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下腺導管結石

導致頜下腺炎的重要因素

涎腺導管或腺體內形成結石並引起一系列癥狀及病理變化時,稱為涎石病,現為阻塞症該疾病不多見,中年男性發病率高。頜下腺涎石最為常見,腮腺次之,導管內的涎石較腮體內的涎石為多,大多以慢性炎症表現。少數病例可伴有膽道或尿路結石

病因


該疾病的病因:
涎石形成有局部和全身因素,與局部有關的因素有:①涎液滯留:引起滯留的原因是導管炎症后管腔縮窄、腫瘤壓迫,或異物阻塞等使涎液排出受阻,停滯於導管及腺泡內,逐漸濃縮,其中無機鹽含量增加並沉積形成涎石。②細菌、異物:導管或腺體內有細菌感染或異物存在,可形成鈣鹽沉積的核心,圍繞此核心無機鹽成層狀沉積,逐漸增大形成結石。全身因素如機體無機鹽的新陳代謝和涎液的膠體狀態對涎石的形成有密切關係,由於鈣磷代謝失調,血清中的鈣磷含量增加,涎液的鈣磷增多即可導致無機鹽沉澱形成結石。

臨床表現


1.癥狀:
①阻塞癥狀:進食時,尤其在進酸性食物,相關腺體腫大和劇烈脹痛;進食后,癥狀逐漸緩解;
②可捫及結石;
③常伴慢性炎症,有導管口充血,時有溢膿。
2.診斷:
①典型的涎腺導管阻塞癥狀和病史;
②可捫及導管結石;
③併發炎症者,腺體腫痛,導管口紅腫,有膿性分泌物溢出;
④X線檢查可顯示涎石的形狀和部位。
3.併發症:
涎石阻塞引起腺體激發感染,並反覆發作。

醫技檢查


1.對單純涎石病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繼發感染、腺體內結石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和“B”。

診斷依據


1.可有導管阻塞,唾液排出障礙癥狀。進食時受累腺體腫大、疼痛,進食后癥狀逐漸減輕。
2.可捫及較大的導管結石。
3.併發炎症者,腺體腫大並壓痛。導管口紅腫,有膿性分泌物溢出。
4.X線平片可顯示結石。

鑒別診斷


應與導管狹窄相鑒別,碘油造影有助於鑒別小結石、腺內或導管內結石。此外涎石病引起的局部硬結應與惡性腫瘤、轉移性腫瘤或淋巴結疾患相區別,只須仔細詢問病史和捫診不難作出區別,因後者無涎液滯留和涎腺炎癥狀的表現。

治療原則


1.病因治療(摘除涎石)有時應用碎石機粉碎頜下腺腺體及導管後段結石,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2.手術治療;
3.對症支持治療;
4.輕型病例以口服排石湯和其他輔助藥物為主;
5.繼發感染的病例應採用病原治療、抗生素,支持對症等綜合治療。
6..治癒標準:癥狀和體征消失,無涎石存在。
7.好轉標準:癥狀和體征減輕,仍有涎石。
8.未愈:癥狀和體征未改善。

預防


預防的關鍵是多飲水,防止涎石形成。有涎腺導管阻塞癥狀時,可試服排石湯,進食酸性水果,促使唾液分泌,可望小的涎石自行排出。已明確為導管結石者。應禁忌作涎腺造影。有時應用碎石機粉碎頜下腺腺體及導管後段結石,能獲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