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海
中亞的一個內流鹹水湖
鹹海,中亞的一個內流鹹水湖,位於中亞的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交界處的鹹水湖,原為世界第4大湖,水源補充主要依賴阿姆河和錫爾河。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已存在於地球550萬年的鹹海因人類不科學過度利用而迅速萎縮。隨著水位不斷下降,鹹海於1987年分成了南鹹海和北鹹海兩片水域,其中南鹹海於2003年又進一步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北鹹海上的大壩起到了保持水位的作用,但是南鹹海上同樣的大壩卻導致了水位的持續下降。
2014年,鹹海大部分乾涸消失,但北鹹海面積基本恢復。
鹹海(哈薩克語:Арал Теңізі,烏茲別克語:Orol dengizi,俄語作Аральское море)舊譯"阿拉海",位於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之間、克孜勒庫姆沙漠的中部。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佈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西岸為陡岸。湖內可通航,通航期7個月。
鹹海是在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末期形成的,當時地殼下沉,地面水匯瀦,是海侵的遺跡。從更新世(250萬~1萬年前)以後,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鹹海,使水位經常保持不變。
鹹海(哈薩克語:Арал Теңізі,烏茲別克語:Orol dengizi,俄語作Аральское море)舊譯"阿拉海",位於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之間。
鹹海
南岸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湖內可通航,通航期7個月。
鹹海是在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末期形成的,當時地殼下沉,地面水匯瀦,是海侵的遺跡。從更新世(250萬~1萬年前)以後,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鹹海,使水位經常保持不變。20世紀60年代后,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再加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乾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減小和湖水鹽度增高,湖盆附近地區大量干鹽堆積。
鹹海
隨著鹹海規模的縮減,周圍氣候已經改變,大陸性特點更強,夏季更短、更炎熱、無雨,冬季更長、更寒冷、無雪。生長季節已縮短到平均每年170天,每年沙塵暴持續90天以上。
鹹海
20世紀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積6.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四大湖。此後,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加之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乾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減小和湖水鹽度增高,魚產量減少,多種魚類滅絕,湖盆附近地區大量干鹽堆積,植物受到破壞。鹹海就此消失,形成了南鹹海與北鹹海。後來湖中的復活島與大陸相連,將南鹹海分為東西兩部分。
鹹海(哈薩克語:Арал Теңізі,烏茲別克語:Orol dengizi,俄語作Аральское море)舊譯“阿拉海”,位於
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之間。
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佈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南岸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湖內可通航,通航期7個月。鹹海是在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末期形成的,當時地殼下沉,地面水匯瀦,是海侵的遺跡。從更新世(250萬~1萬年前)以後,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鹹海,使水位經常保持不變。20世紀60年代后,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再加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乾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減小和湖水鹽度增高,湖盆附近地區大量干鹽堆積。
氣候湖盆地區屬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性乾旱氣候影響,湖水位變比較大。鹹海的氣候屬沙漠大陸型。平均氣溫︰1~2月,北部為-12℃(10.4℉),南部為-6℃(21℉);7月,北部為23.3℃(73.9℉),南部 為26.1℃(79℉)。全年降雨量100毫米(4吋)。7月水溫在23~25℃(73~77℉);11~12月水溫-0.7℃(30.8℉),湖面冰凍。湖水的蒸發量與流入量大致相同,但從長時間來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海水含鹽量8~15mg/L。東北的阿拉爾斯克(Aralsk)和南方的穆伊納克(Muynak)是重要的經濟中心。
隨著鹹海規模的縮減,周圍氣候已經改變,大陸性特點更強,夏季更短、更炎熱、無雨,冬季更長、更寒冷、無雪。生長季節已縮短到平均每年170天,每年沙塵暴持續90天以上。
鹹海面積6萬餘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水深64米。主要由中亞兩大內流河錫爾河(現注入北鹹海)和阿姆河(注入南鹹海,現注入東鹹海和西鹹海)注入。歷史上鹹海海拔53米,南北最長435公里,東西290公里,面積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處達69米。
20世紀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積6.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四大湖。此後,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加之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乾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減小和湖水鹽度增高,魚產量減少,多種魚類滅絕,湖盆附近地區大量干鹽堆積,植物受到破壞。鹹海就此消失,形成了南鹹海與北鹹海。後來湖中的復活島與大陸相連,將南鹹海分為東西兩部分。
鹹海的水產有鱘、鯉、鯡、鯔等魚類。居民除捕魚外,還飼養牲畜、繁殖麝鼠、種植甜瓜。
魚類(2007年秋季,以漁獲量多寡排列)
鹹海
1.鯉魚 2.鹹海鯛3.鹹海擬鯉(Aral roach) 4.暗斑梭鱸(pike perch) 5.比目魚 6.鹹海赤梢魚(Aral asp) 7.鹹海白眼鯛 8.黑鯽(crucian carp) 9.帶魚 10.狗魚 11.鱸魚 12.紅眼魚(rudd) 13.阿拉油白魚(Aral shemaya) 14.歐鯰(silurus glanis) 15.鱧魚 16.土庫曼雅羅魚(Turkestan ide)
早在沙俄時期,就夢想在中亞地區開墾荒地、擴大水澆地種植棉花,以解決棉花依賴進口的問題。1906年就有人曾提出用阿姆河水開發卡拉庫姆沙漠東南部的設想,但限於當時條件該設想未能實施。1918年,剛成立的蘇維埃政府設想將鹹海南部的阿姆河和北部的錫爾河改道,以灌溉水稻、瓜類、穀子和棉花。這是前蘇聯的“棉花計劃”,或者叫“白金計劃”的一部分。當時計劃的制訂者希望棉花能成為新興的蘇維埃國家重要的出口產品。1925年,為發展中亞經濟,修建卡拉庫姆調水工程動議又被提出,經大批專家實地考察、調研、論證,調水工程於1954年正式開工。工程目標是將阿姆河和錫爾河天然水道改道,引入土庫曼東部和烏茲別克中部,以擴大水澆地面積。為此專門修建了卡拉庫姆列寧運河,該運河東從阿姆河(凱爾基市開始),把阿姆河的水從上游截出,經過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向西延伸,總長達1400公里,運河可灌溉350萬公頃的荒漠草場和100萬公頃的新墾農區,改善700萬公頃草場的供水條件。這是一個世紀性的工程,蘇聯幾代人都在為此而努力。
運河於1960年代建成后,成千上萬的移民來到阿姆河、錫爾河及新運河流域,開墾和灌溉了660萬公頃的水田和棉田,使該流域成為新的糧棉生產基地。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是最主要的調水工程,以新運河為代表的調水工程建成后該地區棉花豐收,水稻高產,農業出現連年躍進局面,農作物年產量比調水工程興建之前提高4倍。至1980年,前蘇聯棉花年產量達99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 20%,其中 95%產於該地區。當時,全蘇聯40%的稻穀,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產於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豐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已由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700萬人猛增到3600多萬人。通過對大自然的改造,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巨大收穫,這真是一個世界奇迹。
鹹海(3)然而讓人們始料不及的是,農業生產豐收,地區經濟繁榮的場面並沒有持續多久。雖然河水讓沙漠充滿了生機,但鹹海卻因此逐漸枯竭。鹹海是內陸湖泊,當錫爾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劇下降時鹹海的水位也跟著下降。據實際觀測,1971——1975年間錫爾河、阿姆河入湖水量分別為每年53億立方米、212億立方米,而在1976——1980年間下降為每年10億立方米、110億立方米。到1981——1990年時錫爾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總計僅為每年70億立方米。當1987年水澆地發展到730萬公頃時,阿姆河和錫爾河已基本不能再為鹹海輸水,鹹海水面下降15米,水域面積從6.6萬平方公里縮小到3.7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後退150公里。鹹海水面只剩下25200平方公里。在1961——1970年間鹹海的水平線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這個速度達到了每年50-60厘米;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個速度達到了每年80——90厘米。從1960年到2000年,從阿姆河和錫爾河抽出用於灌溉的水量增加了一倍,相應棉花產量也增加了一倍。1987年,鹹海分成北鹹海和南鹹海;而到了2003年,南鹹海又分成東鹹海和西鹹海,此時南鹹海幾乎不復存在,而“各自為戰”的幾個“小鹹海”處境更加危險。在2000年拍攝的圖片中,鹹海不足1960年時1/4。
到2001年,東西鹹海之間的連接也成為問題。東部較淺水域面積在過去數年間已快速萎縮。在2005年到2009年間,東鹹海出現最大範圍的消退。
哈薩克為拯救鹹海做了最後的努力,他們在南北鹹海間修建了一座大壩以保護北鹹海,但大壩的建立也相當於判了南部鹹海的死刑。從錫爾河流進沙漠盆地的水流只匯入了北部鹹海。2005年到2006年,北鹹海的水位明顯反彈。湖水顏色的變化是由沉積物的變化引起的。在2009年到2014年間,鹹海水位隨旱澇年份不同出現交替性反覆。2014年的大面積乾旱導致東鹹海出現首次完全乾涸。
土庫曼卡拉庫姆沙漠中修建卡拉庫姆運河,每年可從亞洲第三大湖鹹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調水灌溉10萬平方公里的農田和草場。這種“創造性地再造自然”帶來了一系列生態問題:阿姆河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鹹海水位急劇下降,30年間湖岸線後退了10公里至20公里,鹹海湖底鹽鹼裸露,周圍地區沙化嚴重,白風暴接踵而至,這不僅使鹹海附近的環境荒漠化,還永久性地毀滅了60%的新墾區,使其成為生命的禁區。
上世紀60年代蘇聯要求中亞人民大量種植棉花,大量的開荒種植導致本應流入鹹海的水被大量用來灌溉,導致鹹海水量大幅下降。
鹹海面積的急劇縮小
在50年以前,鹹海總面積為6.6萬平方公里,這幾乎相當於一個斯里蘭卡的國土面積。豐富的水資源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農業和漁業發展機會,據統計,當地漁業年捕撈量曾經達到4萬噸,其支流的三角州有幾十個小湖,生態豐富的沼澤和濕地遍及55萬公頃。
因為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鹹海的含鹽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鹹海全盛的時候,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積將近7萬平方千米。在全盛時代,鹹海曾經有發達的漁業,沿岸的從業者超過4萬人,捕撈量占前蘇聯總捕魚量的1/6。鹹海的英文名字“Aral Sea”可以大致翻譯成“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的範圍內有過1500個島。
海中散布著1000多個小島。北岸地勢高低不均,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大大小小海灣。東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錫爾河(Syr Darya)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樣大的阿姆河(Amu Darya)三角洲,西海岸是烏斯秋爾特(Ustyurt)高原。海岸線一帶有海洋沉積層和大陸沉積層,湖底平坦,從東到西傾斜,湖底沉積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黏土-石灰石淤泥,都是河道急流沖刷和風、冰侵蝕海岸而產生。
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泊,位於克孜勒庫姆沙漠中。20世紀60年代起,蘇聯的引水灌溉工程導致鹹海面積大幅縮減。至今因各種原因導致鹹海仍在不斷縮小。
隨著湖水的乾涸,依賴於此的漁業等產業陷入崩潰。不斷鹽化的水質也逐漸被化肥、殺蟲劑污染。裸露的湖床上吹起的沙塵,再加上農藥的污染,已成為當地一大公共衛生災難。美國宇航局相關研究認為,鹹海的乾涸所造成的影響還包括:導致該地區出現更為極端的氣候,如冬天更寒冷,而夏天更炎熱更乾旱。高鹽份的沙塵被從裸露的湖床上吹到附近的農田中,導致土壤退化,農作物必須要吸取更多的河水來維持生長需求。
鹹海水位下降的痕迹圖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因發展農業尤其是棉花種植而分流鹹海使它開始逐漸枯竭,FAO將其稱為“非持續發展的一個範例教程”:灌溉的發展曾經令人矚目,從1960年的大約450萬公頃面積擴大到1980年的近700萬公頃,當地人口迅速增加,同期內從1400萬增加到大約2700萬,取水總量幾乎翻番。而與此同時,正如水利資源專家所說的,鹹海流域水平衡表遭到破壞,許多小支流被過分開發,沒有襯墊的溝渠和排水網路造成了灌溉效率低,這又促成大量水澇和鹽漬,最終影響了大約40%的灌溉土地。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角州生態系統實際毀滅:到1990年95%以上的沼澤和濕地變成沙漠,50%以上的三角州湖乾涸。
鹹海
20世紀40年代,大規模的水渠工程開始興建。不過,水渠的很多區段質量很差,很多水蒸發或泄漏,白白浪費掉。有人估計,中亞最大的水渠“誇拉昆”(Qaraqum)渠中流過的水中有30%-75%都被浪費掉了,鹹海兩大水源周圍水渠漏水現象也會相當嚴重。20世紀60年代,每年大約有20-60立方千米的水從阿姆河和錫爾河改道,流向鹹海附近的沙漠地區。
鹹海風景圖片
兩條新運河於1960年代建成后,成千上萬的移民來到阿姆河、錫爾河及新運河流域,開墾和灌溉了660萬公頃的水田和棉田,使該流域成為新的糧棉生產基地。卡拉庫姆列寧運河是最主要的調水工程,可灌溉350萬公頃的荒漠草場和100萬公頃的新墾農區,改善700萬公頃草場的供水條件。以新建運河為代表的調水工程建成后,該地區棉花豐收,水稻高產,農業出現連年躍進局面,農作物年產量比調水工程興建之前提高4倍。
而後,前蘇聯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興建重大引水工程。該地區兩大河流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源主要來自遙遠山脈的雪融水,兩條河流穿過克孜勒庫姆沙漠最終在盆地最底部交匯,形成了鹹海。但是,在引水灌溉工程建成后,兩河水流被引至沙漠地區,用於灌溉貧瘠沙漠地區農田,以種植棉花和其它農作物。雖然河水讓沙漠充滿了生機,但讓鹹海逐漸枯竭。
至1980年,前蘇聯棉花年產量達99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 20%,其中 95%產於該地區。當時,全蘇聯40%的稻穀,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產於該地區。農業生產的豐收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已由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700萬人猛增到3600多萬人。通過對大自然的改造,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巨大收穫,這真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迹。
然而,人們始料不及的是,農業生產豐收,地區經濟繁榮並沒有持續多久。鹹海是一個內陸湖泊,當錫爾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劇下降的時候,鹹海的水位也急劇下降。據實際觀測,1971年至1975年,錫爾河、阿姆河入湖水量分別為每年53億立方米、212億立方米,而1976年至1980年,下降為每年10億立方米、110億立方米。1981年至1990年,錫爾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總計僅為每年70億立方米。當1987年水澆地發展到730萬公頃時,阿姆河和錫爾河已基本不能再為鹹海輸水,鹹海水面下降15米,水域面積從6.6萬平方公里縮小到3.7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後退150公里。鹹海水面面積只剩下2.52萬平方公里。
1961年到1970年間,鹹海的水平線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在上世紀70年代,這個速度達到了每年50-60厘米;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個速度達到了每年80-90厘米。從1960年到2000年,從阿姆河和錫爾河抽出用於灌溉的水量增加了一倍,相應棉花產量也增加了一倍。1987年,鹹海分成兩部分:北鹹海和南鹹海;而到了2003年,南鹹海分成了東鹹海和西鹹海。“鹹海”其實已經不復存在,而“各自為戰”的幾個“小鹹海”處境更加危險。
在2000年拍攝的系列圖片中,鹹海已經只是1960年的一部分。北部鹹海,有時也被稱為小鹹海,已經與南部鹹海完全分離開來;而南部鹹海(大鹹海)已被分為東部和西部兩部分,不過兩部分至少還可以通過細長的水域連接起來。
到2001年,南部鹹海兩部分水域的連接也已成為問題。東部較淺水域面積在過去數年間已快速萎縮。在2005年到2009年間,南部鹹海東部水域出現最大範圍的消退。
2005年,為了拯救鹹海,哈薩克做了最後的努力,他們在南北鹹海間修建了一座大壩。大壩的建立也相當於判了南部鹹海的死刑。從錫爾河流進沙漠盆地的水流現在只匯入了北部鹹海。
2005年到2006年,北部鹹海的水位明顯反彈。湖水顏色的變化是由沉積物的變化引起的。
在2009年到2014年間,鹹海水位隨旱澇年份不同出現交替性反覆。2014年的乾旱氣候導致南部鹹海東部水域出現現代以來的首次乾涸。
據預測,如果再不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到了2020年,鹹海將徹底的從地球上消失。
美國宇航局拍到中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之間的鹹海東部河床已經消失,令人震撼。當地生態危機嚴重,專家稱這很可能是擁有550萬年歷史的鹹海,600年來首次完全乾涸,等到2020年或將完全消失。
鹹海的大面積乾涸,一方面引起湖水含鹽濃度增加,從1960年的11克/升增加到2001年的68克/升;另一方面導致湖底鹽鹼裸露,在風力作用下,大量鹽鹼撒向周圍地區,使鹹海周圍地區的沙質平湖平原逐漸沙漠化,流沙迅速發展,形成“白風暴”(含鹽的風暴)和鹽沙暴,每年要發生幾十起鹽沙暴。
鹹海上空沙塵暴的真彩色圖片
農田鹽鹼化加劇。鹹海地區每年約有4000萬噸至1.5億噸的咸沙有毒混合物從鹽床(湖底、河灘)上颳起,從北向南吹去,吹向中亞草原,吹向農田和城鎮,覆蓋了阿姆河河谷豐腴的農田,加劇了中亞地區農田的鹽鹼化,土庫曼共和國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出現高度鹽鹼化。隨沙塵和雨落向地面的鹽,因區域不同而異,大約每年平均1公頃達450-600公斤。
大面積的糧棉生產和移民生活,產生了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廢水,這些廢水又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錫爾河。地下水和飲用水受到了鹽鹼和農藥的雙重污染。
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著更多的問題。在卡拉克爾帕克斯坦,飲水含鹽,受到污染,金屬含量高,這引起了諸如貧血等問題。這裡的慢性氣管炎、腎病和肝病,特別是癌症發生率增加3000%,關節炎增加6000%,因而嬰兒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之一。
鹽量與有害物的增加威脅著當地居民的健康,白血病、腎病、傷寒、肝炎、支氣管炎、痢疾、食道癌、發育不全和嬰兒夭折的發生比例都很高。地處阿姆河下游的努庫斯市(烏茲別克境內),當地居民貧血症不斷增多,懷孕婦女多患貧血症;錫爾河下游的克孜勒奧爾達市(哈薩克境內),兒童患病率1990年每千人為1485人次,到1994年增加到每千人為3134人次。
咸沙使鹹海周圍的植被和野生動物越來越稀少。原來位於河流三角洲內大面積的森林沼澤已經乾涸,大量樹木及灌木被徹底破壞,當地出沒的數百種動物消失殆盡。20世紀60年代,鹹海有各種魚類600多種,到1991年則只剩下了70餘種,到2001年更是所剩無幾;在錫爾河三角洲築巢的鳥類曾有173種,現已減少到38種。
湖水大量減少導致魚類資源下降,魚類捕撈量微乎其微,有的商業捕撈已經在1982年終止,導致整個捕撈區失業。
看到鹹海縮小的負面影響之後,蘇聯曾想過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拯救鹹海,修建巨大的引水渠把西伯利亞的河水引入鹹海,但工程太過浩大,最終不了了之。
鹹海
鹹海面積的急劇縮小進入21世紀,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分別宣布採取一系列措施挽救鹹海的命運,但努力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鹹海的命運。
哈薩克政府採取行動,致力於拯救北鹹海。該國政府重修了錫爾河的水渠,減少了水流的浪費。2003年,該國政府又修建了大壩,它阻斷了鹹海兩部分的流通,以保護北鹹海。
北鹹海恢復的速度讓人喜出望外。北鹹海的深度已經從不到30米上升到了38米,達到42米的合理深度指日可待。如今,這裡恢復了漁業生產,許多漁夫恢復了他們一度中斷的工作,捕到的魚還被出口到烏克蘭。這種變化甚至可能使多年不見的積雨雲又回到這個地區,給當地農業的復甦帶來一線希望。
由於烏茲別克政府財政緊縮,南鹹海的水位仍在不斷下降。暴露出來的河床有大量鹽沙,大大增加了沙暴的吹襲。南鹹海在2003年分成東鹹海和西鹹海后水中的含鹽量已經達到了每升水100克,而一般海水的含鹽量只有每升水35克,東西“兩鹹海”的含鹽量正快速向死海的每升水300克的水平靠近。
烏茲別克政府決定定期打開河流上的閘門,讓一部分水流進南鹹海。
2019年中國與烏茲別克科學家開展合作,希望利用中國荒漠化防治經驗,共同助力鹹海生態問題治理。烏方對於中國的支持表示十分的歡迎和讚揚。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在烏茲別克已經建立3個野外台站和一個農業試驗示範區,並取得多項成果
縮減最嚴重的湖泊——鹹海位於烏茲別克和哈薩克交界處,曾經是地球上第四大淡水湖。但是在 1960 年至 2011 年期間,當支流被用於土地灌溉時,鹹海的水域面積就從 67 499 平方千米減少到 10 317平方千米,總共減少了 85%。儘管在世界銀行的援助下,哈薩克建造了 Kok-Aral 水壩,提高了鹹海北部的水位,但大部分湖底基本上已變成沙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