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2號

1975年美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

海盜2號是美國宇航局研發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的第二個,於1975年9月9日發射,主要研究火星溫度、磁場、風速、風向、X射線光譜,於1976年8月7日進入火星軌道,1976年9月3日觸地於烏托邦平原。完成同它姐妹探測器一樣的任務,意外地,地震檢波器的正常工作使它記錄了一次火星地震。航天器擁有一個用於從軌道上拍攝火星表面、運載著陸器以及進行與地球通訊中繼的人造衛星海盜計劃是火星探測史上最昂貴的計劃,也是1990和2000年代前最成功,提供信息最多的火星探測計劃,

信息


軌道器
美國宇航局海盜2號的軌道器主要功能是運送著陸器到火星,偵測定位以確認著陸地點,為著陸器進行通訊中繼,以及進行其自身的科研項目。軌道器基於較早的水手9號航天器,其橫截面為約2.5米的八邊形。總重2328千克,其中1445千克為推進劑和姿態控制氣體。軌道器總高度3.29米。四個太陽能電池翼沿軌道器軸對稱布置,相對的太陽能電池翼展寬為9.75米。每個翼板上安裝兩塊1.57×1.23米面積的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板由34,800塊太陽能電池構成在火星可提供620瓦特功率。電能也貯存於兩個30安培小時鎳鎘電池。主推進器為使用二元推進劑(甲基肼和四氧化二氮)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發動機推力1323牛頓,換算為Delta-V為1480米/秒。發動機可雙軸擺動9度。姿態控制由12個小壓縮氮噴嘴、太陽尋獲感測器、巡航太陽感測器、老人星跟蹤器和由六個三軸穩定陀螺儀構成的慣性部件和兩個加速規。
通訊系統包括一個20瓦特S波段(2.3GHz)發射機、兩個20瓦特行波管放大器。為了無線電科學研究和通訊實驗設置的X波段(8.4GHz)下行鏈路。S波段(2.1GHz)上行鏈路。1.5米雙軸穩定拋物面天線、固定低增益天線、兩個1280兆位磁帶記錄器和一個381MHz中繼無線電裝置。
科學儀器包括成像、大氣水蒸氣、紅外熱成像裝置安裝在具有溫度控制的指向性掃描平台中。科學儀器總重72千克。航天器的發射機也進行無線電科學研究。
指令處理經由各自獨立的兩個同樣的數據處理器,各具有容量為4096字的存儲器用於存貯上行命令和已獲取的數據。

著陸器


著陸器是六面的鋁質結構,每面1.09米高,0.56米長。由三條支撐腳支持。三個支撐腳構成邊長2.21米的等邊三角形。著陸器由兩個鈈-238放射性衰變電池供電。電池安裝在著陸器基礎結構兩側,由防風板覆蓋,高28厘米直徑58厘米。可提供4.4伏特,30瓦特的連續電源。四個8安時28伏特蓄電池提供峰值負荷。推進由使用單組元聯氨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提供。發動機噴嘴共12個,排列成四組。三組噴嘴可提供32牛頓推力,產生Delta-V180米/秒。這些噴嘴也通過推力控制進行移動和旋轉控制。下降與著陸由三個(安裝於基座的長邊,呈120度分離布置)具有18個噴嘴的單組元聯氨推進劑發動機提供動力,推力於276牛頓至2667牛頓間可調。聯氨推進劑經過凈化,以防污染火星表面。著陸器於發射時攜帶86千克推進劑,盛裝於2個鈦質燃料箱中。燃料箱
海盜2號探測器
海盜2號探測器
安裝於放射性衰變電池風擋的兩端。著陸器控制經由慣性部件、四個陀螺儀、空氣減速裝置、雷達高度表、下降與著陸雷達和推力控制。發射后與進入火星大氣層前,著陸器被熱護盾保護。熱護盾用於著陸器進入大氣層時進行氣動減速,也用於防治地球微生物污染火星表面。出於防範微生物污染考慮,著陸器經過7天華氏250度“烘培”消毒。發射時,一個“微生物防護罩”包裹著熱護盾,直到半人馬上面級將軌道器/著陸器聯合射出地球軌道后拋棄這個為海盜號計劃開發的行星保護方法也用於其他任務。通訊經由一個20瓦特S波段發射機和兩個20瓦特行波管放大器一個雙軸穩定高增益拋物面天線安裝在基座一側的吊竿上。一個全向低增益S波段安裝在基座上二者均可直接與地球通訊。一個UHF波段(381MHz)天線提供由軌道器中繼的單工通訊。數據存儲於40兆位容量的磁帶記錄器中。著陸器計算機具有6000字容量的存儲器用於指令存貯。攜帶的儀器用於著陸器主要科學研究目的:生物研究、化學成分分析(有機與無機)、氣象、地震學、地磁學以及地貌、火星表面和大氣物理。儀器包括:兩個360度圓柱掃描相機安裝在基座長邊附近、自中部伸展的帶有收集探頭的採樣臂、溫度感測器、磁體、氣象探測器地面溫度感測器、風向、風速感測器裝置於一條支撐腿上。地震感測器、磁體、相機測試目標、放大鏡安裝在相機背側,接近高增益天線。生物學實驗設備、氣像色譜分光鏡和X射線熒光分光鏡安裝在環境控制隔間中。氣壓感測器安裝在著陸器底部。科學儀器總重91千克。

研究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華盛頓州大學地質學教授迪爾克·舒爾策—馬庫赫在7日的美國天文學會的會議上宣讀了他的研究報告。他在報告中說,NASA在1976年發射的“海盜1號”、“海盜2號”探測器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跡象,是因為它們尋找的是類似地球上的生命形式,而沒有認出火星的生命形式。
舒爾策—馬庫赫認為,地球生命形式的特點是活細胞的內部液體是鹽水,但火星的氣候條件又干又冷,其生命形式基本單位里可能包含著由水和過氧化氫組成的混合物,因為這種混合物能在極低的溫度下保持液態,在凍結的情況下也不會破壞細胞,甚至可以吸收火星大氣中稀薄的水蒸氣。
由於上個世紀70年代技術以及認知上的局限性,“海盜”探測器沒能識別以過氧化氫為生命基礎的火星微生物,相反,可能還在無意的操作中“溺死”或者“熱死”這些微生物。舒爾策—馬庫赫指出,在進行尋求生命跡象的實驗中,“海盜”號曾向火星土壤灌水或加熱土壤,這都會讓火星微生物“死於非命”。
根據計劃,NASA將在2007年8月發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它將在富含冰凍水的火星北半球高緯地區著陸。這將是NASA“偵察”計劃發射的第一個探測器。該計劃旨在通過發射個頭更小、成本更低的火星探測器,對大型火星探測項目加以補充。“鳳凰”號將使用專業的過濾儀器對火星泥土進行精挑細選並展開詳細分析,從中尋找古老微生物的痕迹。屆時,它將對舒爾策—馬庫赫提出的理論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