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民主

大正民主

大正民主(大正デモクラシー)意指1912年-1926年,日本大正(Taisho period)年間所推行,符合現代民主的政治體制與政策。

起因


在第一次大正政變后這期間,日本內閣多為政黨政治的互動,內政上以民意所趨為主,自一戰發生前後和大正天皇的精神疾病越來越重以後,日本進入戰前僅有的社會劇變時期。由於日本已經接受西方先進文化大約半個世紀,國家大致平穩發展,一戰時期大量外資進入,使得大正前期出現了日本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都市生活、文化、藝術空前繁榮。
另外,隨著一戰結束,世界各殖民地的解放運動風起雲湧,朝鮮、台灣亦是如此。受此影響,日本國內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婦女解放運動、國民參政運動等各種思潮蜂起,自由民主氣息濃厚,號稱“左翼的全盛時期”

經過


內政上以民意所趨為主,實行由官僚政黨為主的議會制,政友會和憲政會輪流組閣,廢除陸、海軍大臣現役制,婦女可以參政,出現普選制度。外交則採取對中國內政不干涉,歸還膠州灣,廢止《二十一條》;從西伯利亞撤兵,日蘇友好等策略;甚至對“南京事件”採取容忍態度。殖民地方面,尊重民族自決意旨,多為開明政策;台灣總督改由文官出任。外交則採取對中國內政不干涉,日蘇友好等策略。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各種政治、社會運動勃興。
因為田中義一首相一嘴山口縣口音,把“我”說成“老子”,當時的報紙竟然譏笑為“老子大將”、“老子首相”,這在二戰期間是不能想象的。

影響


城市的婦女不再是家庭主婦,可以參政、出演現代劇目、上班,隨便出門逛街、看電影等。甚至在一戰末期發起了“米騷動”。從這一點來講,日本法西斯化前(1927年)的婦女比同時代的中國婦女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