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坊

當地有名的“富村”

白坊白坊村位於昌平區朝陽區,這種“城鄉結合部”的優越地理位置,讓白坊村成為當地有名的“富村”。

歷史沿革


2003年8月,北京市昌平區的白坊村、獅子營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改革最核心的內容是,把農村集體經濟的資產——其中最主要是土地——折算股份量化到人,把農民的土地資源變成參與生產、分配和收益的資本。
時至今日,這項改革擴展到14個村莊。
昌平區區委副書記李福忠是這場改革的領導者。2002年下半年,面對農村普遍存在的村幹部違法違紀,李福忠開始考慮從源頭上來解決這個問題。
農村集體資產所有者是農民,而法律上定下來的只是抽象概念,實際上農村集體資產是人人所有,人人沒有。”李福忠認為,“村幹部隨意支配集體資產,而農民無法對村幹部實施有效監督。”
在李福忠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把原來的幹部支配財產,變為農民直接支配。
2003年年初南下考察之後,李福忠逐漸形成了農村產權改革的具體思路:從農村政治體制入手,徹底觸動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
2003年2月9日,白坊、獅子營兩村的農村股份制改革正式啟動。
白坊
白坊

白坊村模式


改革的第一步是先摸清試點村的資產、人員底數。為此,這兩個試點村成立了有村民代表參加的清產核資和人口清查工作小組。
清查的結果顯示,村裡主要資產包括:404.72畝農用地,700多套新商品房(2001年,白坊村曾與一開發商簽訂征地協議,共徵用白坊村2300多畝土地,白坊村村民以每平方米1800元的價格購買建成的商品房),4.6萬平方米商業樓,1131名在冊人口。
其他的資產,經北京德平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評估后得出,截至2003年5月31日(評估基準日),白坊村資產總額為約3.7億元(含土地經營權價值),負債總額約1.9億元,凈資產總額約為1.8億元。預提村民租房補助費、生活費874萬元后,凈資產總額約為1.7億元。
根據昌平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在2003年4月18日下發的1號文件,按照股份制的原則,白坊村將估價后的資產全部量化為股權。其凈資產的70.8%量化為個人股,其餘29.2%的資產為村集體所有。而個人量化配股的份額以戶籍和勞齡為依據,分為勞齡股和戶籍股兩部分。
其中,勞齡股佔個人股的90%,總額約1億元,勞齡的計算年限是從1956年到2003年4月30日期間。
與資產的股份制改革相適應,村裡成立了“白坊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
合作社主要的經營項目,是將4.6萬平方米左右的商業樓出租,而白坊村剩餘的400多畝土地被用來經營各種商業項目。
白坊村黨支部書記宋蘭英介紹,現在在這塊地上已經建立了一個自由市場,到目前為止累計收入有1600萬元。

經濟


在改革后,受益最大的是勞齡較長的村民。
村民王輔光今年56周歲,勞齡是41年。2004年1月15日,王輔光第一次分紅得到了4829.22元;7月19日,白坊村第二次分紅,王輔光又分得4829.22元。
不過對白坊村的多數村民來說,因為勞齡短,分得的紅利相對就少。
村民馬友誼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今年近40歲,勞齡20多年,兩次分紅共得到5000多元,目前在小區當門衛,一天工資是15元,加上生活費每月480元,一個月的總收入是930元。
對於這樣的收入,馬友誼並不滿意。“這比我以前跑出租、做配件生意的收入少多了。”
類似馬友誼的情況還有很多。
一位不願具名的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村裡規定,一家安置一個勞動力工作,如果不服從安排,怕以後村裡再有什麼安排輪不到自己。現在村裡還有400多名勞力沒有安排。雖然我們現在是非農戶口了,但是三險都沒有上,我們出去找工作都不行,因為在勞動局沒有備案。”
按照《昌平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文件》的內容,是要建立集體與個人共同參股股份合作制企業。但到目前為止,合作社還沒有在工商部門進行註冊。
另一方面,白坊村目前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出租商品房收益,如果經濟形勢不好,村民的生活就很難保障。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交房租的日期已經過去3個多月了,租房的商家還是沒有給白坊村交房租,“如果商家經營不好交不起房租,幾百萬元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