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均遠

陳均遠

陳均遠,1939年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後任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院、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台灣清華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與侯先光等共同榮獲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現任國際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工作組選舉委員等職。

人物經歷


陳均遠1939年出生於浙江溫州,1960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60年進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從實習生到研究員幹了四十多年。1987年任西北大學兼職教授,1981—1982年任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客座教授,1982—1983年任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院客座教授,1989年—1990年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特級客座研究員,1990年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博士生導師。
1984年在中國雲南澄江發現了古生物化石群,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均遠研究員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對澄江的化石群進行發掘和研究,證明了地球上確實存在寒武紀大爆發,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是存在生物大爆發的重要證據,揭示了多彩多姿的寒武紀大爆發動物世界,這被稱為20世紀的驚人發現,從而對生命的演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認識。上發表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以及陳均遠的研究成果,轟動了整個古生界,國際上最權威的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兩大學術雜誌對此共發表了9篇專評。近些年來,陳均遠出版著作6部,分別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了文章14篇,有37篇論文被SCI收錄,有關成果列入“BiologicalScience”(生命科學)“Cell,EmbryosAndEvolution”、(細胞、胚胎與演化)“HumanEvolution:ANeuropsycholgicalPerspective”(人類演化神經生理學展望)和“TheEvolutionRevolution”(演化革命)教科書、百科全書和國際知名科學讀物。他的研究成果1996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新聞,1999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中國高校十大科技新聞,2001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所獲獎項


陳均遠
陳均遠
1987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86),一等獎(1991)和特等獎(1997),1997年度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8年南京十大科技成果獎
2004年2月20日,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人物成就


作品

NATURE
NATURE
先後發表研究論著100餘篇,其中《Science》4篇,《Nature》2篇,專著10部。曾長期從事足類化石的研究,近十年主要從事後生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方面的研究。1999年在《Nature》上發表的海口蟲的發現,為脊椎動物起源於寒武紀提供了證據;與李家維合作發現5.8億年前甕安磷酸鹽化海綿及其胚胎,打開了通向地球生命一個關鍵時期的窗口。

科學發現

生命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至少有35億年的歷程。在人們追溯生命歷史的時期發現,在地球誕生的初期,幾乎沒有什麼生命,然而到了寒武紀(約5.3億年前),地球上突然暄鬧起來,生物門類和數量像氫彈爆炸似地散布開來,這爆炸式演化過程大約持續了200萬年,而證明大爆炸的證據就在澄江。
澄江,位於我國雲南省昆明市東北約50公里處,一個美麗的高原深水湖——撫仙湖畔的一座小縣城。1984年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在澄江發現了寒武紀大爆發的動物化石群,而且保存完好。從那時起,這裡就吸引了眾多的地質古生物學家的注意,前往考察研究的人絡繹不絕。吸引他們的是發現於距今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層中的千姿百態的多門類生物化石。
陳均遠作品
陳均遠作品
而此時的陳均遠正在加拿大落嘰山脈參與寒武紀中期布爾吉斯頁岩化石群的挖掘工作,布爾吉斯頁岩被稱為古生物天堂,陳均遠當年在接受加拿大CBC採訪時,當被問到中國會不會有這樣的天堂時,陳均遠就大膽預言道:中國地質結構複雜,有可能會發現類似的古生物化石群。1984年,就在澄江發現保存特點相類似的寒武紀化石群,當接到侯先光共同參與發掘研究的邀請時,有幾十年從事古生物研究經驗和學識的陳均遠預感到在澄江會有大的發現和突破,他對自己說要去就要干出大貢獻,憑著對事業的執著和熱愛,讓他毅然放下在加拿大的工作,立即投入到澄江帽天山的動物古化石群的發掘工作。
陳均遠和他的科研小組經過五年時間,對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進行發掘和研究,發現現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動物的門類都在寒武紀早期這一時期快速出現,這一時期出現的生命形狀同今天的生物已經很相近,這說明,在寒武紀早期,動物的多樣性就已經建立。澄江發現的這些古生物化石不僅保存了生物骨骼,還保存了表皮、眼睛、腸胃、神經等各種軟組織,生動再現了5.3億年前海洋生命的壯麗景觀和現生動物的原始特徵,並證明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存在,這一重大發現打破了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的局限性。
1989年,陳均遠在《生物學報》上發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塞拉赫教授評價說:你們的發現好像是從外星傳來的消息,簡直太不可思議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ure(自然)雜誌等世界學術界一流期刊用封面刊登澄江古化石群,並介紹陳均遠的科研學術成果,《時代周刊》、Discovery(發現)和德國的“明鏡周刊”分別發表了題為“演化大霹靂”“東方的神秘”、“挑戰達爾文”和“脊索動物起源”對澄江動物群進行了報導。他在瑞典做科普講座時,瑞典日報用整版刊登他的彩照,介紹他的成就,1991年《紐約時報》評論澄江化石群的發現是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陳均遠
陳均遠
為了探索脊椎動物的起源,1995年起,陳均遠研究員採集了300多塊海口蟲化石標本,並和美國脊椎動物專家J.Mallatt教授開展了系統分支生物學的研究,先後與台灣清華大學細胞生物學家李家維、美國文昌魚專家N.Holland合作,陸續發現海口蟲有原脊椎、上下唇、嗅覺神經、視覺神經、鼻孔、肌肉纖維和腹部肌肉等重要的解剖學構造。證明海口蟲是一種由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中間類型生物,不僅為達爾文的生物有中間型過渡提供了依據,也為人類解開脊椎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科學的實證。
陳均遠在研究海口蟲中發現,海口蟲雖無脊椎仍屬於脊椎動物,和傳統區分脊椎動物的標準有衝突,陳均遠等提出了“神經脊椎動物”的新概念,把有無神經脊作為區分無脊椎與脊椎動物的關鍵特徵,改變了過去科學界以有脊椎骨作為脊椎動物的傳統分類方法,這一學術成果再次震驚國際學術界,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讚譽,美國研究脊椎動物起源的著名學者B.G.Northcutt評論說:這是20年以來脊椎動物起源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地理》雜誌、Nature(自然)雜誌等都公開發表了陳均遠的成果,並給予高度評價。
1998年,陳均遠又在貴州的甕安發現了5.8億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細胞海綿及其胚胎化石,又一次震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