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
花鳥畫
花鳥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花、鳥、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在中國畫中,凡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對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形態逼真。
2. 國畫中花鳥畫的簡稱。宋趙希鵠 《洞天清錄·古畫辨》:“崔白 多用古格,作花鳥必先作圈線,勁利如鐵絲,填以眾采,逼真。”
3.元 湯垕 《畫鑒·唐畫》:“唐 人花鳥,邊鸞 最為馳譽。大抵精於設色,濃艷如生。”
4.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閨秀畫》:“倪仁吉 山水,周禧 人物,李因、胡浄鬘 草蟲花鳥,皆入妙品。”
指用中國的筆墨和宣紙等傳統工具,以“花、鳥、蟲、魚、禽獸”等動植物形象為描繪對象的一種繪畫。
中國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畫科之一。花鳥畫描繪的對象,實際上不僅僅是花與鳥,而是泛指各種動植物,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蟲、禽獸等類。
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又可細分為花卉、翎毛、蔬果、草蟲、畜獸、鱗介等支科。中國花鳥畫集中體現了中國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生物的審美關係,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它往往通過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類題材的繪畫中表現出十分鮮明的特點。其技法多樣,曾以描寫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為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又可分為大寫意花鳥畫和小寫意花鳥畫);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異,分為水墨花鳥畫、潑墨花鳥畫、設色花鳥畫、白描花鳥畫與沒骨花鳥畫。
清 朱耷《花鳥冊》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
五代出現的黃筌、徐熙兩種風格流派,已能通過不同的選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別表達或富貴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聖朝名畫評》更列有花木翎毛門與走獸門,說明此前花鳥畫已獨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畫譜》在總結以往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第一篇花鳥畫論文。
文章《花鳥敘論》,深入地論述了花鳥畫作為人類精神產品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闡述了花鳥畫創作“與詩人相表裡”的思維特點。此後,畫家輩出,流派紛呈,風格更趨多樣。在風格精麗的工筆設色花鳥畫繼續發展的同時,風格簡括奔放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水墨寫意“四君子畫”(梅、蘭、菊、竹)相繼出現於南宋及元代。
以線描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興起於同時。隨著寫意花鳥的深入發展,以明末的徐渭為代表自覺實現了以草書入畫並強烈抒寫個性情感的變革。至清初朱耷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花鳥畫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傳統,終於在近現代產生了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朱宣咸、關山月、李苦禪、湯立、劉小剛、吳悅石等花鳥畫大師。
在中國繪畫中,花鳥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鳥之外,還包括了畜獸、蟲魚等動物,以及樹木、蔬果等植物。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銅器上,“花鳥”充滿神秘色彩,遺留著圖騰的氣息。最早的“花鳥”或許與早期人類的生殖崇拜有一定關係。
據史書記載,到六朝時期,已出現不少獨立形態的花鳥繪畫作品,如顧愷之的《鳧雀圖》、史道碩的《鵝圖》、顧景秀的《蜂雀圖》、蕭繹的《鹿圖》等,雖然已看不到這些原作,但著錄資料已表明當時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了。
至唐代,花鳥畫業已獨立成科,著錄中計有花鳥畫家80多人。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韋偃畫牛,李泓畫虎,盧弁畫貓,張旻畫雞,齊旻畫犬,李逖畫昆蟲,張立畫竹等等,已能注意到動物的體態結構,形式技法上也比較完善。
五代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以徐熙、黃筌為代表的兩大流派,確立了花鳥畫發展史上的兩種不同風格類型,“黃筌富貴,徐熙野逸”,黃筌的富貴不僅表現對象的珍奇,在畫法上工細,設色濃麗,顯出富貴之氣,徐熙則開創“沒骨”畫法,落墨為格,雜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氣迥出。黃筌之子黃居寀、居寶,徐熙之孫徐崇嗣、崇矩都是當時花鳥畫的重要畫家。
當代重彩花鳥畫領軍人、北大劉小剛重彩花鳥畫精品
在題材上,宋代出現了水墨梅、竹、松、蘭,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以形似,獨得於象外。以擬人化的手法將崇高、貞潔、虛心、向上、堅強寄於“四君子”上,這種文人畫思想的加入,為花鳥畫注入新的內容。以文同、蘇軾為代表的這一派,已有別於流行時尚的清新風格,獲取朝野稱賞,並加速了他們的畫風成為新的時尚。
除了山水外,亦擅長花鳥並卓有成就。而徐渭的淋漓暢快、陳道復的雋雅灑脫,代表了文人畫的兩種風格。
清代石濤、惲壽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揚州八怪等都在花鳥畫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八大山人以其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內心的憂傷與家國之痛,其筆墨與造型均獨樹一幟。而惲壽平的沒骨花卉則在黃徐體異中得以綜合與發展,為花鳥畫新辟蹊徑。此後,“四任”尤其是任頤,又加以弘揚發展,使得花鳥畫在清末出現了一次小的高潮。
在現代畫壇,花鳥畫整體上已不太引人注目,但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朱宣咸、關山月等大師的出現,亦獨成高峰。吳昌碩以金石入畫,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風格類型,齊白石則畫了許多前人從未畫過的題材,如蝦、老鼠、蚊子、蒼蠅等等,其造詣令後人卻步。而徐悲鴻的馬、潘天壽的雁盪山花、朱宣鹹的梅花、李苦禪的鷹、李可染的牛、陳之佛的工筆重彩花卉、湯立的大寫意花鳥,均已造型與筆墨的獨特佔據了各自應有的位置。
中國花鳥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適應中國人的社會審美需要,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依的傳統。
所謂寫生就是“移生動質”,就是“變態不窮”地傳達花鳥的生命力與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謂寓興,通過花鳥草木的描寫,寄寓作者的獨特感觸,以類似於中國詩歌“賦、比、興”的手段,緣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謂寫意,就是強調以意為之的主導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國書法藝術一樣淋漓盡致地抒寫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對物像的描頭畫腳束縛思想感情的表達。
湯立大寫意花鳥畫精品
表現在造型上,中國花鳥畫重視形似而不拘泥於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藉以實現對象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意。
在構圖上,它突出主體,善於剪裁,時畫折技,講求布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而且在寫意花鳥畫中,尤善於把發揮畫意的詩歌題句,用與畫風相協調的書法在適當的位置書寫出來,輔以印章,成為一種以畫為主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畫法上,花鳥畫因對象較山水畫具體而微,又比人物畫豐富,所以工筆設色更具寫實色彩或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而寫意花鳥畫則筆墨更加簡練,更具有程序性與不可更易性。
鳥語花香作為大自然中美的對象,早在三代上古,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繪事之妙,亦相繼寓興於此,與詩人相為表裡。據文獻記載,六朝時的顧景秀,劉胤祖皆精於蟬雀,筆跡謹細,賦彩新麗,形象微妙,是花鳥畫之蓓蕾初萌,至唐代薛稷的畫稿,馮紹正的畫雞,姜皎的畫鷹,均有名於時,大略以工筆設色的畫法寫生逼真,中唐以後,花鳥畫正式獨立成科,可以作為標誌的便是邊鸞,於錫,梁廣等一大批花鳥畫家的湧現。其中的邊鸞的成就最高,他長於寫生,畫法工筆重彩,筆跡輕利,賦彩鮮明,形象生動逼真,中國花鳥畫的傳以及工草沒色的技法,到邊鸞已經達到相當水平了。
進入五代,以“黃徐異體”為旗幟,花鳥畫一科臻於圓轉成熟。當時西蜀的畫壇,由習光胤,滕昌祐帶去了唐代的傳統技法,到了黃筌父子手裡獲得了進一步發揚光大,作風艷麗豐滿,諺稱黃家富貴,南唐的畫壇,則以徐熙為代表,以落墨為格等江湖汀花野竹,水鳥淵魚,意境清淡雋秀,諺稱“徐熙野逸”,後世花鳥畫的發展,沒有超出這兩大基本的傳統技法之外的。
黃氏父子有“寫生珍禽圖”,“山鷓棘圖”,存世,其作風,技法,大體而言先用細淡的墨線勾出物象的輪廓,然後再根據對象的不同質感在相應的輪廓內渲染色彩,所以達到高度的真實性和生動性。然而,徐熙及南唐諸家的真跡卻無有流傳,對於“徐熙野逸”的作風和技法,無從考證。
北宋初年,由於二黃壟斷了宮廷畫院的權力,對徐熙的畫派竭力加以排斥,“黃家富貴”的畫體,遂得以成為畫院中評定優劣去取的標準。因此,約有一百年的時間,院牆內外的不少畫家都以黃體為格,亦步亦趨,陳陳相因,以求得畫院中的一席立足之地,甚至連徐熙的兒子徐崇嗣,也不得不放棄了家傳的落墨法,另創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的沒骨法。
萬偉民花鳥畫
與此同時,宮廷畫院的花鳥創作亦開始擺脫黃體的一家眷屬。來自民間的崔白,崔愨兄弟,作為花鳥多在於水邊沙外之趣,畫風清淡疏通,放手鋪張,勢欲飛動,雖屬工筆設色範疇,但明顯已向粗放,清淡的格調傾斜,追求“孤標高致”,“野趣”,迎來了畫院花鳥創作的全面繁榮。
皇帝宋徽宗趙佶,對畫院的建設不遺餘力,對花鳥畫的提倡尤其著意。概括其對繪畫藝術的要求,大體上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注重寫生追求客觀的真實性,二是通過命題考試追求的含蓄性。在其影響下當時畫院的花鳥畫創作呈現出形象逼真、意境生動的特色。比之二黃,有了長足的進步。
其畫風有兩種,一種用濃郁的重彩畫成,源於黃體,另一種用清淡的水墨畫成,源於徐熙。其作風又有兩種:一種工筆細勾淡染,與院體無異,只是變色為墨而另一種粗筆,連勾帶染,點垛兼施,但依然恪守形象的真實性。南宋宮廷畫院的花鳥,在藝術思想上乃畫風形態上,無不受趙佶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中不少著名的畫家如李安忠、李迪等,本來就是宣和畫院的畫師。
此外如林椿,吳炳等均為一時高手從具體畫法而論,南宋畫院雖與宣和畫院一脈相承,但宣和畫院多為大幅畫創作,至南宋初期的李迪猶然,而南宋畫院多為斗方,團扇形制的小幅面創作。因此,就風意境而論,前者有輝煌壯麗之觀,後者清新婉約之致。除工筆設色的一路之外,當時的禪林之中亦以花鳥畫畫壇化為頓悟的機緣,畫法用水墨大寫意,極其恣肆奔放,完全脫略形似以神韻為尚,其意境又在徐熙落墨法之外。先在畫院后又入禪林的梁楷所作多取遠景,牧溪則多寫近景;梁楷擅於用筆而性格較為剛斫,牧溪擅於用墨而性格稍趨柔和,這一路畫風後來東傳日本,對日本畫壇影響至為深遠。文人士大夫中,除枯木,竹石,梅蘭外,如楊無咎,趙孟堅等,還兼能畫水墨水嫌體,雜卉畫法用工筆雙勾,而有別於其梅,蘭,竹的點垛,但氣韻的清高幽雋則是無有二致的。
元代花鳥,由於趙孟頫的竭力反對“近世”,認為“用筆纖細,賦色濃郁”的畫體,“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所以工筆設色的作風,如水流花謝,春事都休。僅錢選所作,精工而不失土氣於趙昌,林椿之後別開生面,任仁發的畫整,便明顯板了一些,遠不及宋人的精采生動。與此同時,梁楷,牧溪水墨粗放的一路,同樣不合元人鑒賞的心目,被認為粗惡無古法,誠非能雅玩。他們所推崇的是趙孟堅工整清淡的墨花一路,同時受水墨四君子畫的影響,開創出墨花雅玩禽的風氣,既對院體花鳥作了大跨度的改造,又擴大了文人畫在花鳥畫領域的表現題材,為明代以後文人花鳥的興起,起到了先聲的鋪墊作用。
齊白石老先生
進入明代以後,宮廷院體花鳥一度復興,並由工筆粗筆轉化,如邊文進全學“黃家富貴”,雙勾填色,稍嫌板刻艷俗,林良長於水墨,雖用草粗勁,氣豪放而不失法度的森嚴,與文人有別,呂犯則有重彩的,也有水墨清淡的,凡重彩者,比之邊景昭較活潑,淡淡者比林良又較文靜,所以在宮中影響最大,學者甚眾。另有金門侍御孫隆,常與宣宗朱瞻基一起探討畫藝,兩人的作風有所相似,而以孫隆的成就為高。他的畫法不用筆線勾勒,而用顏色直接點染出來,充分利用不同色階的自然滲化和銜接,來表現對象水淋淋的質感,具有現代水彩畫的效果;其形象的刻劃,不求細節的真,往往以虛為實,筆簡意足,與院體迥異。後來文人花鳥畫的發展無疑是在此基礎上加以變色為墨的改造而成。一幅好的工筆花鳥畫,勾線要挺拔有力,設色要勻潤艷雅。古代流傳下來的工筆花鳥畫名作,其顏色歷經干年而不變色,都是畫家對於繪畫工具和顏料進行極其嚴格選擇的緣故。
明代中葉,文人花鳥汲取張中,林良,孫隆諸家之長,墨花齊放,逸興紛飛。如沈周無論勾花點葉刷羽,松秀處近張中,森嚴處近林良,爛熳處近孫隆,唐演清剛的筆墨則以近於林良者為多,但清麗的詩情卻是他的獨擅,非林良所能夢見。至陳淳后出,更以水墨大寫畫法開宗之派,與後來的徐渭並稱“白陽青藤”。他善於運用草書飛白的筆勢,水暈墨章的墨彩來表現花卉離披紛雜,疏斜利落的情致和態勢,其氣格是奔放的,品格是秀麗的。再后的周之冕以勾花點葉著稱於畫史。徐渭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怪傑,他的水墨大寫意花鳥雖與陳淳並稱,但二人的畫格迥然有別。陳淳畫生動而不失文靜蘊藉,屬於傳統文人當中和美的範疇,徐謂的筆墨則恣肆汪洋,噴放著一股磅礴飛動的激情和力量,藉以發泄其滿腔的怨憤,正所謂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傳統文人畫的蘊籍,文雅,寧靜,文質彬彬,同他是無緣的。因此,其創造性雖大,但從藝術性的角度,尚有待進一步的提煉升華。徐渭之外,陳洪綬的工筆沒色畫體在花鳥畫苑史上也作出了邁絕前人的創造性貢獻。其特點是通過誇張變形的形象,使之涵有圖案化的裝飾趣味,從而使筆墨線描和色彩暈染也從以往的造型功能中解散出來,取得了一種相獨立的審美價值,高古寧謐的意境,為雅俗所共賞。他也有水墨的畫體,其畫品的高古與設色之作是完全一致的。八大山以淚和墨,所常常描繪的題材有菏花魚鳥,蘆雁汀鳧芭蕉松石等等,浩闊清空的境界,怪誕誇張的形象,奇特冷峻的表情,是被扭曲的心靈的其實寫照,大片的空白處理,計白當墨,虛實相生,足以使無畫處皆成妙境。他的筆墨,主要是從林良,徐渭中脫胎而來,但是林、徐的奔放,狂肆躁動,卻被凝凍在點滴如冰的蒼涼、悲愴和含蓄之中,顯得特別的圓渾,蘊籍。
筆墨習性的這一改變,標誌著水墨寫意的花鳥畫派真正進入了文人畫的審美範疇,八大山人和石濤代表著這一畫派的最高成就。石濤花卉畫法雖也屬大寫意,但所抒發的情調卻無亡國后的悲涼落寞,豐腴俊爽的筆墨,清新奔放的才華,天真爛漫的氛圍,洋溢著對生活的嚮往和憧憬,與八大的幻心境,形成顯成的對照。另一位遺民畫家壽平,則以工細清麗的筆調,開創了宋元明以來所不曾有的寫生風格,是陳洪之後又一濃於文人書卷氣息的工筆設色畫派,沒骨漬染逸氣橫溢,脫盡院體的富貴萎靡之習。
花鳥畫
白描畫法以線條為主,也可渲染淡墨。畫線條時,要使筆 墨結合形相的特質,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濃淡,皆要 以所表現對象的質感或特色為依歸,譬如以較細較淡的線條畫 花瓣容易表現出其嬌嫩柔軟;以較稍粗稍濃的線條畫葉與枝梗,較易表現其硬而厚的質感;以略乾且下筆、收筆皆虛的細線 條畫禽鳥的羽毛,較易表現羽毛蓬鬆而柔軟的感覺。
畫雙鉤填彩法應選擇熟紙(紙)或絹,先用墨線雙鉤白 描後,準備兩隻羊毫筆作渲染,一隻蘸色,一隻沾清水,要先 練習一手執兩隻筆,並能靈活交換。設色時顏色要淡,應多染 幾次,將花、葉內側(或中央)的顏色以清水筆推染至邊緣,清水筆內的含水量要適當,水太多會留有痕迹,太淺則渲染 不開。渲染完後,如原來的墨線已經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鉤一次,鉤一次,稱為「勒」,同時也可從畫紙背後托染,使 畫面的花葉顏色更加濃厚、均勻。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水線」來區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係,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潑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寫意花鳥畫法多以「點垛」或「點簇」的技法,可細分成 鉤花點葉法、小寫意法、大寫意法等數。畫寫意適宜選用生紙,可單獨用墨色來畫,亦可用數種顏色來畫。筆內先含調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筆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來畫,每一 筆都要有深淺的變化,使用生紙容易化開,才能產生乾、濕、濃、淡的不同效果。
張桂枝花鳥畫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曹霸,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範,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成忠臣花鳥畫作品欣賞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后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后,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準,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世,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岭間嬉戲的群猿。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只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迹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及徐禹功、趙孟堅等。
白燕君花鳥畫作品
李公麟(生平事迹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準確生動,線條洗鍊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后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畫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
付強作品
關山月在藝術上堅持嶺南畫派的革新主張,追求畫面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他的山水畫立意高遠,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幹如鐵,繁花似火,雄渾厚重,清麗秀逸。他先後出版有《關山月畫集》、《關山月、傅抱石東北寫生選》、《關山月作品選》、《井岡山》等作品集
朱屺瞻先生(1892-1996)
清光緒十八年五月初二生於江蘇太倉瀏河新鎮,名增鈞,號起哉、二瞻老民。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養菖蒲室、修竹吾廬。祖父長熠公,字湘舟。業商,有儒行,性沉默,設集善堂,立七義祠,於鄉里多善舉。父大坤,克承祖業經營醬園,一生亦樂善好施。母施氏,瀏河鎮儒商施蓮史之女。出版有《朱屺瞻畫集》、《癖斯居畫談》、《朱屺瞻畫選》等。
崔修聞花鳥畫作品欣賞
先生從八,九歲起,開始學畫,一生對藝術追求近一個世紀。他在《癖斯居畫譚》里說“多年來,余總以‘獨’,‘力’,‘簡’三字自求。‘獨’者,即忠於自己的面目,不依門戶;‘力’者,凝神靜氣,奮筆揮灑,也蘊涵作者的思想深度,即‘心力’;‘簡’者,即畫面練潔,簡約,不受世俗束縛,不執著,不粘帶”突擊作品的“靈合”,“透脫”。體現顯示永不疲倦地追求精神,先生那謙和,豁達,勤奮的美德是世所公認的。他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畫比別人好,也從來沒有滿意過一張自己的畫。他總是謙虛地說:“我畫不來,瞎塌塌(意:亂畫)。”他不因名高而自封,不因年長而自大,也不為榮譽而陶醉。先生經歷里百餘年激蕩變化的社會風雲,對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國共產黨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從前畫畫為一口飯吃,今天畫畫為藝術,為國家創造精神財富。從前的生活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安穩,共產黨好。”1991年,先生百歲時,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年長的一員。他在黨旗下這樣說:“白天唯有赤心存,堅定不移跟黨走。這是我一生最莊嚴最重要的選擇。1996年4月20日,先生之病因不治而平靜地走了,但他的藝術力量和人品德行將與山河同在,日月同存。家鄉瀏河人民永遠懷念著先生。
唐云:1910-1993浙江杭州人,字俠塵,別號葉城,葉塵、葉翁、老葉、大石、大石翁,畫室名為“大石齋”“山雷軒”自幼酷愛書畫,17歲前主要臨摹古代名畫。早年就讀於杭州惠蘭中學,19歲時任杭州馮氏女子中學國畫教師。1949年後歷任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展覽部部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主任,上海博物館鑒定委員,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等職。擅花鳥、山水,偶作人物。花鳥取法八大、冬心、新羅諸家;山水自元四家入手,兼涉明代沈石田、清代石濤。所作不受描繪對象枝節上的束縛,善於抓住特點大膽落墨,細心收拾,筆墨上能融北派的厚重與南派的超逸於一爐,清麗灑脫,生動有致。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報刊上發表。代表作品有《朵朵葵花向太陽》《棉花穀子》等。出版《唐雲花鳥畫集》《革命紀念地寫生選》等
潘天壽
(1897-1971)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曾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教授。1928年到國立藝術院任國畫主任教授。 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195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鬥一生,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他的藝術博採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鍊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他曾任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鍊和沉健。
他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苟。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生出不平凡的藝術感染力。如他的《小龍湫一角》特別是把畫面主體小龍湫壓到邊角的構圖,含蓄地讓觀者先看靈岩的磅礴山勢,爛漫的山花然後再去欣賞那支龍湫水,這種方法,正與那些使畫面“一覽無餘”形成對照,不僅顯示了畫家出奇制勝的構圖才能,也表述了畫家對平凡事物的內在感情。
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主要在於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他的書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學鍾、顏,后又擷取魏、晉碑中精華以及古篆漢隸,還能詩、善治印。平時作畫,對詩文、題跋、用印方面,非常認真、講究,絕不馬虎。他對畫史、畫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國繪畫史》、《顧愷之》,《聽天閣詩存》、《治印絲談》。並緝有《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齊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於北京,終年九十四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王慶升
現代花鳥畫作品欣賞
周中耀
周中耀,男,號素心齋主,生於1945年,湖南省長沙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家協會副主席,長沙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數十年來,周氏致力於工筆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早在八十年代,周氏已憑著精湛的技巧,引起了海內外美術界和收藏家的關注。
周氏作品追求天趣自然、充滿生氣,線條精微、律如樂韻,畫面明快亮麗、光影交融,空間深邃、層次重重,富神秘感、耐人尋味,既保留了傳統工筆花鳥畫恬靜、典雅的特點,亦結合了現實生活的體驗及時代的審美意識。
周氏性格平和謙厚,重情意、輕名利。在他的作品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寧靜而溫馨的意境,並領略到畫家的修養和內涵。周氏作品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功力,現被譽為當代最具實力的中國工筆花鳥畫家之一。
作品曾赴法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台灣和香港等地展出,並獲湖南長沙市第四次優秀文藝成果獎等獎項。出版有《周中耀作品集》。其藝術成被編入《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當代中國美術名家大辭典》等。
李萬作品
李萬的花鳥畫多為工筆與寫意相結合,寫意之處的景物是揮毫潑墨酣暢大氣,工細之處的花鳥魚蟲,雞鴨禽畜則是造形嚴謹,斯毛細膩,使畫中禽鳥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活潑多趣,讓人浮想聯翩。
李萬的花鳥畫既有中國畫生宣的墨韻,又有熟宣的古雅,還有西洋畫之新鮮,全面摒棄了傳統國畫烏澀晦暗的格調,變革了古今中國傳統國畫寫意畫與工筆畫互不相干的狀況,符合當代社會人們的審美!代表著敢於改革與創新、頑強崛起的國內書畫界新生代畫家的精神風貌並走在前沿.....
李萬還擅於畫大幅花鳥畫作品,大幅花鳥畫作品融合山水、花鳥、人物畫於一體,突破了中國古代傳統花鳥畫只能畫小張型花鳥畫的思維與技藝局限,其畫幅雖大,但構圖嚴謹,意境深遠,畫技全面,這在古今花鳥畫家中屈指難數。
李萬的雀鳥畫,更是栩栩如生,活潑多趣,“野嶺崇岩上,干枝竹荷間,雀鳥翻飛嬉,遠去塵囂喧”便是他雀鳥畫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