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學習心理
外語學習心理
目錄
研究學習者學習外語時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
外語學習理論 在外國,外語學習心理的研究,開始於中世紀歐洲各國教學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活動中。當時他們學習孤立的單詞、背誦抽象的語法規則和例句,重視閱讀和理解,但忽視學習者的興趣和活的語言的運用。在中國,唐宋佛經的翻譯和誦讀,也有類似特點。19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實驗心理學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心理語言學的產生,外語學習心理才進入真正的科學研究階段。
在外國,外語學習理論,主要有聽說習慣形成論和認知規範學習論。這兩種外語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和主要區別,如表:上表說明,聽說習慣形成論把語言的掌握和運用,理解為刺激、反應的機械重複以形成習慣的過程。主張聽、說先於讀、寫,以句型操練作為基本教學手段。否認外語學習中的內在因素,把母語和外語的學習等同起來。而認知規範學習論則把外語學習看作是通過認識形成認知結構,強調外語學習主要是理解和掌握語言規則,主張聽、說、讀、寫同時學習,以分析對比為主要教學手段,認為母語是外語學習中可利用的內在因素。
在蘇聯,外語學習方面還有自覺實踐學習論。這種理論認為,外語學習與人的其他活動一樣,是一種有動機、有目的、有選擇的活動;既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是一系列語言反應的形成,也不能歸結為掌握某種一成不變的語言規則。因此,外語學習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這種理論還認為,掌握外語有3條途徑: ①從自覺到直覺;②從直覺到直覺;③從直覺到自覺。一般來說,正確的途徑是從自覺到直覺,即首先掌握外語知識,理解外語材料;再形成熟練技巧;最後達到能運用外語表達思想進行交際。
外語學習的心理特點和過程 ①學好外語的首要心理因素是學習動機。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兒童學本民族語具有一種強烈的動力,因為他想通過聽話和說話,參與周圍人群的活動,這種需要產生“結成一體的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而學生學習外語時,往往把外語作為工具來學,叫做“把外語看作工具來掌握的動機” (instrumental motivation)。後者總沒有前者強烈有力。所以,學習外語應該以生活交際為目的,並通過有意識的、自覺的、生動的生活情境中的交往來提高學習動力。近年來,國外外語教學強調為了某種目的而學習外語時,一定要完全沉浸在所學外語的情境里,因而設立與外界隔絕的“語言島”和“語言村”,創造適合教材內容的語言情境,以便激發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外語的直接動機。在中國,外語教學實踐表明,除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直接動機外,通過教育樹立學習者學習外語的間接的、社會性動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吸收國外先進科技成果而學外語,等等。這種動機深厚有力,有助於學生克服學習外語中的困難。②外語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外語技能的形成。語言是交際工具,外語學習重要的是形成讀、聽、說、寫外語的技能。在外語技能的形成中,模仿、識記、練習又起著特殊的作用。在這裡,首先是充分的練習(練習的必須是正確的東西),要不斷獲得練習正誤的“反饋”信息。此外,外語知識的學習也是必要的,它是進行正確練習、形成技能的前提。但只有形成了外語技能,能運用外語進行交際,即能熟練地讀、聽、說、寫外語時,才能說是學好了外語。所以說外語技能的形成是外語學習的基本過程。③外語學習是與本民族語分化的過程。學生學習外語與嬰兒學話有所不同。嬰兒學話時沒有掌握任何的語言系統;而學生學習外語時,大都已學習了本民族語,本民族語必然影響外語的學習。因此,要注意對二者進行分析、對比,以便形成分化。本民族語和外語都是人的交際工具,都有一定的語音、語調、語法和辭彙,有相通之處。所以,處理得好,本民族語可有助於外語學習;但二者都有各自的特點,在上述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分化得不好,本民族語就會幹擾外語學習。這種干擾既表現在語音、語調、語法和辭彙意義上,也表現在文化背景知識和表情達意的習慣用法和風格上。例如:漢語是以一個或兩個以上的方塊漢字構成的詞表示一定的概念。與印歐語系以拼音字母拼合成的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的詞表示一定的概念不盡相同,在詞的發音和聲調上也不一樣;在聯詞成句的語法結構、詞序以及節奏和語調等方面,更各有特點和規律。英語的構詞法,俄語詞尾的變格變位,日語的粘著特點等等,都和漢語不同。說漢語時的聲、腔、調、態和外語也有很大差異。漢語的語言習慣必然會幹擾學生對外語的學習,如不掌握兩種語言的異同和各自組詞造句的規律,很難準確、自然而流暢地使用外語。④外語學習是外語思維形成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可以用母語進行,也可用外語進行。兒童思維的發展主要靠本民族語的學習,而且二者有互相促進的關係。學生或成人學習外語時,最初則全靠本民族語的中介作用,通過“心譯”活動,把外語和思維聯繫起來。一般學生在使用外語交流思想時,雖然說的是外語,而思維的工具卻隨著學習者學習的目的、方法和水平的不同而有 3種可能:一是直接使用外語進行思維,這是在外語環境中,用直接法、視聽法、交流法等口語教學法訓練出來的較高水平的情況。另一種可能是藉助本民族語,通過“心譯”再轉化為外語。這是在本民族語的環境中,用翻譯法或自學方式,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逐步學得的。還有一種可能是利用混合的外語和本民族語進行思維,即部分經過“心譯”來思維。這種現象常出現在運用折衷法教學的課堂,也是學習初期階段的正常現象。以後,隨著所掌握詞語的增多,先由外語詞與固有概念建立直接聯繫;然後,在簡單的句子與判斷之間建立聯繫,通過歸納與演繹,最後達到用外語進行思維的程度。
外語學習心理涉及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年齡。開始學外語的最佳年齡,人們通過多年試驗,觀點不一。不少人認為從小學三、四年級,即 9~10歲的學生開始學外語較好;因為這種年齡的學生可塑性強,模仿發音快,也不會與母語混淆。但是也有許多人認為12~13歲,即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學外語較好,除了認為這樣可以節約人力、物力以外,還提出三點理由:①研究表明,除了學生模仿發音的能力以外,其他模仿能力都隨年齡遞增,一直到18歲。掌握辭彙的能力更是如此。記憶能力一般在20歲左右最強。②年齡大的比年齡小的學得快些。因為他們的身心發展已較健全,隨著注意、意義識記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他們不僅在非正式場合模仿父母和成人的說話,而且還通過主動的選擇(如對常用物常見外語詞的拼法)、靠相互比較、認知而積極地學習。③外語學習要有連貫性,時間宜集中。所以,基礎外語的學習,最好集中在中學和小學高年級階段。
外語學習心理,還應重視外語教學中應用直觀教具的問題。直觀教具形象鮮明,實踐性、生動性和校正作用較好,它能為學習者提供語言的情景,增強語言的真實感,提高學習興趣,並有利於因材施教。如學生習慣於通過理性──邏輯的方式學習外語,便可以使用圖解、語法表格和句型公式去學習。如學生習慣於通過感性──直觀的方式掌握外語,便可根據他的記憶類型來選用相應的直觀教具。視覺型的可選用實物、圖畫、模型、圖表、彩色板書和板畫、可見言語儀及白晝幻燈等。聽覺型的可選用留聲機、錄音機、廣播、耳機、對講機及聽覺部分補償儀等。混合型的可選用電視、電影、有聲幻燈、錄像機、自動教學機、自動測驗器、複習機、教學衛星、慢境頭或動畫鏡頭的分解語音教學電影、語言實驗室等。
參考書目
J.O.Gauntlett,Teɑching English ɑs a Foreign Lɑnguɑge,MacMillan,London,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