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坑鄉

葛坑鄉

葛坑鄉位於福建省德化縣北部,東與楊梅鄉接壤,西與湯頭鄉交界,南與上涌、桂陽鄉相連,北與尤溪縣坂面鄉毗鄰,鄉人民政府駐地——葛坑村。全鄉土地總面積127.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589畝,山地19萬畝,林業用地140704萬畝,共50個自然村,設12個村民委員會,90個村民小組。1999年末全鄉人口1.63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龍塔村有畲族413人,佔全村人口數的37.2%。

葛坑鄉


葛坑鄉境內峰巒迭起,坑谷縱橫,昔時盛產葛薯,故有“葛陂”、“葛嶺”、“葛坑”之稱。史載,五代後漢乾祐二年,葛坑由尤溪縣劃歸德化縣管轄。宋、明時代屬常平鄉楊梅中團,清代分屬梅中里和梅上里。1936年設區建立聯保屬第四區;1944年撤銷區、廢聯保,設鄉保屬葛嶺鄉。建國后,1950年仍稱葛嶺鄉,屬第四區;1951年1月在此建立第六區公所,轄解放、勝利、團結、民主、和平、光明6個鄉。1952年8月,第六區轄葛坑、富地、大嶺、嶺腳、白葉、雲溪、吉山等7個鄉,漈頭鄉划屬第九區。1955年1月除轄以上7個鄉外,增加龍塔、湯頭、下玲、水門、西墘5個鄉,共12個鄉。1956年併入上涌區,1958年成立葛坑人民公社,1959年併入上涌公社,1961年恢復葛坑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葛坑鄉。葛坑鄉的地勢中部高,周圍較低,全鄉海拔800米以上的有富地、藍田、邱村、葛坑、大嶺、下玲、大正7個村,西北部的龍塔村一帶海拔僅300米左右。主要山峰有十八灶、仙公寨、鐵釘山、筆架山等。境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中部氣候偏冷,西北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255天,年降雨量1650毫米左右。葛坑鄉有林業、水電、礦藏三大自然優勢。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3.8%,立木蓄積量69萬立方米,毛竹203萬株,市屬葛坑林場面積3萬畝,鄉辦“七五”林場面積1.78萬畝。境內主要溪流有下甸溪和涌溪,下甸溪源於大正村和湯頭鄉,於坑口匯合注入尤溪,涌溪源於上涌鄉,流經境內南部,至李田匯合葛嶺溪往東經桂陽鄉、水口鎮閩江上游的大樟溪。河道彎曲、落差大,全鄉可開發的水利資源9600千瓦以上,現在已建水電站8座,裝機容量6860千瓦,全部併入縣電網。葛坑是德化重要的礦區之一,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資源,主要礦藏有煤、石灰石高嶺土、黃金、葉臘石、鉛、鋅、銅和銀等,現已成量開採的有煤、石灰石、高嶺土、黃金、葉臘石。湖頭村是德化的煤炭基地和水泥原料基地,水門、邱村、漈頭是德化的黃金生產基地。葛坑鄉境內還有仙亭、香林寺2個遠近聞名、歷史悠久的古寺廟,可作為今後旅遊開發的重要景點。葛坑鄉經濟以農業、林業、鄉村企業和礦藏開採為主,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1999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51億元,鄉鎮企業產值2.38億元,財政收入3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19元。農業以種植業為主,1999年,全鄉糧食總產量5430噸,水果產量1140噸。龍漈、龍塔是鄉兩大水果生產基地,人均水果種植面積達2畝。畜牧業、食用菌、茶等農業綜合開發也得到較快的發展,湧現了一大批種、養殖專業戶。林副產品有木材、毛竹、香菇、紅菇、筍乾、松脂茶油等。全鄉企業主要有德化恆昌礦產有限公司、德化恆發水力發電站、德化霞溪水力發電站、邱村選礦廠、雙旗山選礦廠、冶鍊廠等。葛坑是德化通往尤溪的交通要道。德化西北公路幹線赤水一葛坑線貫穿其間,至1999年底,全鄉12個行政村有11個村實現了道路路面硬化。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成效顯著,集鎮建設規模日益擴大,1996年以來,集鎮新建商住房面積達8.3萬平方米,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郵電通訊事業發展迅速。1997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現全鄉程式控制電話裝機達1080部,平均每4戶擁有一部電話,葛坑郵電數字模塊局於1998年投入使用。全面實施“科教興鄉”戰略,教育事業不斷得到發展,設施不斷完善。擁有l所中學、13所小學,已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1997年教育“兩基”通過省、市驗收,現正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文化設施不斷增加,村村通有線電視,鄉設有廣播電視站、文化站、電影院。全鄉有l所中心衛生院,村村有衛生所,其中大嶺、富地、下玲、龍漈4個村衛生所達到甲級衛生所標準。今後發展設想是: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堅持以“礦業為突破口,帶動農業、林業、企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山、水、礦”三大優勢,堅持“能快則快”的原則,鞏固壯大礦業、林業兩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電力、水果、畜牧等重點產業;創辦鄉村企業,培育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寬裕型小康進程;搞好規劃,加快舊村改造、新村建設步伐;堅持“適度超前”戰略,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方針,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環保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把葛坑建成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新型鄉鎮。 2000年改鄉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