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長拳
中國武術種類之一
初級長拳第三路是武術長拳類中最基礎的套路之一,共分為四段。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喜愛,是中學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武術教材的選修內容。中國武術博大精深!
()姿勢準確
拳套銜組,論態靜態,各姿勢求規,拳諺求“式招圓”。“式”,指各靜止姿勢。基求:、項豎、肩沉、胸挺、腰、臀斂;肢挺拔、舒展;肢求穩健、勻稱,輪廓清楚。“招”,指靜,完整技術。僅求尾,程清楚,且求各達協調、圓、完整,各拳、掌、步、化線清晰、準確、攻防序。
(二)勁順達
要有勁力,首先要做到用力順達,講究發力順序。武術中有“三節”、“六合”的說法,手和腳為梢節,肘和膝為中節,肩和胯為根節,這六個部位在運動中和諧,稱為“六合”。一般來說,上肢發力應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下肢則是“起於根,順於中,達於梢”;牽涉到上下肢的動作,則是“起於腿,發於腰,傳於肩,順於肘,達於手”,使腿、膝、胯的力量,通過腰力作媒介,以送肩、順肘而達於拳面,使上、中、下三節都貫通起來。
除了講究發力的順序外,還要做到發勁的剛柔變化,肌肉的鬆緊配合要得當。通常動作開始時要放鬆,逐漸加速,力達末端時達到最高速,這種勁力既迅速敏捷,又有彈性。
(三)節奏鮮明
一個套路由幾十個動作組成,形成不同的運動節奏。長拳中主要表現為動與靜、重與輕、快與慢、起與伏、長與短的變化。動與靜的變化,要做到“動迅靜定”,動則疾風般地迅速,靜若山嶽似的穩定;重與輕的變化,武術有“重如鐵”、“輕如葉”之說,如震腳、砸拳、踏步等動作力沉千鈞,而弧形步、躍步前穿則要輕靈,若風飄柳絮;起與伏,則是從動作的空間運動來講節奏變化的,高的動作要挺拔,有頂天立地的氣概,低的動作要沉得下去,有魚翔潛底的本領;快與慢也體現了一定的節奏變化,不能一快到底,為了表現身法和動作的韻律,常出現以慢帶快或快而輕慢爾後更快的生動節奏;長與短的變化,就像寫文章點標點似的,武術中的“長句”稱掛串動作,即連續完成多個動作,“短句”稱頓挫動作,有時做一二個動作即停,長短相參,使節奏更加多變。
(四)精神飽滿
武術中通常稱作為“精、氣、神”,主要指精神、意念和氣質。練套路時,首先,要精神飽滿,嚴肅認真,思想集中,充滿信心,要有假設性的攻防含義和擊打形象,表現出勇敢、機智、無所畏懼的氣概來。其次,在每個動作中,要注意手與眼的嚴謹配合,通過眼睛的傳神會意來表現動作的攻防變化。“眼隨手動,步隨身行”,就是說,動作的攻防、架擋、進擊、格守,眼神都在貫注中緊密配合,左顧右盼,傳神會意;“眼到手到,步到身到”,當動作嘎然而止時,眼睛全神貫注,靜中含動;通過傳神會意來體現人的精神面貌,使動作之間有機地聯繫起來,做到形斷氣不斷,勢停意不停。
(五)呼吸得法
練習長拳時,動作和呼吸的配合,講究“提、托、聚、沉”四種方法。一般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高動作或跳躍動作時,應該運用“提”法(吸氣,提高重心);當靜止性動作出現時,應該運用“托”法(短暫地停止呼吸,穩定重心);當乾脆、短促的發力動作出現時,應該運用“聚”法(呼氣過程);由高動作轉入到低動作時,應該運用“沉”法(呼氣后短暫停吸,下降重心)。這些呼吸隨動作變化,運用時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慢慢體會,從反覆實踐中逐步掌握。
(1)沖拳:拳從腰間旋臂向前快速擊出,力達拳面;側沖、上衝要求同此,唯方向不同。
(2)劈拳:拳自上向下快速劈擊,臂伸直,力達拳輪;掄劈時臂要掄成立圓劈擊。
(3)撩拳:拳自下向前上方弧形直臂撩擊,力達拳眼或拳心;反撩力達拳輪或拳背、拳心。
(4)貫拳:拳從側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橫擊,臂微屈,拳眼斜向下,力達拳面。
(5)崩拳:臂由屈到伸,運用前臂和腕力經下向前崩擊,速度要快,臂要直,力達拳面。
(6)栽拳:臂由屈到伸自上向下或向前下栽,速度要快,臂伸直,力達拳面。
(7)砸拳:臂上舉,而後屈臂下砸,拳心向上,力達拳背。
(8)橫拳:直臂自側面向前、向後平掃橫擊,力達前臂及拳背或拳輪、拳眼。
(9)抄拳:臂微屈,拳自下向前上方抄起擊打,高不過頭,拳背向前,力達拳面。
(1)推掌:掌由腰間旋臂向前立掌推擊,速度要快,臂要直,力達掌外沿。
(2)挑掌:臂由下向上翹腕立掌上挑,力達四指。
(3)穿掌:手心向上,臂由屈到伸,沿身體某一部位穿出,力達指尖。
(4)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掌,力達指尖。
(5)撩掌:手心向前上,直臂向前撩出,速度要快,力達掌心。
(6)劈掌:由上向下側掌劈擊,直臂,力達掌外沿。
(7)砍掌:仰掌向左、俯掌向右擊打,力達掌外沿。
(8)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達掌心。
(9)拍掌:俯掌直腕下拍,快速有力,力達掌心。
(10)亮掌:臂微屈,抖腕翻掌,舉於體側或頭上。
(11)摟手:手心向下,向斜外側划弧,力達掌外沿。
(12)刁手:手腕由伸到屈,向內或向外刁捋,力達手指。
(13)纏手:以腕關節為軸,手掌由內向上、向外纏繞,同時臂外旋,使手心轉向上抓握。
(14)舞花手:兩臂交叉,以腕、肘、肩為軸繞環,幅度可大可小,配合協調。
(1)頂肘:屈肘握拳,手心向下,肘尖前頂或側頂,力達肘尖。
(2)盤肘:手臂平舉,拳心向下,前臂由外向內盤肘。
(3)架肘:屈臂內旋上舉,手心向外為架肘。
(4)里格:前臂上屈,手心向里,力在前臂,向體內橫撥為里格。
(5)外格:前臂上屈,向外橫撥為外格。
1、上步:後腳向前邁步。
2、退步:前腳向後退步。
3、蓋步:一腳經另一腳前橫邁一步,兩腿交叉。
4、插步:一腳經另一腳后橫邁一步,兩腿交叉。
5、行步:兩腿微屈,行步平穩,步幅均勻,重心不得起伏,不允許騰空。
6、縱步:一腳提起,另一腳蹬地前跳落地。
7、跨跳步:後腳蹬地跳起,前腳前擺落地。
8、躍步:後腳提起前擺,前腳蹬地起跳,接著後腳向前落地。
9、踏步:一腳提起向地面踏跺,另一腳向前上步。
10、擊步:後腳去碰前腳騰空落地。
1、彈腿: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彈出,高不過腰,膝部挺直,腳面綳平,小腿彈出脆快有力,力達腳尖。
2、蹬腿: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腳尖勾起用腳跟猛力蹬出,高不過胸,低不過腰。前蹬時上身正直;側蹬時上身稍側傾;后蹬時上身前俯與后蹬腿成水平。
3、踹腿: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腳尖勾起內扣或外擺用腳底猛力踹出。高踹與腰平;低踹與膝平;側踹時上身斜傾。
4、正踢腿:支撐腿伸直,全腳著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腳尖勾起前踢,接近前額,動作要輕快有力,上身保持正直。
5、側踢腿:腳尖勾起,經體側踢向腦後,其他同正踢腿。
6、里合腿:支撐腿自然伸直,全腳著地;另一腿從體側踢起經面前向里作扇面擺動落下。其他同正踢腿。
7、外擺腿:同里合腿,惟擺動方向相反。
8、直身前掃:上身正直,支撐腿屈膝全蹲作軸;掃轉腿伸直,腳尖內扣,腳掌擦地,迅速掃轉一周以上。
9、俯地后掃:上身前俯,兩手推地,支撐腿全蹲作軸;掃轉腿伸直,腳尖內扣,腳掌擦地,迅速后掃一周。
10、單拍腳:支撐腿伸直;另一腿腳面綳平向上踢擺;同側手在額前迎拍腳面,擊拍要準確響亮。
11、斜拍腳:同單拍腳,惟用異側手迎拍腳面。
1、前提膝平衡:支撐腿直立站穩,上體正直,另一腿在體前屈膝高提近胸,小腿斜垂里扣,腳面綳平內收。
2、扣腿平衡:支撐腿屈膝半蹲,另一腿屈膝,腳尖勾起並緊扣於支撐腿的膝后。
3、燕式平衡:支撐腿直立站穩,上身前俯略高於水平,挺胸展腹;后舉腿伸直,高於水平,腳面綳平。
4、望月平衡:支撐腿伸直或稍屈站穩。上體側傾擰腰向支撐腿同側方上翻,挺胸塌腰。另一腿在身後向支撐腿的同側方上舉,小腿屈收,腳面綳平,腳底朝上。
5、朝天蹬平衡;支撐腿直立站穩,另一腿用手經體側上托,腳尖勾起,腳底朝上,高與頭平。要求上蹬的腿能貼近耳側或扳向頭后,支撐腿站穩,身體立直。
6、仰身平衡;支撐腿伸直或稍屈站穩,上體後仰接近水平;另一腿伸直向體前上方舉出,腳面綳平,挺胸抬頭,雙臂分別向兩側平展。
7、后插腿低勢平衡;支撐腿屈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從支撐腿後向側前方平舉,腳尖勾起挺胸收腹,上體微側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