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斜街道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下轄街道

麻斜街道辦事處(簡稱街道辦)位於坡頭區南部,東連坡頭鎮,西與湛江市霞山區一海灣之隔,南與南三島隔海相望,北接南調街道辦事處,面積25平方公里,海灘塗9317畝,海岸線長18公里。

街道辦駐麻斜街,轄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6個自然村。城區面積1平方公里,只有一條南北走向的麻斜街道。街道辦內的“羅侯王廟”被列入坡頭區旅遊景點,交通便利,往南是麻斜碼頭,搭乘渡船約10分鐘便可到達湛江市霞山區。街道辦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花生、蔬菜和水果等。耕地6563畝,其中旱坡地3260畝,水田3303畝,林地1118畝。建區以後,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和禽苗孵化業。工業發展緩慢,規模以上的企業只有麻斜船廠。

2004年,社會總產值9890萬元,比1985年增長68.1倍(按可比價計算,下同);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增長10.01倍;工業總產值850萬元,增長100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830元,增15.17倍。

2021年,坡頭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9876人。

歷史沿革


清代,麻斜屬於吳川縣南一都。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1月16日,清廷被迫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麻斜划入租界範圍,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國把整個廣州灣劃分為二城(麻斜市、西營市)、三區(赤坎區、坡頭區、淡水區)進行治理。首府設在麻斜市。
清宣統三年(1911年),行政首府遷西營市(今霞山)。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收回廣州灣成立湛江市,麻斜屬湛江市管轄。
1949年12月19日,麻斜解放。
1950年4月,湛江市人民政府設置潮滿、新鹿、通平、東海、硇洲、濱海等6個區,麻斜划入濱海區。
1951年,麻斜被劃歸潮滿區管轄,分為麻斜、麻新兩條行政村。
1954年1月~1956年10月,撤村建鄉,建立麻斜和麻新2個鄉。
1956年11月~1958年10月,麻斜和麻新2個鄉合併為麻斜鄉,仍屬潮滿區管轄。
1958年10月,麻斜鄉划入坡頭人民公社,分為麻斜、麻新2個生產大隊。
1961年,麻斜、麻新2個大隊划入海頭人民公社管轄。
1983年9月,撤消海頭人民公社,麻斜、麻新劃歸霞山區管轄,分別改為麻斜鄉、麻新鄉、炮台居委會,同時將原麻斜大隊的非農人口劃出成立麻斜街道辦事處(股級)。
1984年6月,麻斜、麻新2個鄉,炮台居委會、麻斜街道辦事處劃歸坡頭區管轄。
1985年5月,麻斜街道辦事處升格為科級,下轄麻斜、麻新2個村委會和麻斜居委會。
1991年9月將張屋、黃屋管理區併入麻新管理區。
1999年8月,撤銷管理區,恢復村委會,至2004年不變。

行政區劃


麻斜村委會
井頭村山尾村山仔村茨角村煙樓村煙樓仔村北海仔村
新村環村安鋪村大頭嶺村渡仔村西山村赤后村
麻新村委會
張屋村黃屋村田頭仔村垉城村大麻瑤村麻瑤仔村調東尾村
山坡里村嶺腳村
麻斜居委會
麻斜街炮台村新屋仔村

人口民族


人口變化

1985年,全街道共有1720戶,其中農業戶1686戶,非農戶34廖,總人口8394人,人口密度為336人/平方公里。出生156人,出生率18.58‰;死亡40人,死亡率4.77%;自然增長率13.81‰。
1990年,共有2129戶,其中農業戶1690戶,非農戶439戶。人口9470人,人口密度為379人/平方公里。出生158人,出生率116.39‰;死亡43人,死亡率4.46‰;自然增長率11.93‰。
2000年,總人口11651人,人口密度為466人/平方公里。出生113人,出生率10.92‰;死亡52人,死亡率5.03‰;自然增長率5.89‰。
2004年,共有3509戶,其中農業戶2605戶,非農業戶904戶。總人口11216人,人口密度為449人/平方公里。出生105人,出生率9.35‰;死亡65人,死亡率5.79‰;自然增長率3.56‰。與1985年相比,增1789戶,增加2822人,自然增長率降低10.25%。

人口構成

•民族構成
2000年,漢族11622人,佔總人口99.75%,11個少數民族共有29人,佔0.25%,分別是蒙古族3人,回族6人,藏族1人,苗族2人,壯族3人,侗族1人,瑤族1人,哈尼族3人,佤族3人,拉祜族3人,土家族2人,另有未識別民族1人。
•性別構成
1985年,麻斜街道辦事處總人口8394人,其中男4209人,女4185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下同)100.57;
1990年,總人口9470人,其中男4753人,女4717人,性別比100.76;
2004年,總人口11216人,其中男5738人,女5478人,性別比104.75。
•年齡構成
1985年,全街道辦0~14歲3536人,佔總人口的42.13%;15~64歲4352人,佔總人口的51.84%;65歲以上506人,佔總人口的6.03%。
1990年,0~14歲3708人,佔總人口的39.16%;15~64歲5114人,佔總人口的54.00%;65歲以上648人,佔總人口的6.84%。
2000年,0~14歲3910人,佔總人口的33.56%;15~64歲6843人,佔總人口的58.73%;65歲以上898人,佔總人口的7.71%。
2004年,0~14歲4052人,佔總人口的36.13%;15~64歲6165人,佔總人口的54.97%;65歲以上999人,佔總人口的8.90%。
•文化結構
1985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6798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985人,佔29.20%;小學文化程度3008人,佔44.24%;初中1328人,佔19.54%;高中(含中專)463人,佔6.81%;大專以上14人,佔0.21%。
1990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7713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787人,佔23.17%;小學文化程度3611人,佔46.82%;初中1689人,佔21.90%;高中(含中專)606人,佔7.86%;大專以上20人,佔0.26%。
2000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9282人,其中文盲半文盲935人,佔10.07%;小學文化程度4109人,佔44.27%;初中3059人,佔32.96%;高中(含中專)1008人,佔10.86%;大專以上171人,佔1.84%。
2004年,全街道6歲以上人口10338人,其中文盲半文盲805人,佔7.79%;小學文化程度4626人,佔44.75%;初中3541人,佔34.25%;高中(含中專)1171人,佔11.33%;大專以上195人,佔1.88%。
•職業結構
1985年,全街道勞動力2871人,佔總人數的34.20%。從事第一產業2325人,佔總勞動力的80.98%;從事第二產業377人,佔總勞動力的13.13%;從事第三產業169人,佔總勞動力的5.89%。
1990年,總勞動力4458人,佔總人數的47.07%。從事第一產業3366人,佔總勞動力的75.51%;從事第二產業585人,佔總勞動力的13.12%;從事第三產業507人,佔總勞動力的11.37%。
2000年,總勞動力5057人,佔總人數的43.40%。從事第一產業3942人,佔總勞動力的77.95%;從事第二產業609人,佔總勞動力的12.04%;從事第三產業506人,佔總勞動力的10.01%。
2004年,總勞動力5130人,佔總人數的45.74%。從事第一產業3918人,佔總勞動力的76.37%;從事第二產業650人,12.67%;從事第三產業562人,10.96%。與1985年相比,從事第一產業人數下降4.61%,從事第三產業人數提高5.07%。
2021年,坡頭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9876人。

政治


1985年,麻斜街道辦事處成立,為坡頭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內設辦公室、民政辦公室、農業辦公室、教育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經管站、農科站、水電站、廣播站、文化站;1986年,增設生豬管理辦公室;1987年,增設國土管理所;1994年增設農村合作基金會。2000年6月,農金會運作終止。2002年,機構改革時,內設機構合併為街道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農林水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等5大辦公室,至2004年不變。
麻斜街道辦1985~2004年主要領導人簡表
職務姓名籍貫任職時間
鄭康榮湛江1985.7~1986.2
袁日桂湛江麻章1986.2~1988.8
趙康生湛江坡頭1988.8~1992.11
周成廉廣東廉江1992.11~1995.6
黃志東湛江坡頭1995.6~1998.2
鄒軒廣東遂溪1998.2~2003.6
黃康貴湛江坡頭2003.6~
鄭土平湛江坡頭1987.5~1988.8
陳雪貞廣東化州1991.11~1992.12
黃志東湛江坡頭1992.11~1995.6
鄒軒廣東遂溪1995.7~1998.2
張康泉湛江坡頭1999.4~2003.6
呂其讓湛江東海島2003.8~

經濟


農業

麻斜街道辦以農業為主。2004年,耕地面積6563畝,其中水旱田3303畝,旱坡地3260畝,林地1118畝,海灘塗9317畝,海域面積3500畝。全年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其中種植業937萬元,林業1萬元,畜牧業1260萬元,漁業2297萬元。

種植業

麻斜街道辦耕地土壤以沙質碎石紅土為主,水田多是圍墾海灘。轄區地勢平坦,沒有河流、水庫、山塘,農業灌溉靠打機井抽取地下水。農作物以水稻、木薯、番薯等糧食作物為主,輔以種植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
轄區駐部隊多,又鄰近市區,對蔬菜需求量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不但供應駐地部隊和市區居民,還有北運。麻斜新村委會黃屋村民蔬菜基地面積300多畝。2004年產值300多萬元。
部分年份麻斜街道辦主要農作物統計表(單位:畝噸)
年度水稻番薯花生甘蔗蔬菜
面積產量面積產量面積產量面積產量面積產量
1985年53167134100193305010012303210528130
1990年42997993200718182310116506765970415
2000年4575107938009091920161900364518751064
2004年47081163403310392035180560269523031565

林業

麻斜街道林業主要是村民在房前屋后種些竹木。2002年,井頭村民張慶與科技部門合作培育按樹苗,並在當地承包荒地種植桉樹。至2004年末,全街種植經濟林桉樹300多畝。麻斜街道三面臨海,村民多以采小海、淺海捕撈為生。

水產業

1985年後,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麻新、麻斜兩個村委會群眾先後承包村集體垉田建設蝦塘養蝦,後來發展到建設高位池精養對蝦,大大提高蝦的成活率和產量。1994年,張屋村吳真友在海上建起全街道第一個魚排,利用網箱養紅魚、青鱸魚獲得成功,其他村民陸續在海上建魚排養魚。至2004年底,海水養殖面積2985畝,其中蝦塘面積1320畝,魚排60個,網箱位1260個,海水養殖產量3400噸,海洋捕撈產量600噸,產值229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4495萬元的51.1%。

畜牧業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許多農戶承包荒地、嶺頭、灘塗等發展畜牧業生產。井頭村養雞專業戶張土如成立養雞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進行產業化生產,產、供、銷一條龍,張土如建有自己的飼料廠。90年代張土如公司共與120戶養雞專業戶合作,年產量200萬隻,產值385萬元。1986年,村民黃觀旺從四川成都農技部門引進櫻麻番鴨三元雜交技術,孵化出的鴨苗很受群眾的歡迎,經湛江市畜牧部門的推廣,其鴨苗占湛江市雜交鴨的80%以上,還遠銷越南等東南亞國家。2003年8月,25家專業戶成立坡頭區麻斜黃屋村養鴨協會,進一步推動養鴨事業的發展。2004年,生產鴨苗2000萬隻,產值3000萬元。
部分年份麻斜街三鳥生豬存出欄量及蛋品產量統計表(單位:噸萬隻)
年度三鳥存欄量三鳥出欄量
三鳥蛋品
產量
生豬
存欄量
出欄量
合計合計
1984年0.50.10.61.20.51.72.2636831600
1985年1.40.11.73.21.70.11.93.75442951665
1990年0.81.11.91.23.24.427625402031
2000年6.32.68.91872569120842685
2004年8.26.114.316.510.627.171924843306

水利

麻斜街道辦事處是個乾旱比較嚴重的地方,農作物的灌溉靠打機井抽取地下水。至2004年,共打大口徑機井37眼,小口徑井70眼。

企業

1990年,街道辦投資270萬元辦起廣州灣海洋食品廠,該廠佔地面積24畝,廠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生產醬油、蝦頭醬等調味品,年產量150萬噸,產值500萬元。1992年,投資200萬元建設坡頭區恆鷹多彩塗料廠,該廠佔地10畝,建有廠房2幢,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主要生產建築用的多彩塗料。此外還建起麻斜造紙廠,辦起騰龍房地產公司、湛江市藝東木業有限公司等。1996年,由於受到國家實行金融適度從緊的政策影響,再加上經營不善,以上集體企業先後停產、倒閉,此時民營企業迅速崛起。
麻斜輪渡公司:麻斜村委會集體企業。1986年,從市公共汽車公司接收麻斜與霞山之間海峽的渡運業務,進行客運經營。2004年10月,開通車渡運輸業務,有8車位渡船3艘,從業人員50多人,固定資產300多萬元,實現年產值250萬元,利潤30萬元。
天津豐禾公司湛江分公司:2003年,租用位於麻坡公路旁田頭仔村路段的廠房作生產車間,投資250萬元,主要是收購魚鱗作深加工出口,經濟效益較好。2004年,有員工35人,加工產品150噸,產值280萬元。
麻斜船廠:集體民營企業,其前身是湛江水運集團“七一”船廠。2003年,麻斜村民張喜忠租賃經營后,更名為“湛江麻斜船廠”。有船塢2個,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具有國家認可的修造船舶資質,可修造5000噸以下的船舶。麻斜船廠是麻斜街道辦唯一的1間規模以上企業。2001~2003年,連續3年被坡頭區工商局評為守信用重合同單位。2004年,修造船舶實現產值600萬元,上繳稅金26萬元。
土木建麻斜分公司:街道辦成立后,根據麻斜部隊建設的需要,組建建築工程處,掛靠坡頭第二建築公司,名稱為坡頭第二建築公司麻斜工程管理處,為麻斜街道辦集體企業,主要業務是負責管理轄區內建築工地的施工,因管理不善,2002年停業。2003年,從事建築業的村民組建湛江市土木建築工程公司麻斜分公司,掛靠湛江市土木建築工程公司,主要業務是承包駐麻斜部隊的建設工程。2004年,公司產值896萬元。

交通


陸路交通

麻斜是麻坡公路的起點站。麻坡公路原是法國殖民統治時期修建的沙土路面,改革開放時改造成瀝青路面,是重要的國防公路。麻斜碼頭有簡易短途汽車客運站,開通麻斜至塘綴、龍頭、坡頭、南油等交通路線。2004年營運產值1553萬元。

渡輪交通

麻斜與霞山之間隔著約2公里的海灣。1985年起,3艘機動輪渡平均每天航行49班,即每隔約半小時兩岸對開1班渡船。1986年,市公共汽車公司把這3艘輪渡船移交給麻斜村委會經營。2004年開通車渡,是年收入250萬元,利潤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