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豬

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監利豬,湖北省監利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監利縣地處東北亞熱帶東部季風區中心,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日照率45%;年平均氣溫15.6℃—17.2℃,適宜養殖牲畜。監利豬體格中等,軀幹、四肢為白色,頭、頸、臀為黑色,俗稱“兩頭烏”;皮上黑白毛交界處,有2—3厘米寬的黑皮上著生白毛,稱“暈帶”;額有一小撮白毛,稱“筆苞花”;多數尾尖有白毛,少數豬軀幹上有一兩塊不定型的黑斑,稱“腰花”;頭大小適中,鼻一般直長,鼻為肉色,稱“肉嘴”,也有黑色的稱“鐵嘴”;額多有皺紋,腰背微凹,腹大下垂。育肥豬飼養至180—240天出欄,屠宰體重75千克以上。胴體肉脂分明,瘦肉鮮紅,肥肉潔白,膘厚3—4厘米。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監利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生長環境


土壤地貌
監利縣南靠長江,北依東荊河,東跨洪湖,三面環水。境內地勢平坦,海撥較低,屬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撥高程23.5—30.5米之間,高差7米左右。地表外圍南、西、北三面隆起,中間低下,向東敞開,呈撮箕形環狀結構。
監利縣土壤資源豐富,成土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土層深厚、肥沃,土質偏鹼。共分為水稻土和潮土2個土類,6個亞類,13個土屬,94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68.25%,潮土面積佔31.75%。
水文情況
監利縣襟江帶湖,歷來為眾水匯注之所。長江自西南浩蕩入境,沿南蜿蜒214.30千米;東荊河由老新口迂迴東下,經洪湖市境直注長江;鄂中最大人工河流四湖總乾渠,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長江、東荊河、四湖總乾渠三大水系,來水豐富。
氣候情況
監利縣地處東北亞熱帶東部季風區中心,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日照率45%;年平均氣溫15.6℃—17.2℃,極端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12.8℃,無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自北向南增多,為1150—1300毫米,多集中於春夏之交的4—6月,約54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0—80%;主導風為北風,冬半年盛行北風,夏半年則盛行南風,適宜養殖牲畜。

分佈範圍


監利豬分佈於湖北省的江陵、潛江、沔陽、石首、公安、武昌、漢陽、嘉魚等20個縣。

生活習性


感官特徵
監利豬體格中等,軀幹、四肢為白色,頭、頸、臀為黑色,俗稱“兩頭烏”;皮上黑白毛交界處,有2—3厘米寬的黑皮上著生白毛,稱“暈帶”;額有一小撮白毛,稱“筆苞花”;多數尾尖有白毛,少數豬軀幹上有一兩塊不定型的黑斑,稱“腰花”;頭大小適中,鼻一般直長,鼻為肉色,稱“肉嘴”,也有黑色的稱“鐵嘴”;額多有皺紋,腰背微凹,腹大下垂。育肥豬飼養至180—240天出欄,屠宰體重75千克以上。胴體肉脂分明,瘦肉鮮紅,肥肉潔白,膘厚3—4厘米。
監利豬
監利豬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監利豬肉色鮮紅、肉質細嫩,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瘦肉率44.32%。每百克瘦肉中,蛋白質≥19.0%,實測20.2%;脂肪≤6.0%,實測3.1%,灰分≤1.5%,實測1.1%。富含各種氨基酸

歷史沿革


監利豬以肉嫩味美而聞名,歷史上有“監豬介貢”之說。據《監利縣誌》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監利土豬曾作為貢品上解京都,故又稱“貢豬”,已有260多年歷史。
1956年,全國豬種普查時,最先在監利新洲、堤頭、朱河、尺八、上車等地發現。
1959年,統一命名為“監利豬”。

生長繁殖


2013年,監利豬產區總面積13.72萬公頃,存欄監利母豬(能繁)3000多頭,年產監利豬及雜交一代育肥豬5萬頭以上。

獲得榮譽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監利豬”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監利豬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監利豬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監利縣容城鎮、朱河鎮、新溝鎮龔場鎮周老嘴鎮黃歇口鎮汪橋鎮、程集鎮、福田寺鎮、毛市鎮、分鹽鎮、上車灣鎮、汴河鎮、橋市鎮、白螺鎮、尺八鎮、網市鎮、三洲鎮、棋盤鄉、紅城鄉、柘木鄉、大垸農場、荒湖農場等18個鎮3個鄉2個農場管理區,全縣768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5′00″—113°19′00″,北緯29°26′00″—30°12′00″。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與特殊內容規定
監利豬遍布監利全縣,以沿江的程集、汪橋、紅城、上車、朱河、尺八、三洲及毛市、汴河等鄉鎮為主產區。
養殖區內環境、飲用水、大氣土壤等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NY 5027-2008)、《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的要求,適合監利豬的生長與繁殖。
(2)品種與要求
監利豬為肉脂兼用型地方豬種。其體格中等,軀幹、四肢為白色,頭、頸、臀為黑色,皮上黑白毛交界處,有2—3厘米寬的黑皮上著生白毛,稱“暈帶”;額有一小撮白毛,稱“筆苞花”;多數尾尖有白毛,少數豬軀幹上有一兩塊不定型的黑斑,稱“腰花”;頭大小適中,鼻一般直長,鼻為肉色,稱“肉嘴”,也有黑色的稱“鐵嘴”;額多有皺紋,耳中等大而下垂,腰背微凹,腹大下垂,乳頭平均14、15個,最多18個。
成年公豬體重約115千克,體長145厘米,體高70厘米、成年母豬體重約103.5千克,體長133厘米,體高60厘米。
公豬性成熟為100日齡左右,適宜配種為180—240天,體重50—60千克。
母豬初次發情最早為82日齡,最遲132日齡,平均為114日齡,適宜配種日齡為210—240天,體重60—70千克。初產母豬平均產仔數8.5頭,二產9.8頭,三產11.6頭,產仔成活率97%。
肥育豬飼養200—240天,達75千克體重屠宰,屠宰率為72.31%,胴體瘦肉率44.32%,肥肉率為35.27%,皮重12.04%,骨重6.57%,凈肉率81.05%。
(3)生產過程管理
飼養方式:採用舍內圈養或圈養與放養相結合的方式。豬舍選擇地勢高燥、採光充足、通風良好、便於防疫的地方,原則上座北朝南,場址不得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明令禁止的區域。種公豬和母豬單欄飼養,仔豬和生長育肥豬群養。
飲水管理:採用自由飲水,保證24小時供應清潔的飲水,水質應符合NY5027標準的要求。飲水中可適當添加電解質和多種維生素。
飼養管理:監利豬經長期選育,形成了以青粗飼料為主的習性,飼養管理上比較粗放,以放養為主,採用“青菜加糠麩”式飼養。青飼料種類有白菜葉、蘿蔔菜、萵苣、紅薯藤、苜蓿、水花生等,粗飼料主要是粗糠。對妊娠、哺乳期的母豬和仔豬精細補料。隨著養殖規模擴大、配合飼料和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現已全面採用圈養,按仔豬、生長育肥豬及懷孕母豬、哺乳母豬,分階段合理配製飼料,採用定期飼餵,一般日喂2—3次。所用飼料和藥物飼料添加劑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農業部《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範》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獸葯使用按NY5030標準執行,並符合NY/T5033標準的規定,飼養過程用藥必須有詳細的用藥記錄,育肥豬宰前應停止用藥,並嚴格執行休葯期
衛生防疫:
①免疫:認真貫徹落實《動物防疫法》及配套法律法規,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選擇性地進行疫病的預防接種。豬群免疫符合NY/5031標準要求,並作好免疫接種記錄。育肥豬主要免疫病種有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口蹄疫,種用公母豬還應免疫接種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豬乙腦豬鏈球菌等繁殖障礙性疾病,定期進行免疫抗體監測,按照GB16548-1996畜禽產地檢疫規範的規定,接受防疫監督機構定期或不定期的產地檢疫。
②消毒:建立健全消毒制度,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消毒藥品,定期對豬舍及周圍環境、生產用具、用水、豬體表進行消毒,消毒程序和消毒藥物的使用等按NY/T-5033標準的要求進行。
③疫病控制:發生疫病或懷疑發生疫病時,駐場獸醫及時進行診斷,儘快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疫情,按照《動物防疫法》的要求,在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工作人員監督下控制疫情。
④人員管理: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時應淋浴、噴霧或紫外線消毒,更換衣鞋,工作服應保持清潔、消毒。非生產人員一般不允許進入生產區。特殊情況下,非生產人員需經淋浴更換防護服後方可入場,並遵守場內的一切防疫制度。
⑤育肥豬出場:監利豬出欄上市時,必須經當地動物防疫檢疫員檢疫合格並出具相關證明方可出售。
⑥廢棄物處理:豬場廢棄物遵循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病死豬屍體應按GB-16548標準進行無害化處理。
養殖檔案:建立養殖場(戶)養殖檔案,實行可追溯制度,養殖檔案內容包括進豬日期、數量、飼料來源、飼餵量、飼養密度、免疫、用藥、無害化處理、衛生消毒和出欄等情況,以備查閱。養殖檔案保存2—3年。
監督管理:監利縣畜牧獸醫局和監利縣畜牧技術推廣站負責監利豬生產各環節的技術培訓與指導、信息服務、質量監督檢查等方面的工作,縣動物衛生監測所派駐各鄉鎮分所分區域執行。
(4)屠宰與加工
監利育肥豬屠宰採用流水線作業,其操作流程是:刺殺放血—浸燙創毛—胴體加工—分割包裝—鮮銷或冷藏加工。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嚴格執行《無公害食品生豬飼養飼料使用準則》(NY5032)、《無公害食品生豬飼養獸醫防疫準則》(NY5031)《無公害食品生豬飼養獸葯使用準則》(NY5030)的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地域範圍內的監利豬生產經營者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監利縣畜牧技術推廣站提出申請,並按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加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