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劍塵
單弦八角鼓演員,榮派單弦創始人
榮劍塵(1881-1958),男,單弦八角鼓演員,榮派單弦創始人。北京人,滿族,祖姓瓜爾佳氏。原名榮源,后改名榮勛,字健臣。藝名和順,后改劍塵,齋名三樂廬。
代表作《武十回》《翠屏山》《蝴蝶夢》《杜十娘》《沉香床》《摩登遺恨》。
人物關係
榮劍塵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榮劍塵拜在西城明永順門下,成為明永順開立單弦牌子曲門戶的第一個弟子,從此正式作藝。民國初年,他從京西移居城內北新橋。這時,正是單弦牌子曲、聯珠快書的極盛時期,強手如林。榮劍塵只能在小館子中和分錢不多的堂會上演出,勉強維持生活。他潛心編演新曲,得到摯友謝芮芝的無私幫助,又有德潤田、李鎰山、龐玉山在音樂唱腔上幫他設計。他將《武十回》由四本改編為十本,將《翠屏山》由二本改編為五本,將《蝴蝶夢》由“扇墳”一本改編為四本,將《杜十娘》由二本改編為五本,演出后逐漸得到聽眾讚賞。
約在民國三年和四年,榮劍塵兩次去天津演唱,都未取得成功。因此,他下決心向各個單弦牌子曲名家學習,精心揣摩每一個曲目的細微情節,努力唱出人物的風采神韻和複雜的內心活動,繪聲繪色地把聽眾引入意境。他加工提煉京劇的表演動作化入單弦牌子曲表演,使形體動作分出文武老少、生旦凈丑,面目表情分出喜怒憂思悲恐驚。他將舞台上的場面桌向台口左邊移二尺余,向台口後邊移一尺余,使自己站在舞台中心,擴大了表演區;並增加一把椅子,使演員可坐可立,從而加強了演員說唱故事的表現力。如唱《武十回》,他用京劇走矮子步的動作把武大郎唱活,同時襯托出武松的高大形象,使人物活靈活現。
榮劍塵對單弦牌子曲音樂也進行了革新,在弦師的協助下,加強了音樂旋律,使其節奏更加嚴謹。除了【靠山調】、【雲蘇調】、【怯快書】保留半說半唱的唱法外,對諸如【四板腔】、【疊斷橋】、【湖廣調】、【南城調】、【太平年】、【金錢蓮花落】、【羅江怨】、【石韻】、【流水板】等曲牌唱法都有獨到的藝術處理。為了充實單弦牌子曲的曲牌,他將北京民間流傳的〔軍樂歌〕吸收到單弦的曲牌中。並曾兩次到樂亭縣向當地樂亭大鼓老藝人楊寶升求教,回京后與弦師反覆研究,將“樂亭調”的唱腔收進單弦牌子曲,形成榮派〔樂亭調〕。在〔靠山調〕曲牌中加入〔撥浪鼓兒〕也是他的創造。由於他在藝術上不斷革新,人們稱他的單弦牌子曲藝術為“榮派”。
1926年前後,榮劍塵第三次赴津,在南市燕樂昇平演出,一炮打響,譽滿津門,被稱之為“單弦大王”。
榮劍塵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他的單弦牌子曲演唱達到鼎盛期。除京津外,他還曾在寧、漢、沈等地演出。三十年代,他曾灌制有《杜十娘》、《沉香床》、《摩登遺恨》等三張唱片。四十年代他籌劃集資在北京開設了一個曲藝園子“小上海遊藝社”,后因虧損大,被迫停業。由於受此刺激,患輕度精神病,醫治三年,康復后才重登曲壇。
關於曲目創作,榮劍塵在所撰《曲壇獻藝六十年》一文中提出:“選材取義,必尋正源,設詞必求整潔,立意必取正大,要懲惡揚善,補社會教育之不足,如此做法藝術才有價值。”
他畢生編演了《卓二娘》、《細侯》、《青蛙神》、《蓮香》、《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錢秀才》、《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劉元普雙生貴子》、《賣油郎獨佔花魁》、《沉香床》、《風波事》、《五鬼鬧判》、《摩登遺恨》、《水莽草》、《胭脂》、《黛玉焚稿》、《梅蘭竹菊》、《國民寶鑒》等三十多個單弦牌子曲曲目,但是大部分已經失傳。
榮劍塵
1952年榮劍塵參加了中央廣播說唱團,擔任藝術顧問。在說唱團工作期間,他還曾先後在中央實驗歌劇團、總政文工團、南京前線文工團、中國京劇院、藝術師範學院講學任教。他為廣播電台錄製了《王佐斷臂》、《杜十娘》等單弦牌子曲目及若干岔曲曲目。1957年,正值反右,榮劍塵政治上受到迫害,一登台演出,觀眾就起鬨離場,他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打擊,整天失魂落魄。1958年,榮先生受不了迫害打擊,上吊自殺。
他演唱的岔曲曲譜經楊大鈞記錄整理,編為《榮劍塵岔曲集》內部印行。他還整理演唱單弦牌子曲的經驗寫成《曲壇獻藝六十年》一文,收入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單弦藝術經驗談》一書。
榮劍塵嗓音甜脆圓亮,高低兼備,音色優美,善於運用各個部分共鳴。他所創造的榮派唱腔的特點是悠揚圓潤,韻味醇厚。既不同於常派的明快爽朗,有不同於謝派的滑稽幽默。他對於單弦的每一個曲牌都有自己獨到的運用,特別是每句的尾音和拖腔與其它派別又很顯著的區別。他的演唱不論是滿工滿調,還是半說半唱,都是韻味十足,讓人有“繞樑三日”的感覺。
榮劍塵存世的單弦牌子曲錄音有《杜十娘》(一本、二本)、《王佐斷臂》、《拳打鎮關西》等。他的弟子有謝舒揚、李志鵬、新小譚、闞澤良,私淑弟子有石連成等,另外石慧儒也宗法榮劍塵的唱法,成為一代“單弦女王”。
不幸的是,李志鵬先生年事已高,很少登台,後備力量又不足,正宗的榮派單弦已經在舞台上絕跡。僅有京津兩地的一些票界人士都能演唱榮派的部分傳統曲目,例如《卓二娘》、《細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