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東津鎮的結果 展開

東津鎮

湖北省襄陽市下轄鎮

東津鎮是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下轄的鎮,該鎮西與襄陽主城區隔江而望,北臨魚梁洲旅遊開發區,與襄州區政府所在地一橋相連,南依鹿門寺國家森林公園,面積277平方公里,人口11萬人。

地理環境


東津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距襄陽劉集飛機場僅10公里,處於316國道、207國道夾角之中,漢丹、武安鐵路、218省道穿境而過,正待興建的襄陽環城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在東津鎮境內留有2個高速公路出口,計劃3年建成的襄陽城市內環線將使東津交通更加四通八達,進一步拓展東津發展空間,漢江水道通江達海,特別是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崔家營航電樞紐工程建成蓄水發電后,整個東津周邊頓成優美鏡湖,碧波蕩漾,山水相映,環境怡人。

氣候

東津氣候四季分明,水源充沛,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優質小麥、優質水稻(富硒稻)、棉花、花生、畜禽、水產、蔬菜等,是全國聞名的大頭菜原產地、全省有名的養鴨專業鎮、鄂西北小龍蝦繁養基地,2008年該鎮推廣種植1萬畝富硒水稻這一特色農產品。
東津電力資源得天獨厚,既有22萬千伏陳坡變電站,又有50萬千伏望成崗變電站,崔家營航電樞紐工程正在興建之中,2008年底2009年初將實現第一台機組發電,2010年7月工程整體完工後,將促進東津旅遊業的發展。

經濟


發展
東津鎮是襄陽大城市發展的方向,正在規劃建設的漢江五橋、六橋、七橋將使東津與襄陽主城區渾然一體,正在規劃的24平方公里東津工業園一旦實施,將成為襄陽市最大的工業園區,東津是襄陽乃至鄂西北開發最有希望、最有潛力、最有價值的地區。
從2011年,東津鎮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重點發展糧油加工、大頭菜加工、蛋鴨養殖、構樹產業化、小龍蝦養殖和富硒水稻種植六大特色經濟,促進東津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之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窪地”,以此帶動全鎮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文化


東津鎮有2800年的悠久歷史,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怡人,龐德公孟浩然、皮日休先後隱居於此,留下了“鹿門三高傲帝王”的美譽,境內有三國時期蔡瑁練軍處、老營古井、鹿門寺、張嘴古堡、明清老街和渡口遺址等歷史文物古迹,2006年發掘的東津陳坡古墓,出土了“大司馬”青銅鼎等300餘件珍貴文物;2008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該鎮周寨村后王崗,距陳坡大墓東南4000米處,發現了一處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大規模東周至漢代遺址,專家推測可能是封君居住地,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東津鎮是孟浩然故里、大頭菜原產地、構樹產業之鄉、小龍蝦繁養中心和富硒產業基地。漢江唐白河滾河、淳河交匯於東津鎮。現轄54個行政村(居委會),355個村民小組,有耕地面積12.7萬畝。

旅遊


鹿門山-鹿門寺
鹿門寺
鹿門寺
①鹿門山-鹿門寺鹿門山在襄州區東南20公里,原名蘇嶺山。北臨漢水,南接霸王山。山色清奇,楊柳堆煙,如詩似畫,景色秀麗。
東漢建武年間(25-56)建蘇嶺山神祠于山上,門前刻二石鹿,人稱鹿門廟,故山亦隨廟名。鹿門寺初建時規模宏大,秀麗壯觀,歷代名僧常來主持佛事。是漢唐以來的佛教勝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西晉改名為萬壽禪寺,唐複名鹿門寺。明景泰間(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並供其像,以示紀念。明末毀於火,清初以來,屢有修廢。現保存有石鹿、龍頭噴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築和碑刻。東漢龐德公、唐代詩人孟浩然、皮日休曾隱居於此,留下許多千古名篇,也留下了“鹿門高士傲帝王”的美談。
在2011年,鹿門寺已修葺一新。此處環境優美,擁山抱水,滿山蒼翠,周圍的森林面積2600餘畝,森林覆蓋率92.5%,已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中有寺,寺在林中,下有小溪,流水潺潺,是一方修身養性的好去處。秀麗的山水與豐厚的文化遺存相得益彰,使鹿門山成為海內外著名的文化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