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浦江縣的結果 展開

浦江縣

浙江省金華市轄縣

浦江縣,隸屬浙江省金華市,位於浙江中部,金華市北部,截止2013年,浦江縣面積920平方公里,轄7鎮5鄉3街道、409個行政村和20個社區,外來人口10萬。

浦江歷史悠久,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浦江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其中,“上山文化”遺址,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新石器時代遺址;“江南第一家”遺址,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御賜“江南第一家”;“浙江三雕”、“迎會”,製作奇巧,堪稱華夏一絕。

浦江名人名家輩出,古有南宋詩人方鳳,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清初東渡日本的高僧心越禪師蔣興儔等;近現代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以及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張岳健、方增先、吳山明等在文學、語言、新聞、書畫等領域自成一家。

此外,浦江還有“水晶之都”、“掛鎖基地”和“中國絎縫家紡名城”之稱。

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2019年5月14日,榮獲第十屆中華環境優秀獎。

2019年末全縣常住人口42.05萬人,比上年減少0.2萬人,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230.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4%。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併入義烏縣。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
建制沿革
浦江縣
浦江縣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孫策據有江東,分太末、諸暨部分境地立豐安縣,為浦江建縣之始。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讀史方輿紀要》稱縣治在今治浦陽鎮之西南。
歷三國、兩晉及南朝,豐安曾改屬東陽郡、金華郡。
至隋開皇九年(589)並省江南州縣,廢豐安縣,其地併入吳寧(今金華),立為戍鎮,屬吳州總管府東陽郡。
唐天寶十三年(754)析義烏、蘭溪、富陽地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屬江南東道東陽郡,縣治在今浦陽鎮所在地。
五代時屬吳越國之婺州,吳越王錢鏐因與吳王楊隆演之父楊行密相仇,上書梁太祖凡郡縣名稱與楊字同音者都予奏改,遂於後梁開平四年(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縣為浦江縣。其後隸屬關係屢有變動,而浦江之名沿用下來。
民國38年(1949)浦江解放,隸屬浙江省金華專區(初稱第八專區)。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浦江縣建制,除梅江人民公社(相當於區)行政區域劃歸蘭溪縣外,其餘行政區域併入義烏縣。
1966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准恢復浦江縣,併入義烏縣的原行政區域復歸浦江,縣城在浦陽鎮,屬金華地區。
1985年6月地區改市,屬金華市。
浦江縣 6張
浦江縣

地理環境


位置

浦江縣位於金華市北部,東經119°42′~120°07′,北緯29°21′~29°41′之間。東北鄰諸暨市,東南接義烏市,西南與蘭溪市毗連,西北和建德、桐廬市接壤,距金華城區46千米。

地形地貌

龍門山脈分三支自西向東延伸,北支綿亘於縣境西北與建德、桐廬兩市之間,山巒起伏,多中,低山,其中與桐廬市界上的朝天門,海拔1050米,是縣境最高點。中支橫亘與縣境中部,俗稱北山,是浦江盆地與西北山區的天然界線。南支蜿蜓於縣境南部與蘭溪、義烏兩市之間,俗稱南山,轉東北延伸至鄭家塢北,俗稱浦東山脈。中、南和浦東三山之間為浦江盆地。

水文條件

浦江屬錢塘江水系。源於縣境西部天靈岩南麓的浦陽江,自西向東流,於白馬鎮塘里東北出縣境入諸暨市,至杭州市蕭山區聞堰鎮入錢塘江。沿途接納洪公溪、深溪等大小溪流32條。壺源江源於天靈岩西北麓,東流至杭口坪轉北流,於檀溪鎮大梓北出境,竟5桐廬縣至富陽市場口鎮北入富村江,沿途有大小姑源溪、羅家源等水匯入。大陳江流經縣境東南部於諸暨市安華鎮匯入浦陽江。已建成中、小型水庫61座,總庫容13776萬立方米。尚有通濟橋水庫北、中、南渠橫穿東西。壺源江西水東調工程,通過杭口坪東引水隧洞,將壺源江水東流至金坑嶺水庫,使北山腳一帶農田得到灌溉和開發。
浦江縣風光
浦江縣風光

氣候特徵

浦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6℃,1月平均氣溫4.2℃,8月平均氣溫33.7℃。年均降水量1412.2毫米。年日照時間1996.2小時。無霜期238天左右。有大風、冰雹、旱澇等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螢石、鉀長石、石煤、磷礦石、凝灰岩、磁鐵礦和銅礦等礦點,其中以石灰石儲量最大。

水資源

水利蘊涵量3.25千瓦,已建水電站70座,裝機總量7179千瓦。

林業資源

林地面積9000餘公頃。主要分佈於西部與北部,以松、杉、毛竹等用材林為主、並有油桐、烏桕、油茶、板栗等經濟林。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豐安縣疆域與政區未見記載。唐代,浦陽縣分德政、通化、嘉興、靈泉、感德、政內、興賢7鄉,轄縣城4隅與30都。宋、元、明三代承唐制未變。明洪武十四年(1381)“定圖籍隸於隅都”,以110戶為1圖,共划166圖。嘉靖元年(1522)改為103圖,划6區管收稅糧。清代仍沿其舊,惟縣城4隅不再屬德政鄉。宣統二年(1910)劃分自治區域,除縣城外設12鄉。
民國初,縣城改4隅為迎春、文宣、咸寧、仙華4里。民國16年(1927)改街村制,不久又改村裡制。21年復改為鄉鎮制,縣城4里均改為鎮,旋又增設中和鎮,全縣共設128個鄉鎮。23年編組保甲,縣城5鎮合併為浦陽鎮,全縣歸併為1鎮21鄉(分屬6區)。后多次調整變更。35年撤併為20個鄉鎮,即浦陽鎮和白石、廣明、壺源、仙華、爐峰、蜀溪、陵溪、密溪、洪溪、治平、官岩、古城、聖雲、玄鹿、白馬、壺溪、壺江、興仁、馬劍19鄉,直至解放。
民國38年(1949)5月浦江解放,全縣劃為浦陽、黃宅、橫溪、平湖4區20個鄉鎮。此後屢有調整。1950年10月設7區,轄1鎮73鄉。至1956年10月,除浦陽鎮直屬外,設7區分轄37鄉。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運動中,以區建社,鄉鎮設為管理區,全縣建為7個人民公社,分設39個管理區。1959年2月,管理區改稱生產大隊,6月浦陽鎮大隊改稱公社,8月恢復浦陽鎮建制。同年5月桐廬縣新合大隊划入浦江(面積72平方公里),至是年8月,全縣有1鎮、8個人民公社42個大隊(相當於鄉),總面積1327.35平方公里。
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除梅江人民公社(含蜀山、長陵、墩頭、石埠、白沙5個大隊,面積207.78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劃歸蘭溪縣外,其餘行政區域(面積1119.57平方公里)併入義烏縣。1961年9月調整人民公社組織規模,恢復區公所,浦江地區設5區26個公社。1962年7月新合公社復歸桐廬縣。1966年12月,青山、馬劍兩公社(面積148平方公里)劃歸諸暨縣。
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建制,轄1鎮4區、24個公社、421個大隊。其後有部分鄉鎮並分或更名。1969年6月撤銷區級行政機構,至1980年5月又恢復區,設1鎮5區25公社。1983年8月政社分設,公社改稱鄉(鎮),原平湖公社析為平湖、大元、外羅家3鄉。1985年黃宅、岩頭、白馬、鄭宅4鄉改為鎮,至年底全縣為1直屬鎮、5區4鎮22鄉。1986年12月平湖鄉改為檀溪鎮。1991年11月鄭家塢鄉改為鎮。是年全縣為1直屬鎮、5區6鎮20鄉。
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簡稱撤擴並),撤銷5個區,原27個鄉鎮調整為8鎮8鄉。各鄉鎮人民政府分別在已撤併的鄉(除大元、外羅家外)原駐地設置辦事處,全縣共有9個辦事處。撤擴並后,鄉鎮平均面積由原33.3平方公里擴大到56.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原13595人上升到22941人。1993年9月潘宅鄉改為鎮。至此全縣有9鎮7鄉。
浦江縣面積920平方公里,轄7個鎮5個鄉3個街道,分別是:浦陽街道、浦南街道、仙華街道、黃宅鎮、岩頭鎮、鄭宅鎮、檀溪鎮、杭坪鎮、白馬鎮、鄭家塢鎮;虞宅鄉、大畈鄉、中余鄉、前吳鄉、花橋鄉。縣人民政府駐浦陽街道人民東路38號。

區劃詳情

截止2013年,浦江縣面積920平方公里,轄7個鎮5個鄉3個街道。縣人民政府駐浦陽街道人民東路38號。
下轄區劃
街道浦陽街道浦南街道仙華街道
黃宅鎮岩頭鎮鄭宅鎮
檀溪鎮杭坪鎮白馬鎮
鄭家塢鎮
虞宅鄉大畈鄉中余鄉
前吳鄉花橋鄉

人口民族


2013年末浦江縣總人口(戶籍人口)39.44萬人,其中男性20.54萬人,女性18.90萬人。非農業人口7.0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45‰。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浦江縣人口為460726人。

政治


縣長、縣政府黨組書記:戴翀

戰略合作

2015年1月28日上午,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與浦江縣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浦江舉行。通過與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將對浦江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水利事業發展水平、加強水利人才培養等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經濟


2013年浦江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75.4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9.39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03.16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2.87億元,增長6.4%。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4647元(按2013年年均匯率折算為7210美元),增長8.6%。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2∶59.8∶35.0變化為5.4:58.8:35.8,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2013年,浦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75億元,比2012年增長20.7%。國有單位投資增長較快,全年實現國有單位投資11.33億元,增長52.7%,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4.4%。
201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230.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6億元,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97.69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20億元,增長5.8%。
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4605元,比上年增長6.3%,按當年美元平均匯率折算7916美元。
2019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3.9億元,同比下降36.8%,房地產銷售面積24.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0.0%。
2019全年財政總收入29.00億元,同比下降2.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28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稅收收入15.66億元,同比下降5.4%;非稅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38.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9.9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八項支出”30.16億元,同比增長10.1%。
2020年,入選“2019年全國縣域網路零售TOP100”​,位居57名。
浦江縣
浦江縣

第一產業

2013年,浦江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
2013年,浦江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3928公頃,下降0.5%。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13564公頃,總產量為7.45萬噸,分別下降1.0%和1.7%;油料播種面積為2953公頃,下降0.2%,產量為4759噸,下降5.6%;棉花播種面積91公頃,下降4.2%,產量為113噸,下降4.2%;蔬菜播種面積為4184公頃,增長1.1%,產量為87860噸,下降1.2%;果用瓜種植面積1070公頃,下降0.5%,產量為20398噸,增長7.2%;花卉苗木種植面積520公頃,增長2.0%。
2013年,浦江縣肉類總產量為1.49萬噸,比上年下降9.9%,其中豬肉1.24萬噸,下降13.8%;全年生豬出欄16.97萬頭,下降11.3%;家禽出欄92.85萬隻,增長18.5%。
2019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5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農業增加值8.5億元,增長1.2%;林業增加值0.2億元,增長2.4%;牧業增加值1.2億元,下降3.6%;漁業增加值0.2億元,增長3.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2億元,增長12.8%。
2019,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4727公頃,同比下降2.5%,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562公頃,總產量2.1萬噸;蔬菜(含菜用瓜)播種面積4571公頃,產量9.9萬噸;藥材播種面積68公頃,產量0.03萬噸;果用瓜播種面積1071公頃,產量2.1萬噸。,2019,全縣肉類總產量0.9萬噸,其中豬肉0.8萬噸。全年生豬出欄9.71萬頭;家禽出欄14.55萬隻;水產品產量0.4萬噸。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第二產業

工業發展
2013年浦江縣完成工業增加值93.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3.4%。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0.98億元,銷售產值309.86億元,分別增長9.5%和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110.51億元,增長10.3%,占銷售產值的比重為35.7%。
2013年浦江縣新產品生產增長較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產品產值61.63億元,增長36.3%,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9.2%,比去年提高3.5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5.05億元,增長4.3%;其中利潤16.76億元,增長4.1%。
2019年浦江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1億元,增長8.7%,其中輕工業21.03億元,下降3.1%;重工業10.12億元,增長18.2%。
2019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0.48億元,增長10.2%,快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5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55億元,增長19.1%,快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0.4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7.4%;裝備製造業增加值8.22億元,增長18.6%,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6.4%。實現規上工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63億元,同比增長41.1%。
建築業發展
2013年,浦江縣27家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達60.80億元,增長10.5%;建築施工面積750.8萬平方米,增長20.6%;完成房屋竣工面積367.95萬平方米,增長18.9%。
2019年,全縣40家資質以內建築業法人單位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5.1億元,同比增長2.3%;建築房屋施工面積424.0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48.7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
2013年,浦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75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國有單位投資增長較快,全年實現國有單位投資11.33億元,增長52.7%,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4.4%。
貿易發展
2013年,浦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7.7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為56.4億元,增長14.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為21.4億元,增長18.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65.02億元,增長15.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2.75億元,增長15.2%。
2013年,浦江縣完成進出口總額10390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出口總額96661萬美元,增長17.6%。
2019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8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鄉村市場零售額33.4億元,同比增長7.0%;城鎮市場零售額91.4億元,同比增長6.7%,鄉村市場零售額增速快於城鎮市場0.3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11.2億元,增長17.8%;商品零售113.6億元,增長8.1%。
2019全年實現國內網路零售額135.5億元,同比增長16.1%,跨境電子商務跨境小包業務量4045萬件,同比增長9.0%。共有各類網店15000餘家,其中活躍經營主體8000餘家。
2019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64.9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進口總額3.7億元,同比下降20.7%,出口總額61.2億元,同比增長11.9%。從出口分行業看,絎縫業12.6億元,下降5.9%;服裝業10.2億元,增長29.6%;鎖業3.9億元,下降2.2%;水晶業3.4億元,增長49.3%。
金融
2019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22.72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住戶存款295.1億元,增長13.7%;非金融企業存款60.4億元,增長27.0%;政府存款66.6億元,增長9.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340.68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住戶貸款172.5億元,增長7.2%;非金融企業與機關團體貸款168.1億元,增長11.9%。
旅遊發展
2013年,浦江縣共接待遊客266.8萬人次,實現旅遊產業收入16.9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2%和15.3%。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266.39萬人次,增長15.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6.92億元,增長15.4%;接待入境旅遊者4106人次,增長4.4%;實現旅遊收入100.81萬美元,下降0.83%。

文化


方言

浦江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吳語金衢片。

風俗民情

浦江迎會
浦江迎會抬閣
浦江迎會抬閣
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徵,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相傳浦江迎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已有千年的歷史,祖上傳說是為了紀念胡公大帝。浦江農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會是因為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浦江黃宅等鄉村都會彙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領,一展風采。
浦江的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紙裱糊后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於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
“人會”是由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製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置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並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
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
浦江亂彈
是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流行於浦江、臨安、建德、桐廬一帶和婺、衢、處、溫、台以及江西等地,影響遍及浙中、浙南、浙西和江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區,是浙江婺劇的主要聲腔之一。因為它發源於浦江,故稱浦江亂彈。
浦江剪紙
浦江剪紙
浦江剪紙
歷史悠久,元明之際就有記載,浦江文學家宋濂在明洪武庚戌(1730)寫的《哀王御史》的詩中有"剪紙難招御史魂"之句。可見元明之際鄉間已有剪紙招魂的風俗。浦江剪紙工藝精巧、題材廣泛,生活情趣濃郁,圖案清新大方,多數取花鳥、草蟲、山水、亭榭、仙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題材。形式上流行最廣泛的是窗花。每當春節,農村的姑娘媳婦便大顯身手,鮮紅的窗花把節日點綴得喜慶而熱烈。除春節外,結婚禮儀、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都要製作大量剪紙,有禮花、燈花、功德花等品類繁多。通過諧音和象徵手法,寄託勞動者的理想和願望。如剪金魚滿塘寓意金玉滿堂,剪棗、笙、桂花、蓮子比況早生貴子,剪瓶、鞍、戟、磬象徵平安吉慶,剪蝙蝠、鹿、桃和蜘蛛則喻示福祿壽禧。
浦江板凳龍
浦江板凳龍
浦江板凳龍
浦江板凳龍俗稱長燈,在唐代孕育,宋、元時成熟,明、清到達鼎盛期,改革開放后得到弘揚傳承。浦江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子燈)、龍尾三部分組成。根據龍頭造型分仰天龍、俯地龍、大龍蝦等大類。龍身由幾十節幾百節甚至上千節板凳串聯而成,因凳板上的設製造型分別取名為方燈、酒罈燈、字燈等11種。燈舞有麥餅團、剪刀箍、甩尾巴等十幾種陣式,變化多端。道具製作手法豐富,保留了畫、剪、塑、貼、織等民間藝術的原生形態,傳承了群眾體育和廣場舞蹈的藝術形式,具有民俗歷史文化研究價值。2006年,浦江板凳龍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浦江麥稈剪貼
浦江麥稈剪貼
浦江麥稈剪貼
麥稈剪貼又稱麥稈畫。浦江麥稈剪貼從傳統麥稈團扇蕊剪貼脫胎而來,后逐步發展成掛屏、台屏等,到清代發展成獨立的特色工藝。麥稈剪貼工藝複雜,需經浸、熏、蒸、漂、破、刮、染等二十餘道工序,製成薄如蟬翼的麥稈片,再把麥稈片拼、挺、燙,最後剪、貼成品。浦江麥稈剪貼畫在保持麥稈的自然光澤與紋理的基礎上,吸收了國畫、版畫、剪紙、雕塑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新中國成立后,浦江麥稈貼畫得到飛速發展,從單一平面剪貼發展到立體剪貼造型,使麥稈剪貼的自然光澤、紋彩和質感更富有藝術感染力。浦江麥稈剪貼以其形象逼真、高貴典雅的藝術之美,被國際友人譽為“迷人的藝術”。2008年,浦江麥稈剪貼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浦江滾地龍
浦江滾地龍
浦江滾地龍
中國文化的淵源是以龍為標誌,傳統元宵節成為國人敬龍舞龍的節日,燈節形成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因此,作為有萬年上山文化的浦江,其舞龍燈民俗活動尤為興盛。在浦江,從新春佳節到元宵燈節,以及各種盛大節日,都有舞龍燈的習俗。滾地龍便是浦江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它以其形制獨特、色彩鮮艷、工藝精湛、舞姿優美、儀仗壯觀、配樂激昂而獨步江南。目前,全縣各地有50餘條滾地龍舞動於民間,具有代表性的有虞宅鄉的虞宅龍燈、檀溪鎮的寺前龍燈、浦南街道的文溪九節龍燈。
浦江滾地龍(亦稱龍燈)歷史悠久,滾地龍最大特點是外形粗獷,舞姿優美。龍身龍頭裝飾得花枝招展、惟妙惟肖,表演“雙龍搶珠”、“四龍搶珠”、“雙開門”、“梅花形”等隊形時,變化無窮,盡顯舞、翻、滾、盤、游、穿、搖、纏、跳、戲等驚險動作,令觀眾看得眼花繚亂,連聲喝彩。2007年,浦江滾地龍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浦江擂馬
浦江縣
浦江縣
浦江擂馬,亦叫輪馬燈,主要分佈在浦江盆地內,具有代表性的有鄭宅鎮的東明板橋頭擂馬、仙華街道的下店村擂馬,以及浦南街道的五村東陳擂馬等。浦江擂馬起源於宋,盛行於清,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當初,他們的祖先為慶祝太平盛世、崇尚龍馬精神,以製作擂馬燈為寄託,代代相傳至今。其間逢年過節、大小慶典,浦江擂馬燈均在縣城和各地鄉村應邀串演。所以,浦江擂馬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紮實的群眾基礎。
浦江擂馬製作工藝是一項篾扎紙糊工藝,與真馬一樣高大。因此,浦江擂馬造型逼真,形似古代戰馬。擂馬錶演時,鑼鼓喧天,彩旗繽紛,人歡馬嘶,猶如駿馬奔騰沙場。隊伍在軍號指揮下不斷變換陣形,人跑馬奔,人喊馬歡,氣勢雄壯。浦江擂馬以其古香古色的古裝打扮、熱鬧喧囂的器樂伴奏、鄉土氣息濃厚的民間藝術特色,於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根面
一根面
一根面
一根面,又稱長壽麵,俗呼“麥繩”,是我縣北部山區潘周家村人獨創的麥粉食品。以其長、細、韌、滑且具養胃健脾等食療功能而享譽四方。
潘周家村古稱“盤洲”,村人製作麥繩可上溯至南宋,迄今已有600餘年。相傳周姓的三位先祖原系居住杭州錢塘江畔的縴夫,為避戰亂遷徙至此,創基築室,世代繁衍生息。其後嗣每逢春、秋二祭,都要用麥粉製作麵條並搓成纖繩狀當祭品奉祀先祖,以示不忘祖業。祭畢,或將麵條切細,製成索麵(今稱“手工面”),或拉作長長的麥繩(今稱“一根面”)。
麥繩因其長,被村人寓於“長福長壽”之意,故又稱“長壽麵”。在當地,但凡各家辦喜事,如慶壽、生子、新房落成等,通常都要製作麥繩招待賓客或答謝親友鄰里。至今,這一帶仍流傳著“討親夜茶一股面”、“吃長壽麵長命百歲”的民諺。
潘周家村因“一根面”而聞名遐邇。2007年至今,該村先後被縣、市、省三級人民政府分別命名為“手工面專業村”、“市級一村一品特色村”和“省級一村一品旅遊特色村”;“一根面”商標被評定為“金華市著名商標”。2009年,“一根面”被列入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浦江豆腐皮撈制技藝
浦江縣
浦江縣
浦江豆腐皮的最早文字記錄在元末明初。清代《浦江鄉言雜字》也有豆腐皮的蹤跡:“豆腐肉夾”,即用豆腐皮包肉餡的美食。《浦江縣誌》進一步明確了這種美食佳肴的名稱“炸響鈴”,記載民國時,“炸響鈴”成為浦江的一大特色名菜,名噪一時。這些都說明豆腐皮乃是浦江的一種傳統特產,至今已有數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
浦江豆腐皮以吳大路村出產的最為出名,中央電視台《致富經》欄目曾對該村浦江豆腐皮製作銷售進行過專門報道。目前全縣有李源、沙仁頭、鍾村、魏村等十多個浦江豆腐皮加工基地,均採用清洌甘甜的山泉,傳統的民間工藝,結合現代科技加工而成。所製作的浦江豆腐皮色澤光潔、薄如蟬翼、香味醇厚、久煮不糊。浙系菜肴中“干炸黃雀”、“游龍戲水”、“鳳飛南山”等名菜,均以豆腐皮作原料,特別受不愛油腥、喜吃素食的賓客所稱道,被人譽為豆製品的“皇后”,產品遠銷世界各地。近年還不斷開發出多種諸如黑芝麻等豆腐皮新品種,向更高營養、更高經濟價值方向發展。
據現代科學分析,豆腐皮營養豐富,內含蛋白質35-40%、脂肪5-20%、碳水化合物25-30%,還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維生素、氨基酸,如鐵、鈣、鉬、硫胺素、核黃素等。它是過年、過節、走親訪友的饋贈品,特別是浦江一帶產婦做月子都是以豆腐皮加雞蛋為主食。因為它具有健筋壯骨、恢復元氣的功效。同時,它也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人很好的營養食品。2009年,浦江豆腐皮撈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竹編
竹編
竹編
我縣多山,森林茂密,盛產毛竹。凡居山村,從事竹編的人不在少數。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及至七十年代,我縣鄉鎮企業應運而生,其中便有專事或兼營竹編工藝的廠家,產品始銷國內並漸次走出國門。
改革開放后,縣工藝美術廠在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將竹編與剪紙、竹木雕刻、竹片拼貼、描金、漆泥雕等工藝巧妙結合,花色品類多達數百種,大量產品分別在國內外參展並出口海外,迎來竹編工藝的鼎盛時期。2013年,竹編被列入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民間傳統題材的籃、盒、瓶、碟、盒擔、涼席等竹編工藝品,既實用又有欣賞價值。如洋籃擔可用於盛放祝壽饅頭、蛋面、粽子、雞肉等食物。盒擔用途更廣,凡嫁娶、嬰兒滿月、過生日、殯葬等紅白事,皆可盛放送禮之物。而花瓶、壁掛、屏風、字畫等高檔竹編工藝品,則是辦公場所以及家中客廳、書房、卧室等處的應景擺設和裝飾。
浦江米塑
浦江米塑
浦江米塑
浦江人自古信神婬祭,浦江米塑於是成為獨特的一種敬神拜祖的祭品,並逐漸成為一些節日擺貢的必備供品,曾在浦江全縣廣泛流行。
米塑早在宋代就有文字記載。據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中所記:“又有小兒戲劇糖果,如打嬌昔、蝦須、糖宜娘、打鞦韆、稠餳之類。”另據錢塘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密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這是用食物製作玩具的佐證。千百年來,經過勞動人民長期的製作和實踐,使這一傳統藝術日趨成熟,形式更為多樣,用途日益廣泛。
浦江縣黃宅鎮前陳村是這一藝術盛行的地區之一。每年元宵節,這個村的新婚夫婦都要舉行“新娘鬧元宵”的儀式。這一天,新娘的新房要重新布置一番,以示莊重。而最重要的是新房中必須有新娘親手製作的手工藝品,而這些手工藝品中必需有用米粉團製作的各式各樣的花餜藝術品,也即米塑,一一陳列出來展示新娘的心靈手巧,讓人參觀賞玩與評價。
目前,在浦江農村,如浦陽街道、岩頭鎮、黃宅鎮、杭坪鎮、鄭宅鎮、前吳鄉等村鎮街道,每逢祭祖及婚嫁喜慶活動,均可看到作為祭品和擺設供品的米塑蹤影。2006年,浦江米塑被列入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鄭義門營造技藝
鄭義門營造技藝
鄭義門營造技藝
鄭義門,又稱“江南第一家”,位於浦江縣鄭宅鎮,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鄭義門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鄭義門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鄭氏家族以儒學治家,全族同居、共財、聚食達十五世之久。鄭義門在創造中國家族同居史之最的奇迹同時,也在近千年的歷史跨度中創造了鄭氏宗祠、十橋九閘、九世同居碑亭、木牌坊、老佛社、天將台、尚書第、御史第、聖諭樓等30餘處古迹,同時更積累了形式多樣和豐富多彩的營造技藝。因此,鄭義門古建築群及其傳統營造技藝不僅是鄭氏聚族同居的實物遺存,也是中國建築傳統技藝的實物例證,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村鎮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文化遺址

白馬土庫
白馬土庫
白馬土庫
白馬土庫位於浦江縣白馬鎮永豐行政村永豐自然村東部,屬明代建築。土庫一詞源自印度尼西亞語和馬來語toko,意思為商店。《辭海》解釋土庫為:明時稱商店存放銀兩地所在為土庫。據《明史·外國列傳》記載:明時亦稱荷英等殖民者在東方設立的貿易站為土庫。土庫呈院落式,坐東北朝西南,佔地644平方米。由二進及左右廂房組成建築格局,形似倉庫,整個院落不設邊門,僅在朝西南一面的磚牆上分立兩堵台門,台門柱上刻有銀錠形標誌,是中國發現最早的商家標誌。土庫是延續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見證,為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現狀和國外貿易往來歷史研究提供了一份十分寶貴的文物史料。2011年1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土庫為浙江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肇英故居
陳肇英故居
陳肇英故居
陳肇英故居位於浦江縣黃宅鎮古塘行政村古塘自然村中部。清代建築,坐東朝西,由門廳、正廳、堂樓及兩邊廂房組成,建築依中軸線對稱建造,為典型的浦江傳統民居“廿四間頭”。故居用材講究,雕刻精美,是研究浙中地區近代民居典型風格建築和建築雕刻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故居門前保存有“民國二十三年”古井一對。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將陳肇英故居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肇英(1888~1977),子雄夫,曾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職。陳肇英關懷鄉梓公益事業,募資在古塘附近籌建普義中學(后稱中山中學)和普義石橋。
東陳祠堂
東陳祠堂
東陳祠堂
東陳祠堂位於浦江縣浦南街道五村行政村東陳自然村中心位置,為清、民國時建築。建築坐北朝南,由門廳、戲台、東西看戲房、正廳、功德祠、繼絕祠、寢室組成。其中門廳、戲台為民國時期建築,正廳及寢室為清代建築。戲台雕刻精細,尤其牛腿雕刻極其精美,內容為三國演義人物,是浦江著名木雕名家周光洪的作品,單一隻牛腿(斗拱)的正反面就刻有三國人物60多個,為我縣保存最為完整的周光洪雕刻作品,文物價值較高。東陳祠堂是一個融古代建築、傳統民俗和家族文化為一體的文物遺存,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2011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將東陳祠堂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安橋
廣安橋
廣安橋
廣安橋位於浦江縣大畈鄉建光行政村上河自然村東部。清代建築,南北向,橫跨壺源江,四孔石拱橋,長60.5米,寬3.71米。拱券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面兩側實體攔板,橋面用條石鋪成,分水尖刻有蜈蚣圖案,橋西側樑上陰刻“廣安橋”民國癸亥重修等字。橋北端立一方“廣安橋碑記”,記載廣安橋始建於清代道光15年,民國癸亥重修,保存較好,結構牢固。
沈街花牆
沈街花牆
沈街花牆
沈街花牆位於浦江縣鄭家塢鎮沈里行政村沈街自然村中部。明代建築,坐北朝南,正房、兩邊廂房和花牆組成合院格局。沈街花牆俗稱七間頭花牆,屬三合院前照壁式圍牆,磚石結構。該建築保存較好,磚雕精緻、歷史久遠、文物價值較高,是浦江縣唯一一座保存如此完整的花牆。
石西民故居
石西民故居
石西民故居
石西民故居位於杭坪鎮石宅自然村西側,建於民國十八年(1926年),建築座西北朝東南,三開間二層樓房,牛腿、裙板等木構件雕刻精美、形象生動。
石西民(1912~1987),原名土耕,杭坪鎮石宅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和新華社的副總編輯,《新華日報》首任社長,一度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的直接領導下工作。解放后歷任上海市市委書記、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
席場橋
席場橋
席場橋
席場橋位於浦江縣虞宅鄉虞宅自然村中部。清代建築,南北走向,橫跨壺源江,全長56.5米,寬3.5米。始建於南宋寶慶元年(1225),現存結構屬清代風格,為三墩四孔廊屋式平橋。橋中央供有一龕觀音菩薩,祈願村民安康和出入平安。橋墩用長條石錯縫砌築,分水尖上刻有蜈蚣,橋墩上刻有“乾隆已丑”等修橋紀年。該橋保存較好,造型美觀,結構新穎,為我縣唯一一座廊橋。
養元坑紅色教育基地
養元坑紅色教育基地
養元坑紅色教育基地
養元坑位於中余鄉東北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路西工委在此建立了會稽山人民抗暴游擊司令部後勤基地,創辦小學以掩護和隱蔽革命同志,建立印刷社翻印文件和革命讀物,籌建被服廠以保障戰士供給,這都為推進人民解放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雞鳴社雞鳴社是路西地區(後為整個金蕭地區)黨和政府的新聞出版機構。
聯絡站1946年8月,中共黨組織派郭慎敏在養元坑郭氏宗祠內創辦小學,藉以掩護和隱蔽革命同志,開闢諸暨到浦江聯絡通道,配合武裝鬥爭。後為保密起見,聯絡站轉移到郭慎敏家中。
龍德寺塔
龍德寺塔
龍德寺塔
龍德寺塔位於浦江縣浦陽街道城東龍峰山巔,因龍峰山上原有龍德寺而得名,又因建於龍峰山上亦名龍峰塔。龍德寺塔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丙辰(公元1016年)。
龍德寺塔六面七層,樓閣式磚木結構,高33.46米,現僅存磚體塔身。據史料記載,龍德寺塔剛建成時,畫棟飛檐,金碧輝煌,周設欄柵,內設扶梯,可以登高遠望,每層檐下掛有風鈴,疾風吹過,叮噹作響,聲飄數里之外,歷史上歷經多次雷擊火燒,木結構雖無存,但其磚結構部分卻始終挺立於龍峰山上。龍德寺塔是宋代江南地區典型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塔身保留下來的部分宋代建築特點,對於研究宋代高層建築,價值較高。
龍德寺塔千年來一直是浦江的標誌性建築,是浦江的象徵。自古以來都是覽勝的好去處,古代文人墨客柳貫、吳萊、宋濂、錢維善、張應槐、曹開泰等皆留下了讚美龍德寺塔的佳作。1963年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龍德寺塔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龍德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義門古建築群
鄭義門古建築群
鄭義門古建築群
鄭義門古建築群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由宗祠、民居、書院古井、橋樑等三十餘處始建於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築構成。鄭義門古建築群建築類型豐富,建築造型古樸大方,時代特徵清晰,地域特色鮮明,是研究浙中地區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物例證。
浦江鄭氏家族跨宋、元、明三朝聚族同居,身體力行儒家教義,是封建社會以“儒”治家的典範,鄭義門古建築群是浦江鄭氏聚族同居的實物遺存,為研究儒學思想和封建家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實物例證。
2001年,鄭義門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家鄉特產

豆腐皮
浦江縣
浦江縣
浦江豆腐皮,歷史悠久,暢銷全國,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易貯藏,便攜帶。
浦江豆腐皮製作工藝精細,經打漿、高溫、去渣、結膜而成,達到國家衛生標準。該品採用本地優質黃豆為原料,黃豆抗病力強,不易感染病蟲害,未受農藥污染,是一種天然的綠色食品。
桃形李
浦江桃形李
浦江桃形李
浦江桃形李,系薔薇科李屬,“中國李”中的一個品種,是金華市浦江縣名特優新珍稀果樹之一,曾在全國農博會上獲得金獎;2001年,獲浙江省農業名牌產品稱號,也是該縣惟一的省級農業名牌產品,並準備報批國家級農業名牌產品。
潘周家手工面
潘周家手工面
潘周家手工面
潘周家手工面又名“長壽麵”。純手工製作而成,具有煮時不糊、柔軟滑潤、嚼不粘齒的特點,長期食用有和中養胃之功效。
特產還有麥餅、米篩爬、金華火腿、擂頭餜、楊梅餜、水晶飾品等。

牛清湯

用牛骨頭與牛肉熬成的清湯,加入牛血與辣椒慢熬,根據需求可放入牛百葉、牛筋等,味道香辣可口。

交通


截止2013年,20省道浦江聯盟至古塘段改建工程開工建設,浦后公路岩頭至鄭宅段改建工程如期建成,浦鄭公路黃宅至后謝段完成大中修,4條市政道路建成通車,3個擁堵叉口完成拓寬改造。全縣境內公路里程達到830.96公里,境內高速公路達到13.12公里。
浦江與義烏境內高速實現客車免費通行。2019全年修復人行道2.7萬平方米,完成浦南大道南苑小學段建設、環城東路改造、和平北路改造和鎖具大道北延主體工程,新增停車位1549個,完成城鄉一體化供水管網延伸21公里、單村提升和村內管網改造20個村,建成“山上浦江·美麗交通環”16.1公里。打造旅遊美麗公路環4條、綠色生態公路2條;建設港灣式停靠站35個、新建改造公交候車棚50個,浦義城際快速公交黃宅站點投入使用;啟用鄉鎮交通運輸服務站10個,建立村級物流點50個;完成新能源公交車採購,實現全域綠色公交。

社會


教育事業

2013年,浦江縣四中、新華幼兒園、黃宅中學等10所新改擴建的學校竣工並投入使用,創建省級標準化學校15所、省等級幼兒園23所,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2000人。2013年,浦江縣有普通高中6所(其中含綜合高中3所),在校學生6885人;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3942人;初中13所,在校學生12234人;小學30所(其中含民工小學2所),在校學生33705人;幼兒園98所,在園幼兒17565人。
2019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學校49所(不含技工學校),在校生7.45萬人,教職工0.57萬人,其中小學28所,在校生3.09萬人;初中14所,在校生1.65萬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0.65萬人;職業高中1所,在校生0.62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49人;幼兒園73所,在校生1.44萬人。
2019年出台教育現代化十大行動方案和民營企業相關人員子女招生指引辦法,黃宅中心幼兒園、翠湖幼兒園、南苑小學、岩頭中小、虞宅中小建成投用,浦陽一小分校區、岩頭初中、月泉幼兒園等7所學校開工建設,舉辦浦江中學、中山中學80周年校慶,高考一段線上線人數再創新高。

科技事業

2013年,浦江縣共申報實施各級科技項目207項,其中國家級17項、省級52項、市級15項、縣級123項。成功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省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5家。新獲授權專利624件,其中發明專利56件,實用新型286件。浦江縣榮獲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文化事業

2013年,浦江縣的仙華文景園工程完成文化活動中心和書畫會展中心主體建設,縣體育活動中心、廣電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工程順利推進,月泉遺址公園工程和百幢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程啟動實施,新建農村文化禮堂14個,成功舉辦首屆浦江·中國古籍古藝術品文化節活動。
2019年,縣融媒體中心投入使用,完成15個小康體育村提升和體育館一期工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通過省級驗收,舉辦第12屆中國書畫節等活動。江南第一家入選首批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34幢歷史建築、縣非遺館、月泉書院遺址公園一期完成修繕,杭坪獲評省非遺主題小鎮和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潘周家、古塘歷史文化村落建設完成,獲評省傳統建築認定試點縣。舉辦“中國·多彩非遺新浦江”全國攝影採風、“詩畫浦江”鄉村旅遊節以及7場大型體育賽事。組織文化走親4次、展覽24場,上山文化宣傳巡展5場,送文化進社區進農村4次,開展擁軍活動1場,非遺進景區10場,送戲下鄉100場,送電影下鄉(學校)3900場,優化整合文化場館,完成圖書館總館、各分館RFID信息項目建設,水晶園區分館建成投用。

體育事業

2013年,浦江縣共獲得省級以上金牌30餘枚,其中全國金牌3枚、省級金牌27枚,為上一級體校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優秀體育後備人才。圓滿承辦了浙江省第二屆體育大會的風箏、舞龍、嗒嗒球三個項目,並代表金華市組隊參加該大會的風箏、舞龍和門球三個項目,獲得一金一銀五銅的好成績。成功舉辦了縣第十五屆運動會。浦南街道、岩頭鎮、檀溪鎮三個鄉鎮(街道)成功創建浙江省體育強鄉鎮(街道),新增加體育小康村60個。

衛生事業

2013年,浦江縣村衛生室緊密型一體化管理達80%以上,城鄉居民個人醫療衛生信息實現區域共享。計生形勢有所好轉,浦江縣計生率為87.11%,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7.57,同比下降7.09個比值,查處“兩非”案件82起。
2019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53家,其中醫院11家。全縣共有床位2377張,衛生技術人員3279人,其中執業醫師1041人,執業(助理)醫師227人,註冊護士1304人。2019年組建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為牽頭醫院,16家鄉鎮(街道)衛生院為成員單位的2家醫共體,縣域五大醫療共享中心建設工作全面實施。

民生保障

通過省“無欠薪”縣考核驗收,城鎮登記失業率1.9%,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96.4%,基本醫保參保率99.6%,新建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6家、殘疾人之家14所,全省首家關愛退役軍人協會成立。

環境

2019全年新建環境空氣監測站16座,新增新能源公交車、計程車60輛,空氣優良率達94.2%,列全市第三。兆豐、河山、桐塢嶺三處堆場完成水晶固廢清運、覆土,全面推行城鎮垃圾分類“兩定四分”模式,獲評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優秀縣。四座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技術改造完成,小黃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主廠房建設完成。浦江-義烏供水工程全線通水,五捧全省治水最高獎“大禹鼎”,榮獲第十屆中華環境優秀獎,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位居全省第二,國家級衛生鄉鎮實現全覆蓋。完成15個農村生活污水提標項目和17個社區雨污分流工程建設,修復污水管網7.7公里,疏通排水管網292公里,浦陽江上仙屋出境斷面水質均值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壺源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浦陽江、茜溪獲評省級美麗河湖,入選省首批河湖標準化管理縣。

旅遊


2019年浦江縣獲評“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茜溪悠谷4A級景區和紅色塘波3A級景區完成創建,虞宅-大畈獲評省鄉村旅遊產業集聚區,“詩人小鎮”田園獲評省“最美田園”,創建A級景區村莊39個、省森林城鎮2個、國家森林村莊5個。文旅資源有效融合,成功打造美麗鄉村、詩畫浦江、禪修文化、悠然古村、美麗縣城等5條旅遊精品線,湧現出上河、薛家等一批網紅村。

仙華山

仙華山
仙華山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浦江仙華山風景名勝區是以山水文化和儒家文化及宗教文化為內涵,以山頂峰林為特色,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以觀光攬勝、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風景旅遊區。
仙華山又名仙姑山,位於浦江縣城北9公里處,仙華山崛起於1.5億年前的中生代,由於燕山運動強烈的斷裂擠壓和火山活動而形成。屬低山丘陵地貌區,山頂緩坡地發育良好。最高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歷來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稱,相傳軒轅黃帝少女元修於此修鍊得道升天。歷代多有儒、道、釋三家名流共處仙峰,結廬修真,堪稱中華文化之奇勝。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步,光溫互補,四季分明,氣溫適中,景區氣溫比縣城低5℃左右。山地植被覆蓋率約90%。

江南第一家

浦江縣
浦江縣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家族歷經宋、元、明三代,十五代人,同財共食,人數最多時達3000餘人,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被朱元璋賜名為“江南第一家”。這就是浙江金華的鄭氏,又稱“鄭義門”。鄭氏後裔生活起居之地,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鎮。

白石灣景區

浦江縣
浦江縣
坐落於浙江中部,位於浦江與義烏之間,距義烏機場、火車站僅20公里,距浦江縣城5公里,交通極為便利。景區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由東西二條30餘公里長的峽谷組成。景區內群山連綿,林木蒼翠,溪瀑壯觀,空氣清新,怪石林立,洞窟神秘,一路潭、瀑跌水,終年流水不斷。自然風光極為原始古樸,恰似一個夢想中的人間天堂。
南山峽谷被流水長年累月沖刷的鵝卵石露出了水面,這些灰褐色的石頭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變得像雪一樣潔白,於是,這處峽谷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白石灣”。

浦江上山遺址

浦江縣
浦江縣
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這種新穎的地域文化可以命名為“上山文化”。山遺址位於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境內,面積2萬多平方米,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約80件陶器,大多數器型為大口盆。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盤等。

寶掌幽谷風景區

浦江縣
浦江縣
在浦江仙華山之東,舊稱里浦山。該峽谷兩旁峭壁萬仞、石嶂連雲。谷底枕石漱流,清音潺潺,谷中泉水清冽甘甜,時而怒瀉如拋珠碎玉,時而奪地涌突,如沸如揚。寶掌峽谷中建有寶掌寺,唐貞觀十五年(641),古印度高僧寶掌禪師雲遊大半個中國后,駐錫於此,並頌有:“行盡支那四百洲,此地偏稱道人游”之句。臨寂歿時自稱活了1072歲,號稱“千歲和尚”。由於蒼崖夾峪,青溪長流,故谷中常雲蒸霞蔚,山色空濛,時有紫氣冉冉,神秘莫測。是一處觀光、朝聖的旅遊聖地。

神麗峽風景區

神麗峽風景區
神麗峽風景區
橫店影視城浦江神麗峽景區,這典型的自然峽谷型景觀,區內麗水湖秀麗寬廣,碧波蕩漾,山巒起伏,峽谷幽深,巨石嵯峨,瀑布跌水層出不窮。峽內飛禽鳴翠,古驛盤山,自然峽谷型景觀玩石嬉水,森林攀爬,峽外臨水把盞,木屋住宿,扁舟野渡,是一處觀光、休閑複合型景區。神麗峽景區屬典型的自然峽谷型景觀,山巒起伏、巨石嵯峨、瀑布跌水層出不窮,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成千上萬隻天然放養的鳥類,可與遊客嬉戲,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馬嶺風景名勝區

馬嶺風景名勝區
馬嶺風景名勝區
馬嶺風景名勝區位於浦江縣西北部壺源江流域朱宅源頭,浦江、建德、桐廬三縣(市)交界處的叢山峻岭中。蔣義公路越嶺(海拔688米)而過。景區面積10平方公里,景點38處。該景區奇峰怪石,或負土突立,或箕踞俯伏,或聯袂高張如幔帳,或怪異呈盤獸狀,爭勝鬥巧,無峰不妙。山中古木參天,奇藤鋪巒,植被甚豐。“秀、奇、幽、野’,兼具,是一處玉末琢、野味特濃、自然景觀極佳的風景名勝區。著名畫家葉淺予、孔仲起、姜寶林等曾慕名來此攬勝作畫。 
 

代表人物


石西民(1912—1987),曾用筆名石東夫、棲民、史明操、懷南、何引流、明石等,浙江浦江人。歷任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宣傳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上海市委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宣傳部長,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局長等職。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在武漢參加《新華日報》的籌建,在該報工作九年。撰寫了大量國內外政治評論、專論、通訊和新聞,並在統一戰線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
陳肇英(1888—1977),字雄夫,排行第三,家有兄長恆豐、恆裕,故原名恆三。浙江浦江古塘村人。浙江省浦江縣中山中學創辦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入杭州四府公學,次年進浙江弁目學堂。三十二年加入光復會,進炮兵將校專科學校,畢業後派到浙江混成旅。辛亥革命時,參加浙聯軍光復南京戰役。1916年,發動浙江獨立,反對袁世凱和浙江都督朱瑞,並赴上海見孫中山。1918年,通電擁護西南護法政府,任援閩浙軍第一師中將師長兼前敵總指揮。次年,與蔣介石結為把兄弟。1922年,任命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的護法政府參謀。陳炯明叛變,上永豐艦晉見孫中山,任臨時討逆軍第一路司令。次年,與陳誠等發起組織孫文主義學會。1926年1月,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3月,在虎門要塞司令任內參與策劃中山艦事件,逮捕艦長、中共黨員李之龍。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遞補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連任至第六屆。1928年起,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后兼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2年,募資5萬元,在古塘村北浦陽江上興建普義橋。1934—1942年間,任閩浙監察使。1935年起,兼任中國國民黨福建省黨部主任委員。1937年,發起在古塘村集資籌建普義中學(后稱中山中學),自任校董事會董事長。1944年,改任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主任委員、皖贛監察使。1948年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6月去台灣,曾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著有《八十自述》。
張書旂(1900—1957)原名世忠,字書旂,號南京曉庄、七爐居。浙江浦江禮張村人。其花鳥,取法於任伯年,作花鳥喜用白粉調和色墨,畫面典雅明麗,頗具現代感。又得高劍父與呂鳳子親授,形成色、粉與筆墨兼施的清新流麗畫風而獨標一格。常對客揮毫,一氣呵成數幀。呂風子贊他“畫花似聞香,畫鳥若欲語,技法卓絕,當代無與抗衡者。”徐悲鴻稱其:“自得家法,其氣雄健,其筆超脫,欲與古人爭一席地,而蔚為當代代表作家之一”。當時,與徐悲鴻、柳子谷有“金陵三傑”(金陵三畫家)之稱。1941年,其創作的巨幅中國畫《百鴿圖》由當時的國民政府贈予美國總統羅斯福並懸掛於白宮。
張世祿(1902—1991),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字福崇。浙江浦江縣人。他畢業於東南大學,獲文學學士。1928年到上海商務印書館任職。先後在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光華大學、雲南大學、中山大學、重慶中央大學、重慶大學等校任教。著有《中國音韻學史》、《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等。
吳茀之(1900—1977)中國花鳥畫大師,現代浙派首領人。初名士綏,改名溪(溪),以字行,號溪子,別署廣明畸士,又號逸道人。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人。吳茀之的寫生觀及其對花鳥畫的理念,是以革新與個人品格為根基的,體現出關照自然、高逸靈秀的人文情懷。吳弗之曾任浙江省第三屆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常務理事。一生淡於名利,埋頭於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事業,擅長意筆花鳥;間作山水、人物、走獸,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早年畫風受吳昌碩影響甚多,后吸收青藤、自陽、石濤、李鮮諸家,自辟畫風,形成豐潤鬱勃,炯娜多姿的獨特風格在畫史、畫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在創作和教學之餘,著書立說,著作甚豐。已出版和整理成冊的除畫輯、畫集外,有《馬遠和夏圭》(與鄧白合著)、《畫論筆記》、《中國畫十講》、《畫微隨筆》、《吳豁吟草》、《義第之題畫詩存》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於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蔣興儔(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隱,別號東皋、鷲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歲在蘇州報恩寺剃度出家。13歲起即漫遊江浙間,尋師訪道,參究禪法,后歸隱杭州永福寺。清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應避亂於日本的高僧澄一之邀,乘商船東渡,於十二月抵九州,次年正月到長崎,謁澄一於興福寺。於說法之餘,吟詩作畫皆臻神妙。日本道俗聞風與之交往,求教古琴及繪畫、治印之藝。同年,為長崎延命寺撰《法華三昧塔銘》,名聲由是廣揚。時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光圀雅重中國文化,聞其名,差人於康熙二十年迎至江戶小石川別邸,尊為上賓。又越年,幕府准其入水戶。德川光圀先在府內設別館招待,一面依明代寺院式樣改築已廢之天德寺。康熙三十年五月,天德寺修竣,改名為壽昌山祗園寺,延請其做住持和尚,為曹洞宗壽昌派開山祖。三十四年九月三十日圓寂。日本僧俗聞喪,莫不沉痛哀悼。德川光圀立碑,題曰“壽昌開山心大和尚之塔”。日本墓地至今保存完好。工詩文,善書畫,精篆刻。有《自刻印譜集》、《東皋琴譜》遺世。當時與另一中國高僧獨立性易齊名,被奉為“日本篆刻之父”。《日本琴史》也稱“中國琴學盛於日本,實師之功”。
梅執禮(1079—1127),字和勝,浦江通化黃茅山下(今屬蘭溪梅街頭村)人。北宋崇寧五年(1106)進士,授常山尉,未赴任。敕令刪定官,轉任《九域志》編修。后歷任武學博士、國於副業、中書舍人、給事中等職,累官至禮部侍郎。為官剛正嚴明,不避權貴。權臣王黼一日宴請,席間盛陳女樂,導覽府中園池樓閣。執禮正色直言,罷宴辭歸,並寄詩進誡。王黼不悅,執禮被奏貶為蘄州知州,次年徙為滁州知州。滁州向有供官炭之例,樹木砍伐殆盡,執禮到任奏請免供。又百姓苦於鹽稅苛重,復上書,得以蠲免。百姓為之繪像立祠。欽宗即位,召為戶部尚書。時金兵入侵,軍用不足,執禮建議宮中經費改屬外朝掌握,月省銀30萬兩。金兵圍京師,勁皇上親征以勵士氣,結果被用事者所阻。徽宗、欽宗二帝將入金營,奮力諫阻,不聽,京師失陷,二帝質於金營。執禮托兄弟贍養父母,毅然與諸將商議,計劃夜襲敵營救回徽宗、欽宗。遂借賑給為名,與吳革、趙叻等秘密聯絡軍民,數日間得10餘力人。因奸黨范瓊泄露兵機,未獲成功。靖康二年(1]27)二月,汴京失守。金以二帝為質,向宋勒索大量金帛時,執禮與同僚陳知質、程振、安扶假意周旋,拒不繳納。金師脅迫從命,執禮等答道:“百姓空虛,無從徵集,故難從命!"即遭砍殺。高宗追贈通奉大夫、資政殿學士,謚節愍。通諸經,尤精《周易》,著有《文安集》l5卷。
方鳳(1241—1322)字韶卿,一字景山,自號岩南老人。浦江后鄭村人。生於宋理宗淳祐元年,卒於元英宗至治二年,年八十二歲。試太學、舉禮部均不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學。宋亡,遁歸隱於仙華山,同里義烏令吳渭辟家塾,敬事之。疾革,命其子樗題其旌曰:容州,以志不忘故國。鳳嘗為吳渭主月泉吟社,所刊《月泉吟社詩》二卷,皆為鳳所主選,所著有《物異考》、《野服考》及《存雅堂遺稿》五卷(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戴殿泗(1746—1825),號東珊,浦江馬劍村(今屬諸暨)人。從小愛讀書,但智性鈍拙,通宵讀一行書尚難成誦。因堅持勤苦攻讀,數年後文思豁然。清嘉慶元年(1796)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繼入值御書房,參與修《高廟實錄》,官至日講起居注。為人外和而內剛,襟懷豁達,在翰林院10年未升遷,處之泰然。辭官后,常與戴殿江、戴殿海兄弟芒鞋竹杖出遊山水之間,使子弟具壺觴相從,並與他們講論學問,終日津津不倦。一生研究群經,博觀諸史,旁通百家之言。后又由博返約,歸於宋之理學,身體力行,務歸實踐。尤以詩文名於世,其詩多五言古體。兄戴殿江,字襟三,號履齋,以千金購桐鄉汪氏藏書5萬卷,造萬卷樓,專心讀書著述。弟戴殿海,字瀛海,阮元視學浙江時,總理文淵閣及紫陽書院並領經局事。著有《風希堂文集》,與兄戴殿江合編《九靈先生年譜》。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號聽濤,筆名袁大郎、陳思、彭觀清、丁舟等,1900年7月7日出生於浙江浦江蔣畈村(今蘭溪市梅江鎮蔣畈村),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記者和傑出的愛國人士。五四運動中任學生自治會主席,主編《浙江新潮》。1935年,主編《芒種》,反對以林語堂為代表的論語派,魯迅主動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與鄒韜奮、沈鈞儒等成為抗日救國會11名委員之一,並為《申報·自由談》、《立報》等刊物撰寫評論和雜文。抗戰爆發后,曹聚仁持筆從戎,以新聞記者身份出入上海閘北戰場,為《申報》、《立報》《社會日報》和中央通訊社採訪戰地新聞。上海淪陷后,曹聚仁任中央通訊社戰地特派員,來往大江南北,報道抗戰戰況。曾首報台兒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報道“皖南事變”真相,成為抗戰名記者之一。1941年,在江西贛南的蔣經國邀其創辦《正氣日報》,任總編輯,使該報成為當時東南三大報之一。
張振鐸(1908—1989),原名鼎生,字聞天,浦江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好學深思,篤志學習國畫。1927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2年,與潘天壽等組成白社畫會。歷任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昆明藝術專科學校、西南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國立藝專、湖北藝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副主席、顧問,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四、五屆中央委員及中央參議員,湖北省第三、四屆人大代表和第四、五、六屆政協常委。1980年,湖北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錄製播放專題片《丹青不知老將至——張振鐸教授的畫》。
洪汛濤(1928—2001),浙江浦江人。曾用筆名田野、田多野、了的、呂榆等。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理論家,“神筆馬良”之父。是與葉聖陶等齊名的中國“童話十家”,畢生致力於兒童文學的創作與研究,為兒童文學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柳貫(1270~1342)元代文學家。字道傳。婺州浦江(今屬金華蘭溪市)人。曾任江山教諭。至正二年(1342)起為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在官七月而卒。柳貫跟方風、吳恩齊、謝翱等學作古文、詩歌與方回、仇遠、戴錶元、龔開交遊。
方鳳(1241年—1322年)字韶卿,一字景山,自號岩南老人。浦江后鄭村人。生於宋理宗淳祐元年,卒於元英宗至治二年,年八十二歲。試太學舉禮部均不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學。宋亡,遁歸隱於仙華山同里義烏合吳渭,僻家塾敬事之疾革命。其子樗題其旌曰:容州以志不忘故國。鳳嘗為吳渭主月泉吟社,所刊月泉吟社持二卷,郎為鳳所主選,所著有物異考、野服考及存雅堂遺棄五卷(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倪仁吉(1607—1685),女,明末清初人,字心蕙,自號凝香子,浙江浦江通化龍池上金生村(今蘭溪倪大村)人。葵明(尚忠)女,從小聰慧貞靜,博通經史詩文,兼工書畫刺繡。17歲嫁義烏吳之藝為妻,20歲守寡。一直奉養婆婆、養育侄兒以及吟詩作畫中消磨歲月。善書,工詩、畫,凡景之足以娛人意者,無不入諸繪染,即無不形諸嘯歌。詩多五言、七言絕句,風神意境,並自不凡。
蔣興儔(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隱,別號東皋、鷲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歲時在蘇州報恩寺出家為僧,十三歲起雲遊東南諸省,尋師訪道。清康熙十年(1671)入杭州壽昌、皋亭諸寺參究禪法。當時與另一中國高僧獨立性易齊名,被奉為“日本篆刻之父”。《日本琴史》也稱“中國琴學盛於日本,實師之功”。
吳茀之(1900-1977)中國花鳥畫大師,現代浙派首領人。初名士綏,改名溪(溪),以字行,號吳溪子,別署廣明畸士,又稱逸道人。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人。
張瑞開國少將,原名張咸祥,字瑞卿,浙江浦江人,開國少將。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平型關戰鬥、陸房突圍、沂蒙山區反“鐵壁合圍”和遼瀋、平津等戰役。建國后,歷任中南軍區三處處長兼通信學校校長、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是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獲得榮譽


2019年11月,獲得“‘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稱號。
2020中國凈水百佳縣市。
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39。
2020年5月20日,入選2019年縣域網路零售TOP100。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2020年7月,入選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第一批)。
2020年8月,入選“2020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
2020年12月,入選“2020年全國百強縣”榜單。
2020年12月,入選“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2021年1月,入圍“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1年7月,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4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