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經2008年7月2日校長辦公會研究通過,7月10日校黨委常委會議批准,決定成立。其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系。目前本院設有新聞學本科專業,擁有法理學和新聞學的碩士學位授予權,招收法制新聞、新聞政策與法規和媒介經營管理三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基本介紹


目錄隱躲
學院概況
專業設置
辦學特色
學生實踐
實驗教學
學生實習
對外交流
學生活動
學生就業
黃進校長與版署王國慶司長共同為學院揭牌學院概況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旨在培養具備深厚的法學素養和牢固的法治價值觀,知識基礎寬、綜合素質高、操縱能力強,能夠適應未來媒體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多媒體綜合傳播需要的高層次的傳播領域專門人才。學院現有全職教職工21人,其中教師17人。下設傳播理論與傳播法、傳播方法與傳播技術、媒介經濟與文化產業三個教研室;學院下轄新聞傳播實驗室,擁有媒體基礎技術教室、數字圖像與動畫專業技術教室、多媒體新聞信息綜合處理平台三個專業技術教室。跨部分機構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的辦事機構設在本院,本院還代管中國政法大學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等兩個非在編研究機構。目前本院設有新聞學本科專業,擁有法理學和新聞學的碩士學位授予權,招收法制新聞、新聞政策與法規和媒介經營治理三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現有在讀本科生238人,研究生81人。已有3屆本科生共計160 人和1屆研究生19人畢業於上述專業和方向。該院將根據新聞傳播領域及相關領域的社會需要,以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和專業為重點,全面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科研水平。根據學校要求,該院率先嘗試採取新的治理和運營模式,以多種形式,為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廣泛爭取社會資源。專業設置 目前學院設有新聞學本科專業。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特徵的新聞傳播專門人才。學生應具有較廣博的人文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以及較豐富的法學基礎知識;具有較堅實的新聞傳播學理論基礎,系統地把握新聞傳播和信息採集、信息加工、媒介製作等相關技能;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操守,嚴格遵循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具有從事新聞媒體、輿論宣傳、出版發行、文化治理和教育科研等部分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二)專業培養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各類報刊、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站、圖片社以及廣告、公關、出版發行等部分從事新聞文字、聲像、圖片的采寫、編輯工作和經營治理工作,也可在國家機關、文化團體、企事業單位和教育科研等部分從事文化傳播、治理和教學科研等工作。 (三)學制、修業年限及授予學位 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完本錢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學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畢業並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四)課程設置 從新聞學專業本科學生“寬口徑、厚基礎”的總體培養目標出發,將課程分為專業主幹課程組(13門)和專業拓展課組(10門)、現代社科理論課組(5門)、法學核心課組(建議7門)以及案例課研討課組(10門)。新聞學專業的主幹課程在設置上又細分成新聞業務課組、新聞史論課組、媒介技術課組三個部分。新聞與傳播學院設計建設了一批案例課、研討課。課程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接觸新聞傳播實踐一線,接觸學科前沿的機會;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研究,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創新能力;重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發布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具體題目的能力。這些課程包括:文化產業前沿題目研討、媒介經濟學前沿題目研討、媒介素養專題研究、媒介運營案例分析、新聞報道策劃案例分析、文體新聞報道案例分析、財經新聞報道案例分析、法治新聞報道案例分析、廣告策劃與文案案例分析、新聞倫理案例分析等10門課程。辦學特色 我院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實驗教學、科研項目、學生治理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創業教育和主體教育、專業教育的融合,對新聞傳播領域的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詳見《本科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 (一)設計了體現學科完整性和社會需求導向的課程體系; 1.對新聞學專業課程的整體框架進行調整和設置,將課程分為專業主幹課、專業拓展課、現代社科理論與法學核心課四個板塊和“案例課研討課”一個課組。 2.對主幹課程的設置進行調整:將媒介技術課提升到專業必修課地位;買通傳統新聞業務課按媒介形態條塊分割的布局,改造新聞業務課;濃縮新聞史課程。 3.加強特色人才培養,設置法學核心課程板塊。 4.開發、設計系列案例課研討課。 5.對各主幹課和案例課研討課進行全面設計,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意見; (二)強化實踐教學,完善實踐教學的組織與治理,明確實踐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成績考評、指導教師的責任。虛擬演播室技術網路平台截圖1、制定切實可行的實習計劃、方案、大綱,實現對專業實習目標的治理和控制。 2、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出台專業實習“標誌性媒體”指導意見,實現對集體實習和實習單位的治理和控制。 3、加強安全教育,為學生購買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實現對實習安全的治理和控制。 4、成立實習領導小組,明確指導教師職責,制定實習小組長制度,加強對實習工作組織上的治理和控制。 5、新聞專業實習博客交流制度、實習簡報發布制度,強化對實習工作信息交流、發布的治理和控制。 6、實習前學生實習意向調查、動員會、表彰會,實現對實習工作各環節的治理和控制。 7、編輯實習日誌、大事記、成果彙編(包括紙質、視頻、電子雜誌),實現對實習工作檔案的治理和控制。 8、實習指導教師激勵制度、優秀實習生獎勵制度等,實現對專業實習質量的治理和控制。 9、雙導師制度和實習單位意見反饋制度,實現對專業實習的反饋和可持續發展的治理和控制。 (三)注重實驗室建設,強化實驗教學,全面提升學生媒介技術應用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 1、重點建設適應媒介融合要求的多媒體新聞信息綜合處理平台,實現對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生產與發布的全息模擬。 2、明晰實驗教學的體系和內容,實現媒介技術課和業務課各門課程的實驗需求與實驗專業設施的無縫對接。 3、釐清各主幹課中實驗環節的內容與比重,使各實驗項目邊界分明,層次公道,任務明確。 4、由新聞實驗教學中心指導學生社團“傳媒技術實驗中心”和“播音主持協會”,依託實驗室的資源,進行日常的熟練性練習和創新性研發,也是我校新聞專業實驗教學的重要形式。 5、實驗教學激發了新聞專業學生的創新動力和科研主動性,培育了各級創新性實驗項目的立項。學生實踐 實踐能力是創業型人才的重要能力特徵。而實踐教學是使新聞學專業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起來,真正落實新聞學專業培養方案,實現新聞學專業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兩年來此項工作主要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習基地建設。與全國範圍內的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標誌性媒體建立廣泛而深進的聯院,這些媒體有中心級的、有地方性的、有行業性的、有貿易性,通過建立新聞實踐基地滿足學生新聞實習的需要,給學生提供實踐和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現已建設實習基地14家。 2、加強實踐教學的投進。如增加實踐教學經費,使學生可以走出往,也可以把一些專家和名記者、名新聞人請進來。把學生實習期間的補助由人均700元增加到人均1000元。 3、制定了實踐教學治理的各項制度,如專業實習大綱、專業實習安全預案、專業實習校內指導教師職責、學生專業實習治理條例、專業實習期間購買實習保險的規定、實習小組長制度、實習博客交流制度、實習簡報發布制度、實習指導教師激勵制度、優秀實習生獎勵制度等。實驗教學 學院大力強化新聞傳播實驗教學。其總體思路是:“融合媒體技術,強化日常應用,重點培育精品”。這一思路的提出,首先著眼於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媒介融合的趨勢,未雨綢繆,使學生所學的媒介技術有更強的適用性;其次是根據技術應用本身的特點,創造使學生能夠經常性應用其所學技術的環境,以達成熟能生巧的效果;第三是依據普及與進步相結合的原則,依託高精度專業設備,推動師生將其關於新聞傳播新形態、新產品的自主創新型科研成果製作成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精品,以提升實驗教學水平。為此,我們建設了以下實驗環境: 1、媒體基礎技術教室媒體基礎技術教室媒體基礎技術教室是進行專業技術課程教學的主要教室,所有技術院列必修課程都在該教室內進行。通過教學和課堂練習,學生能夠把握數字圖像、平面媒體、網路媒體、數字動畫、非線性編輯(視音頻)等新聞傳播領域常用的專業技術基礎。同時,該教室還是學生進行低級媒體實驗製作的場所。通過先修課程的同學,可以向新聞傳播實驗室提出實驗請求,主題自選或由專業課教師指導,經授權后可使用實驗室設備進行實踐,補充課堂學習不足,進步操縱熟練程度,為高級實驗項目積累經驗,打下深厚基礎。主要實驗內容:數字圖像(Photoshop)、平面媒體排版(方正飛騰)、網路媒體與數字動畫(Adobe Macromedia)、非線性編輯(Adobe Premiere)。 2、數字圖像與動畫技術教室數字圖像與動畫技術教室數字圖像與動畫技術教室主要供完成規定先修課程和實驗項目的學生進行數字圖像處理實驗與數字動畫創作實驗使用。數字圖像處理主要包括數字圖像繪製、數字攝影、圖像修片、圖層融合技術、摳像技術等,主要練習學生使用數位板等繪圖設備以及Illustrator和Photoshop等數字圖像軟體,以實際項目為指導,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同時探究先進技術。數字動畫製作主要包括點陣圖動畫製作與適量動畫製作,旨在練習學生使用數位板等繪圖設備以及Gif Animator和Flash等數字動畫軟體,指導學生進行優秀作品的創作。主要實驗內容:軟體繪圖(Illustrator、Photoshop、Flash)、數字圖像處理(Photoshop)、數字動畫創作(Gif Animator、Flash)。 3、多媒體新聞信息綜合處理平台多媒體新聞信息綜合處理平台是將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與廣播電視媒體等各種常見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優化整合的處理平台,它的指導理念是“新聞信息一次性採集,多格式製作,多媒體輸出”。多媒體新聞信息綜合處理平台主要通過數字技術,在錄影間對新聞事件進行信息採集,通過工作站集群的協同工作,分別輸出平面紙質媒體(報刊)、網路媒體(網頁、圖像、動畫)以及廣播媒體(視頻、音頻)等。本平台以實驗性設備對此理念進行可行性實踐,並使用自身科研成果為業界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支持。學院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加強針對大學生創新的服務、治理和監視工作,努力為獲得立項的學生創造良好的研究條件,發揮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切實提升全院的創新教育氛圍,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積極學院還積極組織學生申報“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等。學生實習 畢業實習是我院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聯繫實際,使學生獲得操縱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進步教學質量和增加就業機會的有效環節。根據現行教學計劃,我院本科生自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實習,實習時間為一學期。為保證實習期間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新聞專業實習的“標誌性媒體”主要包括: (一)綜合性媒體 根據學校的“進主流”的辦學方針,新聞專業本科生的實習單位以那些發行量較大、收視率較高、有一定專業水準和影響力的大型、綜合性媒體為主。在這些媒體中實習,對於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講,將有機會與其他院校新聞專業的同學同場競技,互取所長;指導老師也可以在指導實習的過程中,檢驗教學效果,發現不足。這些媒體包括: 1、中心各主要媒體。如新華社、中心電視台、人民日報社、中心人民廣播電台等。 2、首都主流媒體,如北京電視台、北京廣播電台、新京報社、京華時報社等。 3、其他省、市、區的主流媒體。各省、市、區電視台、報社、電台等。 4、各大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網易等。新聞與傳播學院同學在搜狐公司實習5、我校新聞專業的掛牌實習基地。目前有杭州日報報業團體、華夏時報社、精品購物指南報社。根據我校新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標誌性媒體還包括大型綜合媒體中有關法治的版面、頻道或欄目。此類頻道、版面結合了“法律”與“新聞”的雙重特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實習同學的新聞業務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發揮同學的法學知識所長。這些媒體包括:中心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CCTV-12)的各個欄目;各地方電視台法治頻道或法治欄目,如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BTV-3)的“法治進行時”;各級人民廣播電台的法治欄目;大型綜合類報紙的法製版、法制周刊,如《北京青年報》的《法制周刊》;大型法制類專業報紙、雜誌、網站,如《法制日報》,律師網、正義網等。完善的實驗課程設計和全面的模擬練習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成效明顯,受到媒體單位的普遍肯定和好評。對外交流 學院每年根據學校的同一要求,組織學生赴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學院進行交流學習。此外,學院還與美國西北大學、美國北卡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等國外高校建立了長期聯繫,定期安排學院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學生活動 新聞與傳播學院貼近學生專業實際和生活實際,舉辦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學生活動。主要活動包括:模擬新聞發布會、DV影像文化節、記者節大型座談暨就業指導會、財經媒體的未來以及名家論壇第19講、迎新生活動、新生軍營慰問活動、“愛的奇迹”迎新晚會、新生辯論賽、心理健康指導主題講座、新生運動會、新生體育活動月、寢室文化節、就業指導報告會、學風建設系列活動等豐富多樣、內容向上的學生活動。學生就業 新聞與傳播學院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品牌為依託推薦人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以實習為契機鍛煉人才,以平台為門路輸出人才,以會議為保障溝通訊息,以學生為基礎搜集信息”的就業工作機制。 1、以品牌為依託推薦人才。宋建武院長牽頭,樹立學院品牌,進步學院著名度,從而推動就業工作的開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專業競賽,在進步自身能力的同時為學院贏得榮譽,進步用人單位對學院學生的認可度和關注度,為畢業生就業展平道路。 2、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就業工作要從進學抓起,結合專業特色,切實做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並進,理論水平、專業技能並重”,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作業能力。學院開設實踐類課程17門,其中必修課7門,選修課10門。同時,學院有計劃地開展各種畢業生就業培訓活動,包括召開學院就業指導會、邀請就業指導中心的徐慶副主任先容09年就業政策與形式、邀請學院優秀畢業生先容求職經驗、開主題班會交流就業心得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以實習為契機鍛煉人才。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實習工作,通過實習鍛煉人才,爭取實現實習就業一條龍。現已形成“十行百家”的實習網路,涉足與新聞、傳播相關的十餘個行業,覆蓋相關行業的百餘家單位。學院對學生實習嚴格治理,除了向學校提交實習論文,學院還組織學生進行實習成果展示和實習總結表彰大會。2005級61名本科生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中心人民廣播電台等國家級新聞單位實習,參與了“兩會”、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應對次貸危機等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活動,累計發表署名文章237篇,廣播報道132個,編輯版面88個,電視節目31期,網路專題33個,參與編輯稿件萬餘篇。 4、以平台為門路輸出人才。搭建與業界溝通的多個平台,為學生創造更多與業界高層、專業人士直接交流的機會,拓展視野、了解最新的就業動向,甚至直接獲得就業機會。邀請業界著名人士作為我院客座教授講授案例課、研討課,是我院實踐教學的一個特色,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實現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學院還邀請了《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王勝忠老師為同學們做講座,其獨到的講解和敏銳的職業眼光讓學生們受益匪淺。另外,我院姜振宇、張宏偉兩位教師還帶領學生赴鳳凰新媒體調研,為學生近間隔接觸業界人士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5、以會議為保障溝通訊息。學院每月召開一次學生工作會議,分管學生工作的副院長尚武、輔導員和各班班主任,就近期就業工作中的題目與經驗進行交流與溝通。學生會議制度為學院的就業工作信息溝通,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6、以學生為基礎搜集信息。05級本科生黨支部響應學院總支姚廣宜書記的號召,自發成立就業信息搜集小組,分組、分類進行就業信息搜集工作,每周做一次就業信息公布。通過學院向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申請了一個崗位,協助就業指導中心做好與學院的信息溝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