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部伎

唐代宮廷樂舞之一

立部伎是中國古代舞蹈,屬於唐代宮廷樂舞之一。“殿庭宴用立奏”(《新唐書?禮樂志》)。在堂下(庭院、廣場)表演。演出規模大,場面宏偉豪華。舞者多至180人,少則64人。其內容,除《太平樂》外,其餘各部都是歌頌皇帝的武功與文德的。舞蹈繼承、吸收了前代傳統和民間形式。其中一些樂舞,如《破陣樂》等影響深遠,流傳中外,東傳日本,名揚印度,《太平樂》採用的《獅子舞》,《聖壽樂》採用的《字舞》至今流傳民間。晚唐,《立部伎》表演“百戲”雜技等。白居易《立部伎》詩:“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弄七丸,巨索,掉長竿。”表演《立部伎》節目的藝人技術水平不如《坐部伎》高。習《坐部伎》不成,改習《立部伎》,習《立部伎》又不成,則改習“雅樂”(白居易《立部伎》詩、《新唐書·禮樂志》)。依據《通典》、《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唐會要》、《樂府雜錄》等有關記載,將《立部伎》各樂部的樂舞制度等。

起源


立部伎
立部伎
初設於高宗儀風年間。玄宗時整理前代傳統節目,並創製新舞,正式定下立部伎八部:《安樂》(《城舞》,北周時創),《太平樂》(《五方獅子舞》),《破陣樂》(《秦王破陣樂》 ),《慶善樂》(以上二舞太宗時創),《大定樂》(《一戎大定樂》),《上元樂》(以上高宗時制),《聖壽樂》(武后時制),《光聖樂》(玄宗時制)。一般用於朝廷宴享、朝會之時,在坐部伎演奏后再演。由於節目多、陣容大,每次不可能全部節目都演一遍。舞者六十四人至一百八十人不等,規模宏大。加以服飾壯麗,又用鉦鼓伴奏,故氣勢雄壯,舞姿威武。安史之亂后趨於衰亡。

詩詞


新樂府辭七
《新唐書·禮樂志》曰:“太宗貞觀中,始造宴樂。其後又分為立坐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李公垂傳曰:“太常選坐部伎,無性識者退入立部伎。又選立部伎,無性識者退入雅樂部,則雅樂可知矣。故作歌以諷焉。”
胡部新聲錦筵坐,中庭漢振高音播。太宗廟樂傳子孫,取類群凶陣初破。戢戢攢槍霜雪耀,騰騰擊鼓雲雷磨。初疑遇敵身啟行,終象由文士憲左。昔日高宗常立聽,曲終然後臨玉座。如今節將一掉頭,電捲風收盡摧挫。宋音鄭女歌聲發,滿堂會客齊喧和。珊珊佩玉動腰身,一一貫珠隨咳唾。頃向圓丘見郊祀,亦曾正旦親朝賀。太常雅樂備宮懸,九奏未終百寮惰。惉滯難令季札辨,遲回但恐文侯卧。工師盡取聾昧人,豈是先王作之過。宋沇嘗傳天寶季,法曲胡音忽相和。明 年十月燕寇來,九廟千門虜塵涴。我聞此語嘆復泣,古來邪正將誰奈。奸聲入耳佞入心,侏儒飽飯夷齊餓。
白居易《立部伎》
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
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
堂下立部鼓笛鳴。笙歌一聲眾側耳,鼓笛萬曲無人聽。
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樂懸操雅音。雅音替壞一至此,
長令爾輩調宮徵。圓丘後土郊祀時,言將此樂感神祇。
慾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工師愚賤安足雲,
太常三卿爾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