業格局,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鋼材交易、摩托車交易、再生資源交易主要集散地之一,活禽交易主要基地和禽蛋加工重要基地等。
一、依託大中型企業和昌南工業園,著力打造製造業和加工業,走“工業強鎮”之路。
2005 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69758 萬元,個私經濟總產值340188萬元,招商引資外資1131萬美元,內資17600萬元,出口創匯165萬美元,財政總收入實現3480 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1280 萬元,全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 家,其中:新增營業收入500萬,1000萬有3 家,1000-5000萬有10 家,億元有2 家,農民年末人均收入5225 元。
二、發揮城郊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第三產業,走“商貿富鎮”之路。
以楞上再生資源大市場、萬溪鋼材市場和石馬、熊坊禽蛋交易集散地、黃溪紙品大市場以及前萬針織城為依託,著力構造物流平台,促進商貿業蓬勃發展。
三、以象湖、梅湖景區和八大山人紀念館為載體,著力打造文化旅遊產業,走“旅遊興鎮”之路。
圍繞象湖、梅湖周邊開發建設,以該地段為中心,逐步配備設施強化功能,打造集旅遊、觀光、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區。

社會事業


青雲譜鎮先後興建黃溪農民公寓、楞上農民公寓、太和農民公寓、青雲農民公寓、熊坊農民公寓及象湖農民公寓等,按照統一規劃,從2001年開始,用了四年左右的時間,對全鎮農村農房進行改造,徹底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投入800 余萬元對21個“城中村”及7個“城郊村”環境衛生、下水道、廁所等進行綜合整治,以美化、綠化、亮化為基點,徹底改變了農村“臟、亂、差”面貌;投入400 余萬元引接市區自來水,基本結束農村居民飲用地下水歷史,徹底解決了農村“飲水難”問題;突出環境整治,防治“廢水、廢氣、廢渣”,創造優美和諧環境;優化市場秩序,以“六小”整治、卷閘門改造為重點,營造規範經營環境等,建立健全農民社會保障機制,解決了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維護了婦女和弱勢群體利益,開展下堯、施堯龍舟、城南舞龍、黃溪女子腰鼓隊及鎮村幹部群眾“歌唱祖國”大合唱,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落實鎮、村、組三級治安防範網路。

風景名勝


“青雲譜道院”(即“八大山人紀念館”)是徐孺子的故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甲級戰犯的中國首席大法官梅汝璈的故居座落其中;象湖、梅湖及玉帶河南支和五乾渠環繞全鎮;萬壽宮長廊蜿蜒,亭塔輝映;還有包家花園廣場、南苑文化休閑廣場等場所。

所獲榮譽


2005年,青雲譜鎮先後榮獲省委、省政府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百強鄉鎮,省農業廳、省體育局、省農民體協江西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省農業廳全省畜牧產業百強鄉鎮,南昌市人民政府信訪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至2005年度市人民政府四五普法先進單位和區年度綜合考核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