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1條詞條名為王敏的結果 展開

王敏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王敏,徠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男, 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王敏,男, 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農藥合成、不對稱合成以及手性化合物的分離與分析。

人物經歷


1988年獲得北京農業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今在中國農業大學任教,1993-1994年赴德國霍因海姆大學做博士后研究。

主講課程


講授的碩士生課程主要有:《農藥合成化學》,《不對稱合成》等,博士生課程《農藥學Siminar》等課程。

研究方向


農藥合成。
不對稱合成。
手性化合物的分離與分析。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1. 《含環丙烷單元雙惡唑啉手性配體的合成與催化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基金號:20472111),2005,1-2007,12,主持人。
3. 《農藥過程化關鍵技術的開發》,國家“十一五”攻關項目,合作主持人,2006,11-2008,10。
2. 《乙氰菊酯創新工藝研究》,國家“十五”攻關項目(項目編號:2004BA308A19-5,合作主持人,2003,1-2005,12。
3. 《新手性試劑及菊酸不對稱合成的研究》,胡秉方,龔保青,王敏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金號:2870055)博士點基金項目, 1988-1990年。
4. 《銅絡合物催化劑的結構與其立體選擇性能的關係研究》,胡秉方,王敏,臧二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金號:29170042),1992-1994年。
5. 《合成化學新農藥》,陳萬義,王道全,王敏等,國家八五攻關項目, 1991-1995年,子課題負責人。
6. 《先導結構優化與分子設計方法研究》,王道全,王敏等,國家九五攻關項目, 1996-2000年,子課題負責人。

學術論文

已發表8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40餘篇被SCI收錄,主編2本教材。
譚徐林,侯士聰,王敏*,手性胺醯胺型液相色譜手性固定相的製備及幾種氨基酸衍生物的拆分,分析化學,2007,35(6),845.
張永忠,鍾江春,邊慶花,王敏*,離子液體支載的催化劑在不對稱合成反應中循環使用的研究進展,有機化學,2006,26(10),1362.
喬振,邊慶花,侯士聰,王 敏* ,手性雙惡唑啉配體-金屬絡合物在催化不對稱環丙烷化反應中的應用研究進展,有機化學,2004, 24(1), 15.
邊慶花,喬振,侯士聰,王險,王敏;環丙烷化反應中催化劑固載化的研究進展, 有機化學,2004, 24(7),831.
郭紅超, 史雪岩,王敏*,可溶性支載體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化學進展,2002, 14(5), 391.
喬振,王敏*, 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進展,有機化學,2001, 21(5), 325.
郭紅超,王敏*,聯萘衍生物作為手性配體在不對稱氫化中的應用,有機化學,2000, 20(4), 486.
王敏, 胡秉方, W.Kraus, 雙手性氨基醇水楊醛席夫鹼銅絡合物與環丙烷化的立體選擇性關係,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6, 17, 65.
尹明明,李楠,史雪岩,王敏* 三種烯丙基取代的β-環糊精作為毛細管氣相色譜固定相的研究,有機化學,2003,23,394.
史雪岩,王敏*,幾種擬除蟲菊甲酯對映體的毛細管氣相色譜手性分離研究,分析化學,2002, 30(11), 1293.

教學情況

已畢業和正在指導的學生:三名博士后,十餘名博士生,二十餘名碩士生。其中郭紅超獲2002年度學校優秀博士論文,候士聰獲2003年度學校十佳優秀博士論文。鍾江春獲2007年度學校十佳優秀博士論文。

獲獎及專利


已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申請專利4項。
3.《一種手性催化劑的合成方法》,王敏,胡秉方,中國專利1042713, 1993年。
4.《1,3,2-二氧磷雜環辛烷類化合物——一類新殺菌劑》,陳萬義,王敏,葛雯霞,中國專利1154370, 1996 年。
5.《光活性1,1’-聯萘-2,2’二酚的合成方法》,王敏,龔保青,胡秉方,中國專利,申請號:91102332。
6.《[1,2,3]苯並噻二唑-7-甲醯肼類衍生物——一類植物抗病誘導劑》,王敏,江樹人,侯學泰,中國專利,申請號: 01118579。
7.《7-甲酸甲酯苯並噻唑-2-氨基取代甲醯類衍生物——一類殺菌劑》,王敏,江樹人,侯學泰,中國專利,申請號:01120252。
8.《新型化學鍵合手性固定相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王敏,譚徐林,侯士聰,中國專利,申請號:200610002010.4 。

獲獎記錄


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1.《手性化合物的結構、性能及合成的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6月,證書號:92-04603,第三完成人。
2.《1,1’-聯萘- 2,2’-二酚的非對映選擇合成》,第四屆北京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二等獎,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