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水

長江南岸湖北段支流

陸水,一名雋水,長江南岸湖北段支流。因三國東吳大將陸遜呂蒙屯兵雋水遂名陸溪、陸水。

地處鄂東南,是長江中游南岸第二大支流。源出湖北省通城縣上雋鄉界頭徐家,自南而北流經通城崇陽蒲圻等縣市,最後由嘉魚陸溪口注入長江。幹流全長197公里,全流域面積3847平方公里。

陸水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理論蘊藏量14.2萬千瓦,流域內建有陸水與青山兩座大型水庫,其中陸水水庫,系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建,為長江幹流建設承擔試驗任務。

名稱由來


陸水一名雋水,源出通城上雋鄉。相傳東漢建安24(219年)三國東吳大將陸遜代呂蒙屯兵雋水入江處,雋水遂名陸i溪、陸水。陸溪口也因此得名。

幹流概況


陸水位於鄂東南,是長江中游南岸第二大支流。全流域面積38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米。其中,上游為幕阜山地,面積142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37.1%;中游為丘陵盆地,面積2204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57.3%;下游進入平原湖區面216平方公里佔5.6%。流域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陸水幹流自源頭幕阜山地,順著地勢,自南至北直泄長江。
陸水幹流源出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幕阜山北麓(通城界頭徐家),自南而北流經通城、崇陽、蒲圻等縣市,最後由嘉魚陸溪口注入長江。幹流全長197公里,河源海拔675米,河口海拔10.3米,幹流總落差665米左右,平均坡降千分之0.76。幹流在馬港以上為上游,河長約30公里,穿行於花崗岩體組成的幕阜山地,河谷深切,呈"V"字形,比降大,水流揣急,河床多為砂卵石組成。馬港至蒲圻鎮為中游。中游上段流經通城一一崇陽盆地,地勢趨向平坦,河道比降銳減,水流轉緩,兩岸漫灘廣布;中游下段,河流切穿大幕山,形成著名的壺頭峽,峽長7.6公里,寬僅50~70米,比降驟增,水流揣急,水力資源豐富。蒲圻以下為下游,河流進入江漢平原湖區,接納珍湖、錦湖、柳山湖、黃泗湖諸水。河道寬闊曲折,流勢平緩。總的來說,陸水幹流河曲發育,彎曲係數1.95,為蜿蜒性河流。
陸水水系由主流陸水納白石港、赤馬港、霞落港、自蒓港、八蛇港、栗柴港、斗門港諸水注入長江而構成,全流域面積3950平方公里,主流陸水,發源於鄂、贛兩省交界處幕阜山北麓的通城縣黃龍山,全183公里,河面平均寬約100米,流經通城、崇陽、蒲圻、嘉魚4縣,由洪廟注入長江。上游稱雋水,自崇陽、蒲圻交界處洪下起稱陸水,又名蒲圻河,以三國東吳大將陸遜曾駐軍於此而得名。在赤壁市境內長84.5公里,為長江中游較大支流之一。陸水皂潭以下原為一大河灣,1970年在梅湖東面與嘉魚縣交界處另開新河,長3.25公里,河面寬60米,使河道縮短12公里。陸水受江水漲落影響,一般為春夏水漲,秋冬水落。
陸水河在縣境西南邊緣。古名雋水,發源於幕阜山北麓通城縣石溪,北流經通城、崇陽、蒲圻,在嘉魚縣地陸溪口西1.5公里洪廟處注入長江,全長175.3公里,縣境長17公里;流域面積3950平方公里,縣境流域面積34.38平方公里;面寬40~100米,河底高程12~16米,秒流量55~2000方米。
陸水在縣境原有6段河道,5處入江口。一從界石東流至鴨兒湖,轉北至陸溪口文昌街東側入江,長6.4公里。為古陸水主要入江河道。入江口初名刀環口,又名蒲磯口,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陸遜駐此以後,漸改名陸口,雋水亦漸名陸水。
一從界石東流至官洲,轉南至三盆堖,轉東至彎洲,南流至郭家嘴,轉東北流至鶯鶯眼,北流至石磯頭注入長江,名長港,長24.1公里。入江口古名氵景口,亦名雋口,又名墩子口,民國2年(1913)建閘后名三樂閘,閘外名石頭潭。
一從彎洲轉北流,過石屋山西麓、呂家山東麓,於邱家灣入江,名船灣溝,長7公里,入江口名江安口,清同治10年(1871)修築三合垸堤后,港漸淤。
一從鶯鶯眼轉南,過葉家湖,沿橫山東麓至苦草嘴入蜜泉湖,名楊家涇,長4公里。清道光二十二年(842),護城堤從石磯頭延築至鶯鶯眼、1959年在鶯鶯眼堤身建軍田閘后,水流截斷,港漸淤。
一從蜜泉湖東北流過陸碼頭,經魚岳山東麓,北穿神洲〈古名龍穴洲〉至港門口入江。名陸碼河。又名大港,長8公里。入江口古名江口、嘉魚口,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后名駕部口,俗稱港門口。1974年神洲圍堤后,陸碼河水改從魚岳山至清水溝入江,入江口名新河口。
一從界石北流至洪廟,名洪廟河,長3公里。系清咸豐四年(1854),太平天國西征軍駐陸溪開挖的人工河,后官稱"長毛港“,民稱洪廟河,光緒二十六年(1900)修築普樂垸堤,在界石處截斷陸水故道,此後陸水遂從洪廟一處入江。

水文特徵


陸水流域降水豐沛。其上中游地區為本省多雨中心之一。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達1462毫米,比全省平均值高出300米以上。而且雨季較早,每年4~8月降水量約佔年降水量的68%陸水上中游為山區性河流,汛期多暴雨,河流漲落急劇。如崇陽站多年平均流量53.4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5320立方米/秒(1967年)為正常流量的100倍,實測最小流量僅1.4立方米/秒,僅為最大洪峰流量的1/4000.因而水位變幅大,一般年份可達~10米。下游向段進入平原湖區,河水位漲落較小,但上有山區暴雨洪水下泄,下受長江水頂托,易於泛濫。
陸水徑流資源豐富,年平均徑流量30.3億立方米,相應年徑流量787.5毫米,是全省年徑流深的1.56倍.實測最大年徑流總量50.7億立方米(1973年),最小年徑流深13.1億立方米(1968年).年平均產水模數為78.8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在全省主要中小河流中位居第五位。徑流年內分配與降水量變化相適應,汛期出現的時間早。
如幹流崇陽站3月份就進入汛期,比鄂中、鄂北地區河流汛期要早1~2個月。全年3~7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總量的70%以上。其中以5月為最大,占年徑流量20.3%;12月與1月為明顯枯水期。一年中的最大洪水一般出現於5~-6月份,有的年份發生於7-8月。
陸水上游幕阜山地是本省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影響河流的含沙量與輸沙量。幹流崇陽站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73.2萬噸,最大年輸抄量204萬噸(1967年),最小年輸抄量19.9萬噸。年平均輸沙模數達337.3噸/平方公里·年。全省主要中小河流中,屬中等偏高。

支流水體


陸水水系主要湖泊有:后湖,小柏鄉境內,面積975畝,平均水深1.5米。橫泊港,小柏鄉境內,面積525畝,平均水深2米。羊角海,柳山湖鄉境內,375畝,平均水深2.5米。南塘湖,車埠鄉境內,面積330畝.平均水深1.6米。小羅湖,車埠鄉境內,面積220畝,平均水深1.5米。三宮湖,車埠鄉境內,面積525畝,平均水深1.8米。盤石湖,車埠鄉境內,面積180畝,平均水深1.5米。楊家湖,車埠鄉境內,面積240畝,平均水深1.5米。馬家湖,黃龍鄉境內,面積490畝,平均水深1.9米。琅鐺湖,黃龍鄉境內,面積480畝,平均水深1.7米。
陸水水系有24名潭,其中芳世潭、落石潭、芭蕉潭、木蘭潭、龍回潭、倒流潭、蕉潭、王師潭、石乳潭、石牛潭、鏡潭、鸕鶿潭已淹沒在陸水水庫中。陸水主壩以下還有龍翔潭、峨石潭、牛角潭、黃龍潭、楓潭、系龍潭、鼓潭、皂潭、黃土潭、龍坑潭、接里潭、界石潭。其中著名的是:
峨石潭,赤壁城西北1公里處,馬鞍山峨石塔下,陸水河邊迴流灣處,水深7米,潭邊一大青石上刻有"峨石"二字。
牛角潭,縣城西2.2公里處,水深6米,縣造紙總廠在此建有抽水機站.
鼓潭,埠東北3.5公里處,陸水河南岸,又名鼓笛潭,水深7米,渭水衝擊潭穴如擊鼓鳴笛聲。

治理開發


陸水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理論蘊藏量14.2萬千瓦,可開發的為10.3萬千瓦,年發電量近億度,在全省中小河流中位居前列。全流域已建成陸水與青山兩座大型水庫,連同8座中型水庫及100多座小型水庫,水庫總庫容為13.8億立方米。
其中位於蒲圻市郊的陸水水庫,系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建,為長江幹流建設承擔試驗任務,水庫以發電、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魚、航運等效益。水庫控制集水面積3400平方公里,電站裝機容量3.52萬千瓦,年發電量近億度,灌溉農田25.2萬畝,效益十分顯著。

主要支流


陸水水系比較發育,支流眾多,河長大於5公里的支流有98條,其中河長超過25公里,流域面積大於150平方公里的有5條。
陸水水系主要支流
支流岸別河源河口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河長
公里
曹蒲河通城天岳關通城表秀屋39338
青山港崇陽土地坳崇陽花山50272
高堤港崇陽伴西坑崇陽小港口58858
石城港崇陽田畈崇陽崗橋王家15627
鐵柱港通城大界嶺崇陽鐵柱港25128

航道航運


陸水航道在嘉魚縣境陸溪口西1.5公里洪廟處沿陸水上溯,可至蒲圻、崇陽、通城,全長175.3里,河底高程12~16米,面寬40~100米,秒流量55~2000立方米,從蒲圻皂潭至嘉魚縣地接里湖16.5公里河道曲、窄,經1970、1971年裁彎取直,河道縮短3.5公里,1972~1974年疏浚后,河底寬25~30米,面寬45~60米。皂潭處河底仍露有長、寬各80米、高1米的礁石,淺水時不利航行。
陸溪港,陸溪口古為東吳重鎮,北瀕長江,南通陸水,地扼荊湘,路通鄂南,漢晉以降,客貨雲集,港口常泊數百木船。清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台條約”,闢為外國輪船停泊碼頭。民國20年(1931)設輪船售票局,建票棚,置躉船,以當地人李彥海為經理,民國27年(1938)日軍侵佔後撤除,民國35年(1946)恢復。1965年,長江航道管理局在此擴建港口,港區岸線長1800米,泊點冬季水深5.5米,可四季停泊500~1000噸級船隻。設有輪船碼頭、河沙碼頭、貨運碼頭共5處,貨場6坪,面積2.76萬平方米;裝卸機械7台。1985年貨物吞吐量為31.4萬噸,比1949年的1.63萬噸增長18.3倍。輪船碼頭,在陸溪口河街,建有梯級水泥坡路1條,長48.5米,寬6米,置有水泥躉船1艘,長40米,寬9.5米,設有鋼質引橋1座,長12米,寬3米,建有候船室1棟,面積750平方米。 

流域文化


三國·吳駐軍遺址。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十日,曹操軍與周瑜軍於赤壁江上一戰而敗退江北烏林后,周瑜軍遂與其對峙,駐於江南之陸口(陸溪口,時名刀環口〉、界石、雁嘴至高鐵嶺龜湖山一線,劉備軍駐於白雲山(時名鮑山)至蜀山一線。周瑜以陸口為大本營,在突出於江中之赤壁山(時無名,俗名石頭山)置哨所,窺視烏林,同時在雁嘴、龍潭堖設軍寨,分別稱為上寨、下寨,軍寨建有烽火台諸葛亮駐白雲山南麓(後人稱其地為伏龍山、武侯坡)、劉備駐於蜀山。十一月十三日火燒烏林后,均拔營去。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周瑜病逝巴丘(岳陽)后,孫權魯肅為漢昌太守,領周瑜軍駐陸口,駐軍地域含陸溪口、界石、雁嘴、銅山、石壁山、呂家山等處。至吳赤烏二年(239),相繼有呂蒙、陸遜、潘璋呂岱等領兵駐此。陸口為東吳重鎮,從赤壁之戰起,計31年,其間,孫權於東漢建安十年(214)、二十四(219)兩駐陸口,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閏十月,呂蒙與陸遜在陸口合軍西取江陵,呂蒙軍駐陸口對岸之烏蒙口(后此地建有廟名"白衣庵“,祀呂蒙、烏蒙口漸改稱為呂蒙口。
洪廟河,清咸豐四年(854)三月,太平軍西征軍石祥楨部從湖南下駐陸溪,準備攻武昌,在陸溪界石一帶群眾幫助下,4~5月突擊開挖從界石至洪廟入江河道,集崇陽、蒲圻一帶木材、糧食等物資東下武昌。河長3公里,寬400米,官府稱為"長毛港”,后群眾在河道入江口處建一洪廟紀念洪秀全,簡稱"洪廟河"。自洪廟河開挖后,陸水入江口從此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