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橡皮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詞語
- 具有可逆形變的高彈性聚合物材料
- 橡膠製成的文具
- 法國家羅布·格列耶著小說
- 搖滾歌手thomyorke專輯
橡皮
法國家羅布·格列耶著小說
《橡皮》是法國阿蘭·羅伯-格里耶的作品。一個恐怖組織計劃把對國家政治經濟起重大影響的集團成員一一殺死,其中的一個成員杜邦第一次倖免於難;內務部立即派員前去調查,本以為恐怖分子會刺殺前來取走杜邦保存的重要文件的大商人馬爾薩,不料馬爾薩臨陣逃脫,被迫親自去取文件的杜邦死於非命。乍一看,這似是一部偵探小說,其實作者是故意借偵探故事以揶揄傳統現實主義善於製造的“真實幻覺”。在小說結構上,作者打破了按時間順序發展情節的格式。
《橡皮》是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羅伯-格列耶的代表作品。小說受存在主義影響,表達了對世界的不確定性。主要人物有偵探瓦拉斯,暗殺對象杜邦教授,殺手格里納蒂,暗殺集團老闆波納等。
《橡皮》不過寫的是一個政治經濟學教授丹尼爾杜邦遭到暗殺那一天發生的事,情節並不複雜。杜邦教授是一個對全國經濟和政治都起重大作用的集團成員,一個恐怖組織計劃把這些集團重要人物統統殺死,以打擊最高統治階層的勢力。然而杜邦並未被殺死,上級知道後派瓦拉斯到這個城市調查,瓦拉斯不知杜邦未死為弄清真相埋伏在杜邦家中,杜邦來取文件時誤被瓦拉斯殺死。但卻反應了深刻的主題,即命運的不可抗拒性。作者有意用後面的情節破壞前面的情節(“橡皮”的三次出現),每一次都是推翻前面的一切。作者將人看成是社會機器的一部分,隨之運轉,無法改變任何東西,對自己的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就使得人陷入了被動,被裹挾著前進,最終獲得無法預料的結果。
《橡皮》的主要藝術特徵:一是復現手法的應用。小說中許多情節和場景反覆出現,如在維克多雨果文具店的“三次”但隨著時間的不同,細節也有所變動,從而將人物的心理狀態予以剝筍般的層層裸露;二是鮮明的寫物風格,例如對瓦拉斯多次經過的街道的不厭其煩的詳盡描述以及杜邦教授家的二十一層階梯等等;三是對人的物化描寫,作者純客觀細緻地不摻雜任何個人感情的人物描寫將人物當做一種存在的物體來描寫的,徹底消解了人的主體意識,把人當作物的世界的一部分。
阿蘭·羅伯-格里耶,又譯阿蘭·霍格里耶,法國“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理論家和代表作家,電影大師。
1949年進入生物學研究機構工作。1950年,由於身體原因被迫從安的列斯群島返回法國,在回國的船上開始創作《橡皮》,回國后辭去工作以便全身心投入小說創作。並於三年後發表其成名作《橡皮》,這是他發表的第一部新小說作品。1955年因發表《窺視者》而獲當年法國“批評家獎”。同年,擔任巴黎午夜出版社文學顧問,並同時從事寫作及攝製電影。1961年,他編寫的電影劇本《去年在馬里昂巴》由法國新浪潮導演亞倫·雷奈的攝製成電影,並獲得該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從1960年代起,格里耶本人也曾創作並導演過數部電影,有《歐洲快車》、《撒謊的人》、《慾念浮動》、《使人瘋狂的噪音》等,他於1963年單獨攝製的影片《不朽的女人》榮獲路易·德呂克電影獎。2006年的《格拉迪瓦找您》(Gradiva)是他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