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大型人工河道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於1951年冬開工,次年春完成。位於淮安市洪澤縣,西起淮安市洪澤縣高良澗閘,經楚州區,東至鹽城市濱海六垛閘入海,全長168千米。它是平地開挖的一條大型人工河道。

地理位置


河、渠北、白馬湖等地區引淮灌溉的主要輸水渠,在
淮河下游江蘇省北部,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流經洪澤,青浦、淮安阜寧射陽,濱海等六縣(區),東至扁擔港口入海的大型人工河道。全長168千米。

管理維護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江蘇省灌溉渠管負責渠沿線各級程樞紐管調運。

重要意義


它既是淮河排洪入海出路之一,又是引洪澤湖水發展廢黃河以南地區灌溉,並輔助總渠北部地區排澇及兼有航運。發電等多功能的河道。這項工程於1951年冬開工,次年春完成。
同時,在靠總渠北堤外平行開挖排水渠一條,用於排除總渠北部地區內澇積水。沿總渠在渠首、渠中和渠尾分別建有高良澗進水閘、運東分水閘、阜寧腰閘和六垛擋潮閘,並在高良澗,運東、阜寧三閘附近分別建有水電站,船閘等配套梯級建築物。沿總渠兩岸建有灌排涵洞36座,渠北排澇閘2座和跨河公路橋樑4座。總渠與二河之間還建有高良澗越閘,增闢了一個排洪入總渠的口門,以發揮總渠的排洪潛力。總渠設計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計劃灌溉里下河和渠北360多萬畝農田,汛期排洪流量800立方米/秒,當渠北地區內澇加重時,則利用總渠和排水渠之間的渠北,東沙港兩排水閘,調度澇水經總渠排泄入海,以減輕排水渠排水負擔。江蘇省灌溉總渠管理處負責總渠沿線各級工程樞紐的管理和調度運用。渠堤由沿線各縣地方管理部門負責維修管理,均建立有安全觀測和管理運用的規章制度。總渠經過多年行水、行洪考驗,均能達到設計運用要求。 1965年最大安全行洪流量達848立方米/秒,,為里下河地區灌溉和淮河下游排洪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排入總渠的污水量增加,影響下游地區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飲水。管理處除配合有關部門採取預防措施外,並調度沖污稀釋水源,改善水質,此外還開展綜合經營,改善生態環境。泄洪、灌溉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1951年春,中央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副部長李葆華帶了蘇聯專家布可夫,由中共安徽省委書記、淮委副主任曾希聖陪同,沿著淮河,進行了實地勘查。進入蘇北后,蘇北行署主任惠浴宇帶領熊梯雲、王元頤陪同考察。蘇北落後、貧窮,消息閉塞,淮河兩岸又是淮海戰役的戰場,有些農舍的牆壁上,戰爭年代的宣傳標語還在那裡:“打到北京去,活捉傅作義!”陪同人員也沒注意。傅作義部長要訪貧問苦,一頭鑽進農捨去和農民聊天,布可夫站在門外,指著標語批評說,“你們對傅部長太不尊重,明明知道傅部長要來,為什麼還留著這個?”惠浴宇這才發現出了毛病,立刻叫來行署的公安局長,派他沿淮河沿線檢查,把此類的宣傳標語一律刷掉。傅部長巡視完畢,召開了治淮委員會議,回京去了。布可夫留下和王元頤、陳志定一起搞江蘇的首期治淮方案。1951年4月,淮委工程部提出了《關於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這是治淮的第一個總體規劃文件,其中中下游的整治方案,就是布可夫和各地專家一起研究制定的。
治淮方略形成后,劉寵光、汪胡楨帶著方略應召赴京,由李葆華副部長帶往中南海西花廳,向周總理作了詳細彙報。
根據布可夫和王元頤的建議,蘇北行署選准修建蘇北灌溉總渠為蘇北治淮第一仗。方案經過淮委的審查,報華東水利部。淮委主任曾山同志在蚌埠聽取了彙報,召集會議研究。華東水利部幾位副部長劉寵光、汪胡楨多次到蘇北來考察。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不久,周恩來總理召集政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聽取治理淮河工作的彙報。蘇北行署主任惠浴宇帶領熊梯雲、王元頤和淮委秘書長吳覺一起參加了會議。周總理對許多工程的細部問題都詳加詢問,吳覺、熊梯雲和王元頤等同志一一回答,周總理一字一句作了記錄。當時正值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中央財政和物資的緊張可想而知。有的副總理、有的部門負責人表示事情是應該辦的,但是就目前中央提供的實際支持的能力看,規模是不是太大了?尤其是蓄水問題,本來上游就有想法,按當時的國力,能解決防災抗洪解脫人民痛苦就勉為其難了,解決蓄水,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水利事業了,能不能以後有條件了再搞?搞這樣的工程,用的錢都能鋪到香港了。上游有的省的同志也說:我們那兒除澇還忙不過來,你們倒要花錢搞灌溉了?周總理把茶杯往茶几上猛一頓,嚴厲批評那位同志說:你的老毛病不改,為什麼不好好聽聽,先分什麼你們我們?中央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副部長李葆華都是積極支持這項工程的,我們當然體諒中央的困難,但作為具體實施者又希望能將工程的效益發揮得更好一點。我也不說別的,只說我們蘇北是下游,面對大海,淮、沂、沭、泗四大害河,均要出海,我們有義務敞開大門,讓兄弟省泄洪,我們一定辦到,具體泄多少,按中央指示辦。會議上形成了兩種意見,一時爭執不下。周總理聽取了大家的意見,最後拍板說:“蘇北人民在戰爭期間,響應黨的號召,上去那麼多人,流了那麼多血,出了那麼多烈士,洪水給你放下海,它夠資格蓄一點水嘛!我們應該支援他們……河南上游,以蓄為主;安徽中游,泄蓄兼施;江蘇下游,以泄為主,蓄為輔……蘇北五大工程,提得有氣魄,我都同意。要保證800流量,廢除歸海壩。什麼叫歸海壩?水大了馬上放水淹人就是了,我們黨領導的新中國,這樣下去怎麼行?”他指示說,“今天晚上就批准灌溉總渠,你們要像搞新沂河那樣搞好這條河。”周總理當即批給大米1億斤,支持灌溉總渠的興建。
1951年11月2日蘇北灌溉總渠全面開工。戰幕拉開,來自淮陰鹽城南通揚州等專區數十個縣的民工,昂首闊步,開進工地。一時之間,在西到洪澤湖畔東至黃海之濱,全長168公里的工地上,紅旗招展,一片歡騰。在群情振奮的誓師大會上,在雪片般的倡議書、挑戰書、決心書上,民工們喊出了五十年代的最強音:“我們如今翻了身,也要讓淮河翻個身!”、“長城是人修的,總渠是人挑的!”。先後參戰的民工共有119萬,他們在常人難以料想的困難境地,奮戰80多個晴天,硬是用手挖肩挑車推,完成了整個工程7000多萬立方米土方任務。1952年5月和10月,三批世界各國的友人來灌溉總渠參觀,他們聽了介紹,激動地說:“《聖經》上說要修一條通往天堂之路,靠精神力量沒有修起來,如今中國人民靠自己的雙手正在修一條天堂之路。”從此在中原和蘇北大地上橫行肆虐了700餘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50多年過去了,周恩來總理力主開挖的蘇北灌溉總渠經歷了淮河流域多次大水的嚴峻考驗,為淮河安全和蘇北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工程效益,在人類抗擊自然災害的史冊上,當之無愧地豎立起又一座巍峨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