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雨,漢語常用字,讀作yǔ或者yù,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滴。

徠雨亦為部首,常作形符。

字體演變


雨是象形字,古文字中雨的橫畫像天空,豎畫像雨滴。“雨”字的甲骨文上邊一橫像天空;下邊的小點像水滴。從天空中滴下的水滴也即是雨。小篆的“雨”字中,“一”像天,“冂”像雲,“四點一豎部分”像水從天空雲彩間滴落下來。也即是指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滴。
雨的字源演變
雨的字源演變
有的甲骨文(圖O)在“水簾形狀”(圖S)之上加一橫,代表“上天”,表示天空降水。有的甲骨文(圖A)則用表示“上”的兩橫代替一橫符號,明確“上天”的含義。有的甲骨文(圖B)將代表天空的一橫指事符號和“水”(圖P)構成的(圖N)寫成雨。有的甲骨文(圖C)將(圖R)寫成雨(圖T)。有的甲骨文(圖D)在(圖T)之上再加一橫表示天空,寫成雨圖Q),即“雨”的外殼(圖Q)本來就是“下雨”的意思。金文(圖F)、篆文(圖G)繼承了甲骨文字形。漢代隸變之後的楷書寫作“雨”。
雨也可作為部首,常用作形符,多與下雨或天空有關。如雪、零、霄等。

詳細註釋


釋義例句
從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
雨,濡物者也。——《管子·形勢解》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
雨過天晴、雨打梨花
比喻朋友。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唐·杜甫《秋述》
比喻教導之言,教澤。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
譬喻密集。雨矢、雨注
譬喻離散。風流雲散,一別如雨。——三國魏·王粲《贈蔡子篤》雨散雲收、雨跡雲蹤
傳說中的一足鳥。雨舞則雨。——《禽經》
降雨。雨,水從雲下也。——《說文》密雲不雨。——《易·小畜卦》雨天、雨前
像下雨一樣降落。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邶風·北風》
貞元四年,雨木於陳留,大如指,長寸許。——《酉陽雜俎·物異》
天上降下。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史記》雨泗
密集地射擊或投擲。燒答覆之,沙石雨之。——《墨子》
猶潤澤。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漢·劉向《說苑·貴德》
灌溉。
勞問圃人終歲事,桔槔聲里雨春畦。——唐·鮑溶《答客》
山村不假陰,流水自雨田。——唐·孟郊《終南山下作》
散播,傳播。蓋修身行道者將九十歲,而隨地雨法者已六十紀矣。——明·李贄《王龍溪先生告文》

古籍註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一】【雨部】
雨,水從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閑也。凡雨之屬皆從雨。
《說文解字》影印
《說文解字》影印

說文解字註釋

【徠卷十一】【雨部】
雨,水從雲下也。
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偁雨。
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閑也。
氺者、水字也。
凡雨之屬皆從雨。
王矩切。五部。

康熙字典

古文:?、?、?、?、㲾。
《唐韻》《集韻》《韻會》王矩切。音羽。《說文》:水從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閑也。《玉篇》:雲雨也。《元命包》:隂陽和為雨。《大戴禮》:天地之氣和則雨。《釋名》:輔也。言輔時生養。《易·乾卦》: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書·洪範》:八庶徵,曰雨,曰暘。
又《爾雅·釋天》:暴雨謂之涷,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淫。陸佃云:疾雨曰驟,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時雨曰澍。
又穀雨,二十四氣之一。見《後漢·律曆志》。
又《正字通》:雨虎,蟲名。遁甲開天圖曰:霍山有雨虎,狀如蠶,長七八寸,在石內,雲雨則出,可炙食。或曰石蠶之類。詳見《本草綱目》。
又《集韻》歐許切。音。義同。

音韻匯總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
ɢʷaʔ
ɢʷas
廣韻
王矩
王遇
上聲
去聲
蒙古字韻
ɦy
ɦy
上聲
去聲
中原音韻魚模撮魚模上聲
洪武正韻
於語
依據
四語
四御
上聲
去聲

相關謎語


“雨”為謎底的謎語
1.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水裡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
2.萬條細線隨風飄,淚眼汪汪往下掉(打一自然物)
3.兩人出去,四點回來(打一字)
4.什麼豬沒有嘴(打一漢字)
5.雪落橫山(打一漢字)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雨

書寫演示

雨

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