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綜合性博物館

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簡稱白蓮洞博物館)位於柳州市市郊東南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東接柳石一級公路,南連南柳高速公路,西臨白蓮機場,海拔249.8米,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是我國第一座集洞穴科學研究、科普和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主體為白蓮古洞。

白面山是一巨大的連座峰林山體的一部分,中有一面積達7500平方米的石灰岩溶洞,共有5個洞口,主廳洞口朝南,因洞口正中有一塊巨大的白色鐘乳石,形似蓮花蓓蕾而得名白蓮洞。

簡介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195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古人類研究室華南洞穴調查隊在著名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率領下,到廣西調查巨猿人類化石時,在白蓮洞土層中發現四件石器,1件扁尖的骨錐和1件粗製的骨針。這些石器 均由礫石打制而成,石質為硅質灰岩和石英岩。骨器針身和錐體已殘破。后經鑒定,認為該洞庭湖的堆積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1961年,柳州市政府將白蓮洞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在裴文中教授倡議下,於1981年開始籌辦白蓮洞博物館,同年5月1日裴文中為白蓮洞題詞:“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古人類學研究的中心,廣西是中心的中心”。1985年春節期間,白蓮洞博物館正式開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對外宣布了這一消息。同年2至5月,日本國家電視台、英國電視台、香港電視台先後派員來到白蓮洞拍攝電視。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博物館因其豐富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內涵和洞內典型的岩溶地質現象而令中外專家、學者和遊客矚目。不少中外專家、學者在參觀、考察白蓮洞后均給予了高度評價。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賈蘭坡教授為白蓮洞遺址發現40周年紀念題詞為:“白蓮清香泥不染,洞內堆積內涵多”。香港中文大學鄧聰教授認為:“白蓮洞遺址的發掘,完全解決了中國考古學上中石器時代的長久不解之謎”。日本學者植原和郎和國際洞穴學會主席福特在考察白蓮洞后,則分別得出了“日本人與柳江人同宗共祖”,“柳州是世界岩溶地形的心臟”的結論。白蓮洞博物館享譽海內外。

基本構造


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是以白蓮洞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其陳列可分為洞外和洞內兩大部分。洞外陳列由室內陳列(柳州原始文化、岩溶洞穴知識、生物標本陳列)、“史前動植物”露天陳列組成;洞內陳列則由遺址現場陳列和洞內地質現象陳列諸部分組成。洞穴參觀路線長達1870米,沿途在古人類生活情景的復原雕塑像十幾組,洞外有史前動、植物園,園內塑有大熊貓、劍齒象、犀牛等史前動物的大型雕塑。白蓮洞也被稱為“史前植物園”,可分6層的溶洞迂迴曲折,各層鐘乳石、石筍、石幔絢麗多姿,怪石奇特典雅。最底層為一地下河道,長約370米,流水清幽,可泛舟。洞內空氣迂迴盪緩,薄霧輕揚。
白蓮洞遺址其年代跨度在3萬年左右,跨越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這正是人類的經濟形態由攫取型向生產型飛躍的階段。該遺址層位齊全,是南亞熱帶罕見的全球性古氣候信息儲存庫。白蓮洞遺址不斷有文物出土,從1961年至1990年止,共從洞穴堆積層中出土動物骨化石3550件,牙齒化石390枚和石器、石制裝飾等文化遺物。此外,還發現古人類用火遺跡。

陳列館


柳州原始文化陳列:柳州歷史文化積澱源遠流長,有起自更新世早期即距今100多萬年前與巨猿化石相伴的早期直立人,繼之,有距今4.5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智人化石柳江人,在市郊白蓮洞、鯉魚嘴、九頭山、都樂岩周圍的大小40多個洞穴中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古人類化石及文化遺存。柳州因集合了“柳江人”、“白蓮洞人”、“大龍潭人”等數萬年史前文化積澱而飲譽海內外,成為日本人尋宗覓祖的地方。陳列室突出地把柳州史前文化特別是白蓮洞文化系列化,以此向世人展示柳州乃至廣西的歷史文化淵源。
柳州岩溶洞穴地質知識陳列:柳州素有“世界岩溶地形心臟”之美稱。經柳州市區發育的地岩溶地貌洞穴就有200多處,加上兩縣約有500處大小溶洞,可供開發利用的就達50餘處。這些洞穴由泥盆紀跨石炭紀,到二迭紀自老到新都有出露;類型有旱洞、水洞、地下河,以及大小不一的落水洞;地表形態有天窗、天生橋等。由奇山、異石、怪洞、碧水組成秀麗景觀。白蓮洞博物館以白蓮洞地質現象為中心,系統展示柳州岩洞這一獨特現象,為科普地質教育服務。
生物標本陳列:柳州古代、現代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白連洞博物館以化石和現生標本的形式,分門別類展示出來,以此向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普及生物知識。
“史前動植物園”露天陳列:白連洞遺址是罕見的南亞熱帶晚更新世玉木冰期以來全球古氣候信息的儲存庫,遺址內孢粉及動物化石十分豐富。博物館在現有60餘畝山前坡地上,恢復了古代原始森林生態環境,復原了劍齒象、大熊貓、犀牛等古動物的形象,將其建成了一座“史前動植物園”。
白蓮洞文化遺址場陳列:白蓮洞文化遺址是一處包含舊石器時代晚期經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三個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址,內涵十分豐實。發掘后的文化遺址,採用玻璃全封閉式的保護,清晰地展示了白蓮洞文化系列,成為中國乃至國外同時代遺址地層對比研究的標尺。此外,在遺址狹長的洞穴內,博物館還採用雕塑的形式,塑造了近十組反映原始人生產生活場景的塑像。
洞內地原現象陳列:白蓮洞全長1870米,共有5個洞口,溶洞上下起伏、迂迴曲近、可分六層、總面積達7500平方米,在洞內漫長的穴道壁上,可以看到多種地質現象和海底生物化石。有成千上萬隻蝙蝠藏於洞穴深處,地下河有盲魚嬉遊。含有三氧化鈣的水滴蒸發后的沉澱物形成天然後壩,蜿蜒盤旋,岩石中石膏、白雲石、方解石晶體閃閃發光。岩溶形成的石幔、石筍、石柱處處可見,形成奇妙瑰麗的景觀。遊人置身於此彷彿到了神話天境,同時可學到不少有關洞穴的地質知識。

展覽與藏品


人牙化石

左側人牙化石。齒根局部缺失,近中側尤甚。齒冠舌面較平直,上有一狹長接觸小面。頰面明顯朝舌面內傾,其釉質下延程度比舌側大。齒冠碩大粗壯,咬合面磨蝕程度較大,諸齒間已基本磨平,似為中年男性個體。
右側人牙化石。齒根部有被嚙齒類動物輕微啃噬的痕迹,齒冠完整。咬合面有一定程度磨蝕,頰側磨蝕程度較舌側大。齒冠舌側平直,頰側朝舌側方向內傾。齒間光滑,沒有明顯的附嵴。整個牙顯得較纖細,似為青年女性個體。

骨角器

角錐,利用斑鹿角磨其尖部而成,柄處有砍削的痕迹,長12.0厘米,重49g。

磨製石錛

玉石質,系利用一玉石料加工而成,錛身一側呈扁平狀,另一側則成不規則狀,單面刃,刃部呈梯形狀。長9.1、刃寬5.3、頂端肩寬3.8、厚1.3厘米。

大石鏟

斜肩楔形大石鏟。為宗教禮儀用品中的禮器、祭器、供器類。為宗教禮儀用品。新石器時代晚期。殘長71.9、刃寬15.3、肩寬1.7、頂端肩寬4.9厘米。

有使用痕迹石片

黑色燧石質,器身彎曲,尖部可作雕刻器之用,凹刃處亦可作凹刃刮削器之用,長3.7、寬2.0、厚0.4厘米,重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