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家培
烏家培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烏家培同志一直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經濟學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科的評議組成員,同時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
烏家培
職 稱:研究員、教授(博導)
職 務:副會長
研究領域:經濟學、數量經濟學、信息經濟學
工作單位:中國信息協會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
1932年5月29日生,浙江寧波人,著名經濟學家,我國數量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的創始人,1955年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統計系。1986年以前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從研究實習員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職。其間1980年至1982年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系訪問學者,系我國參加世界經濟預測聯結模型Link項目首位經濟學家。
1987年起調國家信息中心工作,歷任總經濟師、副主任、專家委員會主任,以及兼信息經濟與技術研究所所長等職。其間1992年至1993年為日本大阪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所客座教授,系我國參加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PECC)太平洋經濟展望(PEO)專家組首位經濟學家。
1984年獲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1991年因發展我國科學研究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受國務院表彰,1992年獲國家計委科技進步獎。現為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信息經學信息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民航信息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南京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等全國20多所高等學校經濟學院或管理學院的兼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經濟學科或應用經濟學科、全國社會科學基金應用經濟學科(從1983至2002年),全國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科的評議組成員。《經濟研究》、《管理科學學報》等雜誌編委。已出版各種專著(如《經濟數學方法研究》、《經濟數量分析慨淪》、《數量經濟學若干問題》、《經濟信息與信息經濟》、《信息與經濟》、《經濟、信息、信息化》、《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信息社會與網路經濟》等)、編著(如《宏觀經濟控制論》、《信息經濟學》等)、譯著 (如俄文的《經濟數學方法和模型》、英文的《發展計劃指南》等),以及《烏家培選集》等共30多部,被國外出版的著作(如《Economics, Econometrics and The Link》等)所採用的英文論文約20多篇,並著有英文學術著作《Economy and Information》。
烏家培的突出貢獻是在數量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開拓上,其他經濟學領域也有涉獵。50年代末,在《人民日報》、《經濟研究》上發表文章,堅持按勞分配和物質利益原則的社會主義性質。60年代初,就經濟數學方法的一般問題、社會再生產模式、部門聯繫平衡表、經濟計量學的剖析和利用,發表過一系列論文,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推動了這一方面的學術研究。70年代中期,積極宣傳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正確觀點,批判“四人幫”篡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反動謬論。後期,在總結常州市多快好省發展地方工業經驗的基礎上,對專業化協作、老企業技術改造、改進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引起當時經濟學界的重視。80年代初,系統地論述了數量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以及在經濟預測和政策分析中的應用,並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數量經濟學進行探索。《探索社會主義再生產模式的若干問題》一文獲1984年孫冶方經濟學獎。80年代中期,主持和完成了中國宏觀經濟模型的理論與實踐的國家“六五”重點課題,撰寫和主編了5本專著及其他有關書籍,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同時,大力提倡多學科、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結合上著文發表見解,促進交叉科學、軟科學的發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數量經濟學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
“七五”期間主持和完成了“經濟信息合理組織及其效益問題研究”的重點課題,並對經濟信息和信息經濟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創見,對推動我國信息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八五”期間主持和完成了國民經濟宏觀管理中預測、決策、調控問題研究重點課題,提出了宏觀調控的綜合協調、模型預測比較研究等觀點。這一期間,還就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論文和著作,在國內外引起一定反響。
“文革”后,第一個來訪的美國經濟學家代表團是在1979年,由計量經濟學創始人克萊因率領。烏家培想不到,因為參加接待,為他與克萊因、與計量經濟學建立起那樣深遠的連接和緣分。值得注意的是,克萊因一行甚至早於東歐國家的布魯斯和奧塔·錫克來華。克萊因是一個偉大的行動者,中美剛剛正常化,便以經濟學家之身,搭建東西方橋樑,其意義遠遠超過他所主持的世界經濟模型連接項目(LINK)。 1980年,對於克萊因和烏家培都是非凡的一年。克萊因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這個榮耀的夏天,他再來北京,舉辦計量經濟學暑期講習班,為中國培訓第一批計量經濟學人才。而烏家培則作為社科院第一批訪問學者,被馬洪派往賓夕法尼亞大學克萊因教授門下學習。無疑,烏家培是幸運的。不過,這不是一個孤立的幸運,是一連串的幸運,其中凝聚著幾位前輩的血。 1949年以後,中國經濟學家以闡述經典和政策為主,只有定性,沒有定量分析。其實,有人不僅想到要開展定量研究,而且也有部署、有行動。 1955年畢業於東北財經學院統計系的烏家培,既有紅的背景,又有專的才能,被孫冶方點將,成為最早的經濟數學方法研究者之一。 1958年12月,孫冶方在布拉格參加完“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研究所學術協作會議”后,順道於1959年1-2月訪問蘇聯。看到蘇聯同行在搞經濟數學化,孫冶方也打算把它引進來,於是派烏家培、田光去蘇聯學習。為此,烏家培先被送去中國科技大學學了兩年數學。 1965年,中宣部科學處處長于光遠找數學家華羅庚商討建立經濟學家和數學家聯盟時,烏家培也在座。經過暴風驟雨的“文革”,到了1979年,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于光遠交給烏家培一個任務,召開“開展數量經濟研究,成立中國數量經濟研究會”座談會。會後,于光遠拍板,定下了“數量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據說,這個叫法,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也曾用過。 1980年大年三十,烏家培等五位社科院第一批訪問學者到了美國。 1980年10月,得知自己所在的經濟所所長許滌新帶中國經濟學家代表團來美,烏家培趕去威斯康辛大學參加他們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等經濟學家的交流 1981年3月,各國經濟學家代表在紐約聯合國開LINK預測大會。 1982年回國時,烏家培整50歲。他奉命籌備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他與董輔秖合作主持了“六五時期的國力預測”、自己主持了“宏觀經濟模型及其應用研究”等重大項目,出版了《投入產出法在中國的應用》(1984年)、《中國宏觀經濟模型研究》(1986年)、《經濟計量方法在中國的應用》1986年)、《宏觀經濟控制論》(1990年)專著。 1982年10月,國家計委成立經濟預測中心。5年後,成立國家信息中心。烏家培先後擔任中心總經濟師、副主任。 1985年,國務院領導批准中國參加克萊因的世界經濟預測模型系統。烏家培、范木榮和鄭紹廉領導有關單位開始研究用於LINK項目的中國模型。一年之後,中國宏觀經濟模型終於正式聯結到世界經濟模型的系統中。如果說中國經濟和世界的接軌直到21世紀才大體完成,而模擬的接軌則始於1980年代。LINK創造了一個平台:連通中國和世界。 1992年,他受聘國家信息中心顧問。
《經濟數學方法研究》(1980年版)
《經濟數量分析概論》(1983年版)
《數量經濟學若干問題》(1985年版)
《烏家培選集》(1987年版)
《中國宏觀經濟模型研究》(1986年版)
《經濟大辭典·數量經濟學卷》(1988年版)
《經濟信息與信息經濟》(1991年版)
《信息與經濟》(1991年版)
《宏觀經濟控制論》(1990年版)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導論》( 1993年版)
《經濟、信息、信息化》(1996年版)
《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1999年版)
《Economy and Information》(1994年版) (T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