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寺鎮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下轄鎮

石寺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位於新安縣城北部、黃河小浪底庫區西岸,距新安縣城16公里、距新310國道5公里,省道246線、省道314線、縣道廟石線、礦產品專用線等穿境而過,鎮域面積75.32平方千米。

2017年,石寺鎮有常住人口45119人,截至2020年,石寺鎮下轄有2個社區、1個居民委員會、19個行政村。

2018年,石寺鎮生產總值完成32.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到5.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12億元限額以下批發零售業達到5164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76元,主要經濟指標尤其是財政收入連續兩年突破億元大關,鎮域綜合實力穩居新安縣第一方陣前列。

石寺鎮先後榮獲“國家衛生鄉鎮”“河南省環境優美小城鎮”“河南省園林鄉鎮”“河南省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石寺鎮春秋時期已形成村落,是新安北部兩大冶鐵中心之一,史稱南冶。
盛唐時期,商賈雲集,是新安縣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更名興隆鎮。
元末明初,因在石寺畛河南岸發現一座北魏時期的連山石佛寺,改名為石寺。
1956年,撤區並鄉,單獨設鄉。
1959年,改稱石寺人民公社。
1984年,復改為石寺鄉。
1985年7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寺鎮位於新安縣北部,距新安縣城16公里,地處北緯34°47′~32°52′,東經115°59′~112°10′,東接倉頭鎮,西連澠池縣,南與鐵門鎮正村鎮兩鎮交界,北與北冶鎮為鄰,西北與曹村鄉接壤,東西長14公里,南北寬5公里,鎮域面積75.32平方千米。
石寺鎮概述圖 2張
石寺鎮概述圖

地形地貌

石寺鎮區域系淺山丘陵區,山地、丘陵、河谷、川地等地貌齊全,北部為丘陵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寺鎮陶土儲量約10億噸,鋁礬土儲量約5500萬噸,原煤儲量約4000萬噸,還有陶粒石、石英石、石灰石、鐵礦石等資源。

行政區劃


2010年,石寺鎮轄19個行政村,183個村民組。
石寺村磨窩村北李村蘆家溝村
蒿子溝村西溝村孟庄村谷堆村
張庄村林嶺村張窯院村上孤燈村
下孤燈村渠里村賈溝村西沙村
北嶺村胡嶺村畛河新村
截至2020年,石寺鎮下轄有2個社區、1個居民委員會、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石寺村。

人口民族


2010年,石寺鎮有12285戶,總人口43295人。
2017年,石寺鎮有常住人口45119人。

經濟


綜述

1988年—2012年石寺鎮生產總值情況表(單位:元)
年度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1988327159438201553122
19983720010174243123714
19994239611251271593986
20005127313496327645013
20016718916579422138397
20027519418754472589172
200383381207565229510330
200488593221745544710972
200598436243696174212325
2006116637293457308614206
2007135836325748196921293
2008155977387569765817563
20092039904284313668024477
20102180005450013734026160

第一產業

農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技術落後,生產條件差,耕作方法古老,產量低而不穩,人民生活極端困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人民生產積極性提高。
1958年,“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運動,加之連續三年困難時期,使生產元氣大傷,生產下降。
1975年,石寺鎮糧食豐收,畝產128公斤,總產量6155噸。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芝麻、黃豆、綠豆、豇豆、油菜、紅薯等。
1979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多勞多得,使農業生產連續邁上新台階。經濟作物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壓縮棉花、蓖麻、麻、高粱等低產值作物,擴種煙葉、蔬菜。
1983年,石寺鎮農業生產全面豐收。
1984年,石寺鎮糧食畝產199公斤,總產量8512噸;煙葉種植面積87.2公頃,畝產123公斤,總產量1.61萬噸。
2012年,石寺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96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3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6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8925噸。
畜牧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石寺鎮大牲畜多為農民個體飼養,品種雜亂,大多數為雜配繁殖,因而體型小,繁殖率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農業的發展,飼料充足,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
1978年,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農業生產責任制,落實國家發展畜牧業的政策,養殖業獲得較快發展。
1988年,逐步形成牛、豬、羊、雞等養殖體系。
2000年,石寺鎮大牲畜存欄4603頭,生豬存欄1.06萬頭,羊存欄7579隻,家禽存欄9萬隻,肉類總產量855噸。之後,由於農業耕作機械增多,加上市場波動因素,大牲畜、生豬飼養數量有所下降。
2010年,石寺鎮大牲畜存欄1369頭,生豬存欄7268頭,羊存欄6728隻,家禽存欄13.17萬隻,肉類總產量1234噸。

第二產業

1950年春,洛陽專署在石寺渠里興建渠里煤礦,在渠里后溝興建勝利煤礦,為石寺工業發展鑒定了良好基礎。同時,也帶動了石寺境內手工業的發展。
2000年,石寺鎮各類企業總數162家,工業總產值4.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7%,上繳國家稅金947萬元。轄區內除洛陽鋁礦新安煤礦、渠里煤礦等縣辦以上企業外,其餘為鎮(村)辦及聯辦或個體企業,主要產業包括煤炭、鋁礦石、耐火材料、電力、陶瓷、建築、冶鍊、食品、醫藥等10餘種。其中煤炭開採為主導產業,2000年,全鎮有大小煤礦35座(其中鎮辦5座),年生產原煤120萬噸,產值9360萬元;年開採鋁礦石35萬噸;耐火材料26.5萬噸。
2012年,石寺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家,中小企業138家,從業人員5220人。初步形成以資源深加工、建材、機械加工、第三產業等多元化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全鎮國內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11.6億元增長到22.5億元,年均增長11.7%;全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2.38億元,增長到4.7億元,年均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由2006年的1.93億元增長到10.7億元,年均增長33%;稅收入庫由2006年的2766萬元增長到7178萬元,年均增長17.2%;財政收入由2006年的1660萬元增長到3665萬元,年均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6686元,年均增長13.7%。

第三產業

石寺鎮商業原來主要分佈在石寺村,鄉村購物以到石寺村趕集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人民公社社員入股成立石寺供銷社,先後在石寺村、林嶺村、胡嶺村等村設分銷點,統籌安排全鎮群眾商業交易。
2008年年底,供銷社多數實行櫃檯租賃、承包經營方式。個體商戶發展到1268家,從業人數4024人,全年商品零售總額5421萬元。隨著石寺鎮新街建設,老街改造及上孤燈村、張高庄村兩處集貿市場的形成,為商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並為服務業、建築業的發展帶來機遇。

文化


關帝廟舊址位於石寺村老街東,即後來的石寺中心小學,廟門對面約10米處建有戲樓,逢年過節及廟會時有戲班在此唱戲以祭神,廟內前院正面3間為拜祭關羽的拜殿,東西有月門通往後邊院內,拜殿並排相連為大佛殿,殿內有關羽大型塑像,牆上畫有關羽坐像、周倉扛大刀,另有三英戰呂布、華佗刮骨療毒、桃園三結義等圖像。
關帝廟大殿西門不遠處有枕頭窯,是供奉太上老君的地方,與此相對南方稍偏西沿街的地方有3間大殿是大洪殿,殿前兩側有偏房。

交通


清代及民國時期,由於地處丘陵山區,石寺鎮區域交通非常落後,道路曲折,多為土路、山路,外出為步行和牲口(驢、騾子、馬、牛)馱或拉,交通閉塞,群眾出行不便,有的農民一輩子也沒到過縣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寺鎮黨委、鎮政府重視公路建設,交通條件逐年改變。
1973年,全線貫通廟石公路,經鐵門鎮廟頭村到石寺鎮上孤燈村、下孤燈村、渠里村、賈溝村、西沙村、石寺村、磨窩村、蘆家溝村、北李村、小村、寺村,後進入原倉頭鄉雲水村,石寺鎮境內全長13公里。
1973年,修通經石寺村、谷堆村的石(石寺)曹(曹村)公路,石寺鎮境內全長6公里。
1974年,在畛河上架起石寺村通往上川人民公社橋和通往倉頭鄉寺村橋。
1994年,新修建的新峪公路貫通,經城關鎮、正村鄉上坡村下南山過石寺村、孟庄村、西溝村後接北治鄉甘泉村。
2002年,新峪公路併入省道S246線。
2006年,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石寺鎮實施“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農村道路修建工程。至2010年,全鎮共投資4050萬元,修建“村村通”道路52公里,“組組通”道路55公里,“戶戶通”道路30公里,實現全鎮村組道路貫通。全鎮交通形成網路,“村村通”公路,“組組通”水泥路。大汽車、公交車、小汽車、三輪車、摩托車紛紛進入普通百姓家中。2010年年底,石寺鎮擁有大型機械200餘台,其中鏟車82台,鉤機101台。重型貨車296台,大中型客車40餘台,小型客車1400餘輛,農用車230餘輛,從業人數2100餘人。

社會


文化事業

改革開放后,石寺鎮新建了廣播信號轉播塔,新裝調頻喇叭500隻;電影隊向個體、小型發展,有農民放映隊7支,年放映250餘場。後來,有線電視得到普及。
2010年,石寺鎮有線電視用戶10080戶,電視入戶率93.7%。
在全鎮各村普及文化大院、“農村書屋”的基礎上,2012年,建成鎮文化中心,成立老年協會、書法協會,使全鎮群眾文化活動經常化、制度化。

教育事業

民國時期,石寺鎮有私塾21所,后一些私塾過渡為小學堂,在關爺廟內設洋學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寺鎮區域教育迅速發展。
1951年,石寺鎮有小學及教學點31個,學生1705人
1985年,石寺鎮有小學和教學點51個,學生4134人,教職工305人。
1985年,石寺公社有初中5所,學生1420人,教職工112人。
1986年—2000年,石寺鎮向新安縣高中輸送新生608人,中等師範專科學校110名,中專84名,技校66名。石寺鎮大學畢業生91名。
2000年年底,石寺鎮有初中2所,小學19所,在校學生總數6648人,教職工28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98.6%,畢業率95%。另有學前班48個,入學兒童1260人。成人教育學校,共舉辦各種培訓班446期,培訓1.12萬人次,曾被河南省命名為“成人教育先進鄉”。2012年,石寺鎮有註冊幼兒園2所,接納幼兒680人;小學9所,11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284人;初中2所,2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650人。

醫療衛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石寺鎮區域嚴重缺醫少葯,各地對疾病的治療主要靠民間中醫,他們行醫鄉里,不少人還兼營藥店。醫生診治患者,都用中醫辨證施治之法。用草藥、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治病。石寺僅有三四家藥鋪行醫,鄉間有人生病需備牲口接醫生去看病,請醫生有“請醫如拜相”之說,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嚴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寺鎮各村建有衛生室,西醫治病逐漸成為主要方法,但也有中西醫結合診治之法,群眾就醫條件逐步改善。
1956年,石寺衛生院建立,當時醫務人員29人,病床29張。診療技術和治療水平大大提高。並逐步發展成綜合性一級甲等醫院。
1993年,石寺鎮衛生院更名為石寺中心衛生院。有醫護人員34人,下設12個科室,22個合作醫療點,有病房20間、病床42張。全鎮有個體診所50個,醫務人員129人。
1997年,下孤燈村投資98萬元建成農民保健醫院,門診大樓面積1168平方米,有醫護人員23人,病床25張。
2012年,石寺鎮鎮衛生院有醫務人員34人,病床48張,全鎮有農村標準化衛生室18個,農村醫務人員50人。

社會保障

2012年,石寺鎮輸出勞動力9500多人,其中得到技能性資格鑒定證書人員2090人,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