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天皇

日本第123代天皇

大正天皇嘉仁(1879年8月31日~1926年12月25日),日本第123代天皇。父為明治天皇,母親是典侍柳原愛子。兒子是昭和天皇裕仁,孫子為明仁上皇。

1912年,以皇太子身份繼位,改元大正;此年號出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大正天皇在位期間,日本的民主風氣、人文思潮盛行,在當時以天皇兼有華族的倡導之下,日本出現了短暫的寬鬆的發展時期,是對昭和時代形成的極端國家主義的遏制。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879年,大正天皇(明治天皇之子)出生於東京,被取名為嘉仁。雖然貴為皇子,名字又這麼喜慶,當嘉仁的身體狀況卻很糟糕,出生時就帶有病容,出生不到三周竟然患上了腦膜炎,這導致他一生都身體狀況欠佳(一說由於嘉仁的乳母使用含鉛化妝品,小皇子喝了她的奶,導致鉛中毒)。

皇子時代

1917年的大正天皇
1917年的大正天皇
明治天皇從小身體不好。
1878年親政以來,日夜操勞。
1904年患糖尿病。
1912年7月30日因伊藤博文被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刺激,導致尿毒症發作去世。
明治天皇的皇后一直未能生育,其他的妃子生有5子10女。但除了三子嘉仁以外,其他的兒子全都夭折。於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皇太子嘉仁於1915年11月在紫宸宮踐祚,是為大正天皇。
成人以後,娶九條節子(貞明皇后)為皇太子妃,生有四子,即昭和天皇裕仁、秩父宮雍仁親王、高松宮宣仁親王、三笠宮崇仁親王。

大正民主

大正天皇全身像
大正天皇全身像
他在位初期,經過明治年代的接受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明治維新),國家大致平穩發展,加上時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不少甘願冒險的外國商人前來日本投資,造成新日本的一片繁華景象,令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並於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後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大正民主”雖然對於日本本國日後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了基礎,然而這種“民主”卻也使軍國主義者有了更多發言的機會,為日本日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埋下了隱患。此外,其浪潮影響到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遂有林獻堂等人發起民族議會請願運動,爭取台灣人民對殖民政治的參政權。

朝野政變

1904年與兩個兒子和侍從在一起
1904年與兩個兒子和侍從在一起
大正天皇也是自幼多病,曾患腦膜炎留下後遺症,40歲又患腦血栓,轉為精神病。病情發作時,天皇常常在大庭廣眾之前做出一些可笑的舉止。如在觀看軍事演習時,他會突然跑下檢閱台,打開士兵的背包亂翻一通。一次,當他出席國會開幕式的時候,心血來潮,一邊傻笑,一邊把講演稿捲成圓筒,放在眼睛上,對著外國使節們亂照一氣。政界元老感到不能再讓他大出洋相,丟日本人的面子,便於1921年決定由太子裕仁攝政。晚年時,大正天皇已經處於精神錯亂狀態。
大正時代開始時,政治上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調和軍部推行的急劇增加軍備與嚴重的財政困難的矛盾。經過日俄戰爭,日本將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使軍備的需求急速膨脹。1912年12月,西園寺公望內閣因陸軍部要求擴軍兩個師團而集體辭職,由軍閥巨頭桂太郎接替。但桂太朗的上台,引起了普遍的抗議風潮,東京爆發第一次護憲運動。立憲國民黨和立憲政友會提出“打倒閥族,維護憲政”的口號。這一運動的幕後支持者是企圖從軍閥、官僚手中奪取政權的產業資本家。1913年,反對黨提出彈劾內閣案,迫使國會休會。憤怒的民眾包圍國會,襲擊警察局、派出所,動蕩波及大阪、神戶等大城市,形勢惡化。大正天皇出面干涉,表達了希望維持政局穩定的意願,桂太郎內閣因此下台。資產階級民主運動戰勝保守勢力,史稱“大正政變”。
以第一次護憲運動為起點,要求政黨政治的民主運動發展起來。1924年終於實現了政黨議會,這個成果被稱為“大正民主”。但是大正民主並沒有改變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元老派的大軍閥山本權兵衛組閣后,提出更大規模的擴充海軍預算案。人民再次掀起護憲運動,把山本內閣轟下台。正當大正天皇內外交困的時候,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病重死亡

1926年12月初,大正天皇患肺炎。大正於1926年12月25日凌晨死於心臟病發作。葬禮在晚上舉行,進行了一個4英里長的遊行,其中20000名悼念者跟隨著一群公牛和一輛裝有皇家棺木的牛車。葬禮上的燈光照亮了鐵燈籠的木火,天皇的棺材隨後運往東京西郊的陵墓。
1927年天皇葬禮
1927年天皇葬禮

軼事典故


在1913年日本國會上,大正天皇更是鬧出了一個大笑話:開會期間,他突然把要宣讀的詔書捲成紙筒,像用望遠鏡一樣透過去看議員們,弄得議員們哭笑不得。很多人在背地裡議論天皇是不是瘋了,皇宮方面趕忙闢謠說,天皇當時是在檢查詔書是否被恰當卷好了。但“望遠鏡事件”很快就在日本民間流傳開來。
大正天皇自幼驕橫傲慢,性格暴躁,容易激動,一不高興就用馬鞭抽打他的待從。大正天皇是個西方崇拜者,他留著德皇威廉二世式的牛角鬍子,上面還塗滿凡士林。他的穿戴看起來活像一個德國騎兵,經常騎著高頭大馬在宮中橫衝直撞。

後世紀念


大正天皇像
大正天皇像
宮內廳,已可以瀏覽到《大正天皇實錄》中有關天皇的晚年部分。這部《大正天皇實錄》記載著天皇每天的行動。2002年由信息公開請求為開端,有部分內容被公之於眾。而本次作為第三回公開,有關天皇在位期間(1913年—1926年)的所有記錄都聚齊了。
《實錄》其實是在天皇死後,根據各種各樣的資料為基礎編撰而成的官方記錄。《大正天皇實錄》是由當時的宮內省在1937年(昭和12年)編寫完成的。和在1968年(昭和43年)被全文出版的明治天皇實錄相對照,《大正天皇實錄》的內容並不是很透明。
了解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是研究歷史的基本。對於有關本身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的大正天皇,實錄提供了許多基礎資料。
一連的公開表明,大正作為年號出典於中國的《易經》。關於天皇在執政后得的頑疾,其過程也非常詳細。另一方面,也可以見到天皇在即位后不久在神奈川縣的葉山泛舟等和印象中病弱形象不一樣的側面。天皇自己詠嘆的許多漢詩也給我們傳遞了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像這樣,這本實錄的公布有著很大的意義。但是,人們無法接受在公開的部分中有很大比例的文稿被宮內廳塗黑隱藏起來。
在第一和第二次公開的共計29冊《實錄》中,有640處地方被塗改破壞。其中有些部分甚至被數行數行得消去。被隱藏的部分多是些處於國家統治中樞地位的天皇所接受的報告內容。對此研究者們掀起了一片批判之聲,認為這是對歷史的褻瀆。
這次公開,沒有對官報等當時有公開發表的資料情報下手,被塗黑的地方也有所減少。即便這樣,一共9冊643頁中仍有大約250處被塗黑。例如,由於下詔讓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攝政,皇族召集會議的一部分記述被消去。有損國家安全和個人人權的情報當然是另當別論,重要的是歷史資料需要全面公開。完全沒有理由隱藏在80年前就已經死去的政府官員的官方記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了讓資料公開費了很多時間。內閣府的情報公開審查會是在2001年12月對宮內廳發表意見“儘快迅速公開”。但是,經過了6年半才共才了全書85冊的一半以下。有關大正天皇即位之前的部分還未明了。宮內廳現在正在編《昭和天皇實錄》。這應該成為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面對歷史的資料。如果完成的話,希望它能儘早被沒有塗黑地公開。歷史資料不僅是要向後世傳遞過去,也是國家機關要對國民負說明責任的產物。真是因為歷史資料能被完整地公開發表,它才能作為公共的財產成為創造未來的知識之糧。

人物評價


陵墓
陵墓
在位期間未能繼承父親的優點,加上關東大地震等天災人禍接續而來,被世人稱為不幸的大正。由於他患有腦病,精神狀態非常糟,曾經在國會議事堂將詔書捲起來當望遠鏡,這件事以望遠鏡事件聞名於世。大正十年(1921年)由於其子皇太子裕仁親王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享年四十八歲。然而在大正天皇去世七十多年後,日本有學者認為,大正天皇在嬰兒時期的確曾患腦膜炎,但是青年時代的精神狀態完全健全,早已恢復健康。在登基之後,政府期望他學習明治天皇的威嚴,使他的奔放性格受到壓抑,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虛弱的天皇不符合強大帝國的形象,大正天皇被迫引退,政府發表聲明歸咎於其幼時腦病引發腦力衰退。
總之,大正時代對於日本來說是一個比較亂的年代,它見證了20世紀日本的動蕩與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