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畫
鐵畫
鐵畫,指用鐵片和鐵絲鍛打焊接成圖畫的一種工藝品,一般塗成黑色或棕紅色。
1.形容剛勁的書法。宋林光朝《次韻呈胡侍郎邦衡》:“至竟銀鉤並鐵畫,相傳海北到天南。”參見“鐵畫銀鉤”。
2.工藝美術的一種。用鐵片打成的線條構成圖畫,塗上黑色或棕紅色,作成掛屏、掛燈。相傳是明末清初安徽蕪湖鐵匠湯鵬所創,以後逐漸傳到外地。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七:“往時在都門,作三畫詩。蕪湖 鐵畫,饒州磁畫,松江火筆畫也。”清陸以湉《冷廬雜識·鐵畫》:“蕪湖 鐵工 湯鵬,能揉鐵作畫,花竹蟲鳥,曲盡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范之,懸於壁。或合四面成一燈。錘鑄之巧,前此未有。”
鐵畫
鐵畫有國畫黑白相間的風韻美,也有西畫層次分明的立體美。鐵畫的種類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風景,花鳥草蟲,總之凡能在紙上畫出來的,鐵畫均可一展其風韻。至今人民大會堂還懸有巨幅鐵畫《迎客松》。鐵畫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融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鐵畫
鐵畫工藝綜合了古代金銀空花的焊接技術,吸取了剪紙、木刻、磚雕的長處,融合了國畫的筆意和章法,畫面明暗對比鮮明,立體感強,在古代工藝美術品中獨樹一幟。湯鵬所創作的鐵畫,是我國工藝美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現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的巨幅鐵畫《迎客松》和毛主席紀念堂內的《長征》詩詞巨型鐵畫是我國當代鐵畫工藝的傑作。
尺幅小景
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更顯端莊醒目。
燈彩
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燃銀燭,光彩奪目,動人神魄。
屏風
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蕪湖瀕臨長江,交通便利,曾為明清時期全國染漿業中心,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來冶鐵業就十分發達。發達的冶鐵業和高超的鍛技,為蕪湖鐵畫的創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礎和條件。
鐵畫
蕪湖鐵畫曾參加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並赴日本、科威特、義大利、奈及利亞、沙特、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 1959年~1960年老藝人儲炎慶和幾位弟子製作的大型鐵畫《迎客松》、《梅山水庫》和鐵書法《沁園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會堂。蕪湖鐵畫歷經了340多年的承傳和發展,在傳統形式的尺幅小景、畫燈、屏風基礎上,又創有立體鐵畫、盆景鐵畫、瓷板鐵畫和鍍金鐵畫,形成了座屏、壁畫、書法、裝飾陳設和文化禮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個品種,以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在藝壇獨樹一幟。
中國工藝美術品的奪目奇葩
鐵畫
1959年,大幅鐵畫“牛郎織女”參加了莫斯科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和巴黎博覽會。“牛郎織女”是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織女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孫女,牛郎則是人間一個貧苦的孤兒,常受到兄嫂的虐待而過早地自立門戶,因受之於天意與織女相愛,並生兒育女,男耕女織,幸福地生活著。不料這件事讓玉皇大帝知道了,他非常生氣,立即派天神逮回織女,織女被捕上了天,而牛郎卻不能上天,只能抱著兒女仰天哭號。後來他的老牛在臨死前囑咐牛郎在它死後,剖皮製衣,即可登天。果然牛郎偕兒女一起上天尋找織女而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憑空而划,頓時出現了波濤滾滾的天河,牛郎與織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聚,萬分悲痛。後來終於感動了玉皇大帝,允許他們一年一度於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這幅鐵畫很好地表現了這一中國歷史上動人的神話故事。1960年他們又為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製作了長4.5米、寬2.5米的大幅鐵畫圍屏“迎客松”,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揚。在這一圍屏前,總理曾多次會見各國友人,並攝影留念。1977年毛主席紀念館製作的毛主席詩詞“紅軍不怕遠征難”詩詞的書法手跡鐵畫掛屏長8米、高2.3米,其中最大的字高達1.5米、重10公斤。藝人們以高超的技藝,使這些鐵畫如同揮毫筆書一樣酣暢流利。藝人們不斷創新,又開創了立體鐵畫、瓷版鐵畫、純金和鍍金畫。
鐵畫鼻祖湯天池,名鵬,祖籍安徽徽州,后遷居江蘇省溧水縣明覺鄉,幼年時為避兵荒而流落到鐵冶之鄉――蕪湖定居,當時蕪湖鐵業十分興盛,且又集中許多技藝精湛的鐵工,所以,民諺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湯初學鐵工技藝,清康熙年間租賃乾隆進士黃鉞的曾祖父之臨街門面,自營鐵業作坊。當時蕪湖既是水陸交通要道和各種物資集散中心,又近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不僅萬商雲集、人流如潮,其間也有眾多香客,他們皆喜購蕪湖鐵鋪中生產和出售的彩色鐵花枝、鐵花燈,作為上山敬佛之用。湯天池也打制這些製品出售。后又將鐵花和鐵花燈的內容,移植到一起,先“冶之使薄,且縷析之,以意屈伸”,再經錘煅“為山水、為竹石、為敗荷、為衰柳、為蜩螗。郭索點綴位置,一如丹青家”,製成“山水花卉,各極其妙”的別具藝術風格的鐵畫。
蕪湖鐵畫是全國著名工藝品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於清代康熙年間,為蕪湖鐵畫藝人湯天池所創,素稱“蕪湖鐵畫”,為全國獨家產品。藝人以錘代筆,鍛織成畫,堪稱一絕。
儲炎慶,安徽省桐城縣樅陽鎮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世為鐵業,有兄妹六人,自己排行第四。六歲時父親去世,到舅父家放牛。十二歲時母親又亡故,大哥大姐及五弟也相繼夭折,二姐被人領去當養媳。自己年幼,生活無著,只得領著小妹沿街乞討過日。街坊鄰里都很同情他兄妹的不幸遭遇,后經鄰居汪興發的介紹,儲才進汪永和鐵鋪作學徒。1917年三年徒工期滿,被介紹到安慶一楊姓鐵鋪幫工。后又經該鐵鋪楊老闆一位在蕪湖的親友楊吉年介紹,於1920年到蕪湖西花園楊同興鐵鋪幫工。后因意見不和而離開。以後則流落街頭,夜晚便棲息在老城隍廟裡,與一群乞丐為伍。儲炎慶從乞丐們閑談的民間的傳說中得知清代蕪湖鐵工湯天池創製了鐵畫,還知道了湯天池為提高鐵畫藝術水平而向畫家肖尺木學畫的曲折經過。這故事是說鐵匠的事,而自己也是鐵匠,所以特別感興趣,記憶也特別深刻,當時雖未見過鐵畫,但已產生要學打鐵畫的念頭。
現有其女儲金霞大師繼承了鐵畫技藝,並樹立“儲氏鐵畫”為其品牌,把鐵畫技藝發揚光大。蕪湖鐵畫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了眾多的創新,藝人們先後創造出瓷版鐵畫,銀盤鐵畫、鐵畫的創製為中國藝壇綻開一朵奇葩,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一分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