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嶺子

城嶺子

城嶺子,在陽谷縣阿城鎮駐地西北2公里處,有一片高丈余、方圓近百畝的土堆,即當地人所說的“城嶺子”。

正文


城嶺子 chéng lǐng zī

地點


在陽谷縣阿城鎮駐地西北2公里處,有一片高丈余、方圓近百畝的土堆,即當地人所說的“城嶺子”。

歷史典故


這裡是春秋時期齊魯會盟的柯邑,是三國時期東阿王曹植為官的古東阿舊城址,著名的“晏子治東阿”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
晏子,名嬰,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春秋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人。作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而名聞諸侯。以一部《史記》被後世奉為“千古文章之主”的司馬遷,對晏子推崇備至,竟佩服到甘願為他當車夫的地步(據《史記·管晏列傳》:“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春秋時期的齊國,經過桓公和管仲時期的勵精圖治,已成為諸侯中舉足輕重的大國。晏子擔任上大夫后,雖然他輔佐的三代君王靈公、庄公、景公,沒有桓公那樣的雄才大略,但齊國能夠迅速中興,日漸強盛,靠的就是晏子的曠世之才。
晏子之才,首推雄辯,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就是“不辱使命,雄辯四方”。有關晏子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很廣,如“二桃殺三士”、“出使狗國,故進狗門”、“小人出使小國”、“桔生淮北則為枳”等,晏子憑自己的智慧給歷史留下了一段段佳話,也由此成為雄辯和不辱使命的象徵。
事實上,千百年來,晏子一直是作為一個賢相的範本而倍受尊敬的,而身為宰相,僅靠雄辯是遠遠不能勝任的。宰相必須時刻考慮普通百姓的利益,才能得到百姓的認可和擁戴,也才能讓政令暢通。而百姓的利益往往與國君的利益相衝突,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宰相靠的就是諫的智慧了。
作為千古名相的晏子,其諫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他以“踴貴而履賤”(踴是斷足之人穿的鞋子,履是健康人穿的鞋子)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傳為佳話,而著名的“晏子治阿”的故事,則更顯示了千古名相政治才能。
據資料記載,齊靈公二十六年任齊卿,齊景公時,晏子為東阿宰。“三年,景公召而數之曰:‘吾以子為可,而使治東阿,今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將加大誅於子。’晏子對曰:‘臣請改道易行而治東阿,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景公許之。於是明年上計,景公迎而賀之曰:‘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晏子對曰:‘前臣之治東阿也,屬託不行,貨賂不至;陂池之魚,以利貧民。當此之時,民無飢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東阿也,屬託行,貨賂至,並會賦斂,倉庫少內。陂池之魚,入於權家。當此之時,飢者過半矣,君乃反迎而賀。臣愚,不能復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謝之曰:’子復治東阿。東阿者,子之東阿也。寡人不復與焉。”由此,齊景公知晏子賢,用為相,任以國政。
晏子善辭令,多所諫凈,頗有政績,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與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同為齊賢相,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將他們並稱“管晏”。漢代劉向也把他和管仲相提並論(《晏子春秋》)。孔子對宴子評價也很高,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因此,晏子堪稱“明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