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窯遺址
繁昌窯遺址
繁昌窯遺址分佈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帶,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繁昌窯遺址已發現窯址多處,其中以位於繁昌縣南郊的柯家村窯址面積最大,是繁昌窯的主要生產區域。繁昌窯生產的瓷器是南方融合南北方制瓷工藝而創燒的新產品,產品質量好,對江南制瓷手工業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繁昌窯遺址分佈在安徽省繁昌縣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帶,為宋代窯址。現已發現窯址多處,其中以位於繁昌縣南郊的柯家村窯址面積最大,是繁昌窯的主要生產區域,具有代表性。柯家村窯主要燒造青白釉瓷器,其次燒白釉瓷器。種類多為壺、碗、碟、杯等民間日常生活用器,造型工整,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顯白,釉面瑩潤,製作工藝精細。
繁昌窯創建於五代,興盛於宋代早、中期,衰退於宋末元初,是一個以燒制青白瓷生活用品為主的民窯,並曾經為南唐宮廷燒制過貢瓷,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龍窯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龍窯。
繁昌柯家村古窯址,為我國宋代專燒影青瓷的窯口,對研究青白瓷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繁昌平鋪鄉“萬牛墩”和南陵吳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蕪湖建置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遠在春秋時代,它已是吳國的鳩鶿邑,歷史文化豐富。在蕪湖地區留有大量文化遺存。
繁昌縣城的南郊和西郊丘陵山地分佈著眾多的古窯址。其中柯家沖窯址最大,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繁昌窯的這樣集中地。繁昌窯初步認為始燒於五代,興盛於北宋,廢燒於南宋。它是長江下游專燒影青瓷的重要窯廠。
繁昌窯的性質,是個民窯,以燒民間生活實用瓷為主,品種繁多。主要有碗、盞、杯、碟、盆、盤、盂、瓶、罐、盒、爐、壺、奩、佣、玩具、穀倉等。造型工整,製作精細,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繁昌窯的產品主要造型特點,胎質相對的普遍較厚,大都為矮圈足,足圈外直內撇,穩實而厚重,以素瓷為主,少量的瓷器有簡單刻花、印花,樸素無華。
繁昌窯的碗、碟有相當數量的是寬厚唇,外卷唇,斜淺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
喇叭形盞,內底臍圈圓凸或中心有一乳丁,具有地方風格。五瓣荷花盞,十瓣花口盞和十二瓣葵口碟、五瓣荷花口碟,造型優美,引人喜愛。
托盞,茶具也,又叫茶船或茶舟。
唐宋時期,飲茶風盛,托盞是當時流行的用具。繁昌窯的托盞,從五代到北宋,其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漸演變的。繁昌窯生產的托盞形制很多,造型各異;有荷花形托盞、蓮蓬形托盞、高托柱素麵托盞、連托盞。托盞出現的上限是南朝青瓷;唐代越窯生產的托盞,托柱較矮,到五代北宋時期托柱逐漸增高。
盒是宋代常見的女士化裝用器,繁昌窯目前發現的盒有鏡盒和粉盒二種。
鏡盒有扁圓形和筒形二種,子母口,弧形蓋。蓋頂蒂形紐青白泛翠。小粉盒種類很多,大豆腹徑在6厘米左右,形制有如瓜似果,有形桃類李,有花苞形的等,小巧玲瓏。
繁昌窯的執壺分二種,大壺為盛酒器,小壺為飲食佐料壺。
繁昌窯生產的二系盤口壺(由雞首壺演變而來),盤口束頸,二系置於肩二側,多見於五代至北宋初,北宋中、後期逐漸不見。這種樣式的壺不見江南諸青白瓷窯,是繁昌窯的典型代表作品。
長頸喇叭口壺、折肩壺、瓜棱壺等,是繁昌窯的一般產品,江南諸青白瓷窯皆有生產。
繁昌窯的杯種類繁多,有高足餅底杯、平底杯、高足杯等。其中,最美觀的是荷花形杯。
繁昌窯青白釉高足餅底杯,又叫“凈水杯”,為佛教用器。這種杯內腹無釉,內底中心都有一個小凹窩。
穀倉,冥器。穀倉中放入五穀,以保佑亡者在陰間繼續享用。
今安徽繁昌縣柯家沖。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特徵:
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
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A、平底內凹;B、圈足平切;C、圈足壁斜切。
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
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
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繁昌窯坐落在皖南繁昌縣城南山巒環抱的柯家村的山沖之間,它也有著與"哥窯"相同的故事。
繁昌窯遺址出土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