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全稱國家體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於1991年8月21日在北京成立。這個研究所的辦所方針、任務是:圍繞國家體改委的中心任務,從事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管理的理論與對策的研究;提供經濟體制改革信息和經濟管理諮詢服務;聯繫和組織社會力量著重就經濟體制問題進行研究,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增強企業活力服務。
1984年12月成立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首任所長是高尚全。體改所一度叱吒風雲,它由一批優秀青年組成,其釋放的能量,對歷史的貢獻,對那個時代青年的影響,都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篇章。1990年,體改所被合併到經濟管理研究所,改造為經濟體制改革與管理研究所。原體改所的大部分成員後來各奔東西。
1983年2月成立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一直延續至今。除了做研究,有些場合,體改委作為政府機構不方便出面時,就由體改研究會牽頭,比如,巴山輪會議雖是體改委主辦,但是由體改研究會出名義。誰也沒有想到,它有這麼長的生命力,成為體改委元老們散發餘熱的場所,和發出聲音的陣地。因為他們的存在和影響,體改研究會受到人們的尊敬。現在,91歲的安志文、81歲的高尚全都是名譽會長,83歲的楊啟先是副會長。他們每天還到辦公室去,看資料,寫文章,參加會議,發言。安志文越來越多地談政治體制改革,憂心忡忡:“如果我們的社會變成權貴市場經濟,那我們的改革就白改了,我們的國家將前途堪憂。” “兩件事都沒做好,計劃經濟年代,我們餓死了人;市場經濟的現在,我們讓貧富差距拉大。”“在與當初的改革目標如此接近的時候,沒想到卻與我們曾經‘共同富裕’的理想越來越遠。”高尚全是體改委老人中至今保持旺盛工作力、最為活躍的人,繼續為改革鼓與呼。
1986年1月,體改委成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和編輯部,陳賢經任總編輯,出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內部參考》。回想80年代在體改委的歲月,原宏觀司司長許美征(1930年生)說:“雖然在中南海里上班,但是,大家的生活很清苦,住房條件差,一門心思幹活,是拿出幹革命的勁頭來工作的,有志向,有意思。”高尚全說:80年代是改革的黃金年代,也是我最繁忙的年代。
從1982年到1988年,與體改委同時存在的還有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編製計劃,宏觀調控;國家經濟委員會,主管工交,維持運行;體改委,推動體制轉軌。那時,中國經濟的運行得力於這3個支點。3個委員會在工作上有重合、有矛盾、有爭論,又相互依存。很多年過去了,三委都不存在了,卻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和思考。因為,中國是從這樣的體制走過來的。而體改委的歷史遺產,還需要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再認識。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辦公室,開始聚攏人才。“當時我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方案辦公室主任,從各部門各地方集中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學者型幹部。他們在工作上是比較能幹的,思想上是比較解放的,對改革是有過一些研究的。”高尚全說,這批人當中,即包括楊啟先、周小川、樓繼偉、郭樹清、張維迎、華生等等。
由於他們多是贊成市場經濟的,在當年,這些人多被傳統理論界視為“異端”,譬如張維迎。
1983年8月20日,還是西北大學研究生的張維迎,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為錢正名》一文。這是他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文章開頭引用了一個小新聞:首都個體戶座談,反對向錢看。隨後他提出自己的觀點:在一個正常有序的社會裡,錢是社會的一個獎章,你能多賺錢,說明你對社會多作貢獻。不應該迴避錢,把它看作壞東西。文章發表后,全國旋即掀起一場針對張維迎觀點的大批判,首都報紙整版發文批駁。而且,文章還被陝西省的某主要領導點了名。西北大學校方承受巨大壓力,張維迎也因此差點不能畢業。
這件事對張維迎來說是人生的第一個難關。然而“禍兮福之所倚”,這篇文章被高尚全看到了。“過去認為錢是萬惡之源,而他為錢正名,讓我覺得這個年輕人有思想,就把他調到我們體改研究所來了。”後來,體改委又把張維迎送到牛津大學去學習。
同樣被送往牛津大學進修的還有郭樹清(現任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彭森(曾任國務院體改辦副主任,現任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紀律檢查組組長),後來他們都到了重要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