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湋

耿湋

耿湋(wéi)[唐](約公元七六三年前後在世),字洪源,河東(今屬山西)人,唐代詩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公元七六三年前後在世,大曆十才子之一。登寶應元年進士第,官右拾遺。工詩,與錢起盧綸司空曙諸人齊名。湋詩不深琢削,而風格自勝。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歷史記載


現可見關於耿湋的資料很少,現可知的是他寶應二年(763年)進士及第。姚合《極玄集》卷上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都說耿湋為寶應二年進士。對於耿湋及進士第后的仕歷,除《唐才子傳》所載稍微具體點外,其他各書記載均極簡單,並且相互矛盾。《極玄集》說他官至左拾遺,《郡齋讀書記》也說為左拾遺,而《直齋書錄解題》與《新唐書·藝文志》卻說為右拾遺。
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耿湋考》對耿湋生平首次作了詳細考證。傅文說,耿湋在登進士第后大約有三、四年的時間任周至縣尉,在此之後,即入朝任左拾遺或右拾遺。在貞元三年(787年)以前尚在長安,為大理司法,大約貞元三年以後的數年間去世。傅文所考耿湋登第後為周至尉,任大理司法前曾為拾遺,是正確的,所考甚詳細,令人信服。唯大理司法是否為耿湋最後所任官職,尚有進一步探討必要。據筆者所考,應是周至尉後任拾遺,由拾遺而大理司法,從八品上升為從六品上,但後來不知因什麼原因被貶出朝。從耿湋詩作中可知他曾有不容忽視的貶逐生捱,而研究耿湋仕歷者卻沒能對其眨謫予以重視。
耿湋集中有《赴許州留別洛中親故》與《許下書情寄張韓二舍人》,前一首說:“倖免投湘浦,那辭近汝墳。山遮魏闕路,日隱洛陽雲。”后一首說:“謫宦軍城老更悲,近來頻夜夢丹墀。……故人高步雲衢上,肯念前程杏未期。”說明他曾貶許州。這次被貶,決不是任周至尉時獲罪。小縣之尉,談不上貶的,即使稱為貶,也決不會望洛陽、思魏闕、夢丹墀。被貶的原因,已無法考知,但自朝中被貶,則肯定無疑。而據時間來看,不是由拾遺而貶,而是自司法任上被貶的。
耿湋大曆初由周至尉入為拾遺后,曾奉詔使往江淮一帶充括圖書。《唐才子傳》說他“充括圖書使來江淮”,盧綸有《送耿拾遺湋充括圖書往江淮》詩。充括圖書,是可知的耿湋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替皇家收集遺籍,保存前賢文獻,自然是一件有益之舉,也只有有學識的文人才能承當此任。使往江淮的時間,據傅璇琮先生所考,是大曆七年(772年)以後,十一年(776年)以前。大曆七年五月,耿湋尚在長安,送蔣渙留守東都,有詩。又《文苑英華》有梁肅在吳中送耿湋還朝之作《送耿拾遺歸朝廷序》,時間為大曆十—年七月。據此可知,耿湋大曆八年(773年)至十一年秋,曾在江淮充括圖書。

作品一覽


安邑王校書居巴陵逢洛陽鄰舍
拜新月;邠州留別
長門怨;常州留別
朝下寄韓舍人;酬暢當
酬李文;酬張少尹秋日鳳翔西郊見寄
春日洪州即事;春日即事
春日即事;春日即事二首
春日書情寄元校書伯和相國元子;春日題苗發竹亭
春日游慈恩寺寄暢當;春尋柳先生
慈恩寺殘春;代宋州將淮上乞師
代園中老人;得替后書懷上第五相公
登鸛雀樓;登樂游原
登沃州山;登鐘山館
登總持寺閣;東郊別業
冬夜尋李永因書事贈之;發綿津驛
發南康夜泊灨石中;廢慶寶寺
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陽郡城西樓;奉和李觀察登河中白樓
奉和元承杪秋憶終南舊居;奉送崔侍御和蕃
奉送蔣尚書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赴許州留別洛中親故
賦得寒蛩;賦得沙上雁
甘泉詩;古意
觀鄰老栽松;過三郊驛卻寄楊評事時此子郭令公欲……
過王山人舊居;寒蜂採菊蕊
和王懷州觀西營秋射;賀李觀察禱河神降雨
橫吹曲辭·出塞;橫吹曲辭·關山月
橫吹曲辭·入塞曲;華州客舍奉和崔端公春城曉望
會鳳翔張少尹南亭;寄錢起
寄司空曙李端聯句;薦福寺送元偉
津亭有懷;進秋隼
九日;句
浚公院懷舊;客行贈人
哭苗垂;哭麹象
哭張融;立春日宴高陵任明府宅
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涼州詞
留別解縣韓明府;蘆花動
路傍墓;路旁老人
旅次漢故畤;陪宴湖州公堂
屏居盩厔;岐陽客舍呈張明府
秋日;秋日
秋晚卧疾寄司空拾遺曙盧少府綸;秋夜
秋夜會宿李永宅憶江南舊遊;秋夜思歸
秋夜喜盧司直嚴少府訪宿;秋中雨田園即事
塞上曲;上將行
上巳日;省試驪珠詩
宋中;宋中
送崔明府赴青城;送大谷高少府
送歸中丞使新羅;送郭秀才赴舉
送郭正字歸郢上;送海州盧錄事
送河中張胄曹往太原計會回;送胡校書秩滿歸河中
送絳州郭參軍;送李端
送苗贇赴陽翟丞;送蜀客還
送太僕寺李丞赴都到桃林塞;送王秘書歸江東
送王閏;送夏侯審游蜀
送楊將軍;送姚校書因歸河中
送葉尊師歸處州;送友貶嶺南
送友人游江南;送張侍御赴郴州別駕
宿岐山姜明府廳;宿青龍寺故曇上人院
宿萬固寺因寄嚴補闕;宿韋員外宅
太原送許侍御出幕歸東都;題藏公院
題李孝廉書房;題清蘿翁雙泉
題清源寺;題童子寺
題惟幹上人房;題孝子陵
題楊著別業;題雲際寺故僧院
題莊上人房;聽早蟬歌
同李端春望;晚春青門林亭燕集
晚次昭應;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
晚秋東遊寄猗氏第五明府解縣韓明府;晚秋過蘇少府
晚秋宿裴員外寺院;晚投江澤浦即事呈柳兵曹泥
晚夏即事臨南居;渭上送李藏器移家東都
喜侯十七校書見訪;下邽客舍喜叔孫主簿鄭少府見過
夏日寄東溪隱者;夏夜西亭即事寄錢員外
仙山行;相和歌辭·隴西行
新蟬;許下書情寄張韓二舍人
宣城逢張二南史;雪后宿王純池州草堂
尋覺公因寄李二端司空十四曙;夜尋盧處士
詣順公問道;詠宣州筆
游鐘山紫芝觀;與清江上人及諸公宿李八昆季宅
雨中留別;雨中宿義興寺
元日早朝;岳祠送薛近貶官
早朝;早春宴高陵滑少府
早次眉縣界;贈別安邑韓少府
贈別劉員外長卿;贈海明上人
贈胡居士;贈苗員外
贈山老人;贈田家翁
贈韋山人;贈興平鄭明府
贈嚴維;贈隱公
贈張將軍;之江淮留別京中親故
盩厔客舍

詩作風格


耿湋一生久經離亂,所經過的地方比較廣,到過遼海,到過西北,這些對他的詩都有影響,他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便寫得比較真切,也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反映那一時代的破敗荒落的詩,寫得更好。因他一生生活並不富裕,常貧多病,時代的紛亂與他個人的遭際,使他的詩篇帶上感傷色彩。以感傷之筆來寫經過長年戰亂后的荒涼情景更佳。這類詩,對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是那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耿湋詩以清淡質樸見長,不深琢削,而風格自勝。

歷史評價


十才子中,與耿湋交遊最多的是盧綸、李端、錢起、司空曙,夏侯審等,此外還同詩人嚴維、秦系、暢當等有交往。總之,耿湋在當時是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今有《耿湋集》2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