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大型人工河道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於1951年冬開工,次年春完成。位於淮安市洪澤縣,西起淮安市洪澤縣高良澗閘,經楚州區,東至鹽城市濱海六垛閘入海,全長168千米。它是平地開挖的一條大型人工河道。
河、渠北、白馬湖等地區引淮灌溉的主要輸水渠,在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它既是淮河排洪入海出路之一,又是引洪澤湖水發展廢黃河以南地區灌溉,並輔助總渠北部地區排澇及兼有航運。發電等多功能的河道。這項工程於1951年冬開工,次年春完成。
同時,在靠總渠北堤外平行開挖排水渠一條,用於排除總渠北部地區內澇積水。沿總渠在渠首、渠中和渠尾分別建有高良澗進水閘、運東分水閘、阜寧腰閘和六垛擋潮閘,並在高良澗,運東、阜寧三閘附近分別建有水電站,船閘等配套梯級建築物。沿總渠兩岸建有灌排涵洞36座,渠北排澇閘2座和跨河公路橋樑4座。總渠與二河之間還建有高良澗越閘,增闢了一個排洪入總渠的口門,以發揮總渠的排洪潛力。總渠設計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計劃灌溉里下河和渠北360多萬畝農田,汛期排洪流量800立方米/秒,當渠北地區內澇加重時,則利用總渠和排水渠之間的渠北,東沙港兩排水閘,調度澇水經總渠排泄入海,以減輕排水渠排水負擔。江蘇省灌溉總渠管理處負責總渠沿線各級工程樞紐的管理和調度運用。渠堤由沿線各縣地方管理部門負責維修管理,均建立有安全觀測和管理運用的規章制度。總渠經過多年行水、行洪考驗,均能達到設計運用要求。 1965年最大安全行洪流量達848立方米/秒,,為里下河地區灌溉和淮河下游排洪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排入總渠的污水量增加,影響下游地區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飲水。管理處除配合有關部門採取預防措施外,並調度沖污稀釋水源,改善水質,此外還開展綜合經營,改善生態環境。泄洪、灌溉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治淮方略形成后,劉寵光、汪胡楨帶著方略應召赴京,由李葆華副部長帶往中南海西花廳,向周總理作了詳細彙報。
根據布可夫和王元頤的建議,蘇北行署選准修建蘇北灌溉總渠為蘇北治淮第一仗。方案經過淮委的審查,報華東水利部。淮委主任曾山同志在蚌埠聽取了彙報,召集會議研究。華東水利部幾位副部長劉寵光、汪胡楨多次到蘇北來考察。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
1951年11月2日蘇北灌溉總渠全面開工。戰幕拉開,來自淮陰、鹽城、南通、揚州等專區數十個縣的民工,昂首闊步,開進工地。一時之間,在西到洪澤湖畔東至黃海之濱,全長168公里的工地上,紅旗招展,一片歡騰。在群情振奮的誓師大會上,在雪片般的倡議書、挑戰書、決心書上,民工們喊出了五十年代的最強音:“我們如今翻了身,也要讓淮河翻個身!”、“長城是人修的,總渠是人挑的!”。先後參戰的民工共有119萬,他們在常人難以料想的困難境地,奮戰80多個晴天,硬是用手挖肩挑車推,完成了整個工程7000多萬立方米土方任務。1952年5月和10月,三批世界各國的友人來灌溉總渠參觀,他們聽了介紹,激動地說:“《聖經》上說要修一條通往天堂之路,靠精神力量沒有修起來,如今中國人民靠自己的雙手正在修一條天堂之路。”從此在中原和蘇北大地上橫行肆虐了700餘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50多年過去了,周恩來總理力主開挖的蘇北灌溉總渠經歷了淮河流域多次大水的嚴峻考驗,為淮河安全和蘇北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工程效益,在人類抗擊自然災害的史冊上,當之無愧地豎立起又一座巍峨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