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魯菌病
傳染性流產
布魯菌病(布氏桿菌病)又稱傳染性流產,是由布魯菌(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
病病布魯菌。病菌微、近似球狀桿菌,大小為1.5微米Ⅹ0.5微米形態,不規則,不形成芽胞、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為需氧兼性厭氧菌。本病菌對熱抵抗力不強,60℃時30分鐘即可殺死,但對乾燥抵抗力較強,在乾燥土壤中,可生存2個月以上。在毛、皮中可生存3~4個月。結日光照射以及一般消毒劑的抵抗力不強。本病菌有很強的侵襲力,不僅能從操作的粘膜、皮膚侵入機體,也可從正常的皮膚粘膜侵入體內。
牛病易,隨器官熟增。病牛傳染源。病菌隨病牛陰泌,病公牛的精液排出,特別是流產的胎兒、胎盤和羊水內含有大量的病菌,通過消化道傳染,主要是易感牛採食了污染的飼料、飲水所致。另外通過直接接觸傳染,如接觸了污染的用具,或者與病牛交配、皮膚或粘膜的直接接觸而感染。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新發病牛群,流產可發生於不同的胎次;在常發牛群,流產多發生於初次妊娠牛。
牛除流產,癥狀顯。流產妊娠~,產胎弱胎。流產胎衣不下或子宮內膜炎。流產後陰道內繼續排褐色惡臭液體。公牛發生睾丸炎,並失去配種能力。有的病牛發生關節炎、滑液囊炎、淋巴結炎或膿腫。
剖檢可見胎盤呈淡黃色膠樣浸潤,表面附有糠麩樣絮狀物和濃汁。胎兒胃內有粘液性絮狀物,胸腔積液,淋巴結和脾臟腫大,有壞死灶。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不易確診,必須通過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
應堅持自繁自養,加強飼養衛生管理,搞好殺蟲、殺鼠,定期檢疫(每年至少1~2次);嚴禁到疫區買牛。必須買牛時,一定要隔離觀察30日以上,並用凝集反應等方法做2次檢疫,確認健康後方可合群。免疫預防方面,布魯菌病疫苗有布魯菌羊5號病菌苗、布魯菌豬2號病菌苗和布魯19號菌苗,使用方法按說明書規定。接種過菌苗的牛,不再進行檢疫。發生布魯菌病後,如牛群頭數不多,以全群淘汰為好;如牛群很大,可通過檢疫淘汰牛,或者將病母牛嚴格隔離飼養,暫時利用它們培育健康犢牛,其餘牛堅持每年定期預防注射。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陰道分泌物應深埋,被污染的牛舍、用具等3%~5%來蘇兒消毒。同時,要確實做好個人的防護,如戴好手套、口罩,工作服經常消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