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柴胡

大葉柴胡

大葉柴胡(學名:Bupleurum longiradiatum f. australe)是傘形科柴胡屬[[]]的變型。分佈於中國大陸的內蒙古、甘肅、安徽、江西、浙江、吉林、黑龍江、遼寧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至99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坡、林下陰濕處和溪穀草叢中,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大葉柴胡的根莖及根有較大的毒性,如不注意鑒別,便會引起中毒死亡。

形態特徵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80-150厘米。
根、莖
根莖彎曲,長3-9厘米,直徑3-8毫米,質堅,黃棕色,密生的環節上多鬚根。莖單生或2-3,有粗槽紋,多分枝。
葉大形,稍稀疏,表面鮮綠色,背面帶粉蘭綠色,基生葉廣卵形到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急尖或漸尖,下部楔形或廣楔形,並收縮成寬扁有翼的長葉柄,至基部又擴大成葉鞘抱莖,葉片長8-17厘米,寬2.5-5(8)厘米,9-11脈;葉柄常帶紫色,長8-12厘米;莖中部葉無柄,卵形或狹卵形,7-9脈;莖上部葉漸小,卵形或廣披針形,9-11脈,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抱莖。
大葉柴胡
大葉柴胡
傘形花序寬大,多數,傘輻3-9,通常4-6,不等長,長5-35毫米;總苞1-5,開展,黃綠色,不等大,披針形,長2-10毫米,寬1-2毫米,3-7脈;小總苞片5-6,等大,廣披針形或倒卵形,長2-5毫米,寬0.7-1.5毫米,頂端尖銳,3-5脈;小傘形花序有花5-16,花深黃色,直徑1.2-1.6毫米,花柄粗,長短不等,花時長2-5毫米,果時長6-10毫米;花瓣扁圓形,頂端內折,舌片基部較闊,不成隆起狀,長幾達花瓣之半,頂端有2裂,裂口呈三角形,花柱基黃色,特肥厚,直徑超過子房,花柱很長。
果暗褐色,被白粉,長圓狀橢圓形,長4-7毫米,寬2-2.5毫米,分生果橫剖面近圓形,每棱槽內油管3-4,合生面4-6。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境草甸, 溝邊潮濕地, 灌叢中, 林緣, 山穀草叢, 山坡, 山坡草叢中, 山坡草甸, 山坡林中, 山坡林中陰濕地, 陰濕草叢
海拔下限500
海拔上限2700

分佈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等省區。本種柴胡在東北地區應用,一般地產地銷。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人工引種栽培
國外分佈俄羅斯東西伯利亞:達烏里;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俄羅斯遠東地區; 俄羅斯遠東地區:庫頁島; 俄羅斯遠東地區:烏得斯克; 俄羅斯遠東地區:烏蘇里; 俄羅斯遠東地區:則亞-布列亞; 日本
國內分佈黑龍江省, 吉林省, 遼寧省, 內蒙自治區, 陝西省, 寧夏自治區, 甘肅省, 青海省, 安徽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重慶市 

變種


南方大葉柴胡(擬)
本變型植株較高大粗。莖中部以上的葉呈披針形或狹倒卵形,基部漸窄呈楔形或圓楔形,很少呈心狀耳形;花柄較粗短,花時長3-4毫米,果時可延長至6-8毫米,花瓣黃色,中脈帶紫色。果長圓形,長5.5-7毫米,寬約2毫米。
產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生於海拔750-990米的山坡、林下陰濕處或溪穀草叢中。
短傘大葉柴胡(植物分類學報)
本變種莖較矮而粗,有短粗的分枝;葉較短而闊,質地厚;花序梗較短,傘輻也較短,長10-20毫米;小總苞片很短小;花柄短而粗,長1.5-3毫米,果時不延長或略延長,長2-3.5毫米,與果近等長。果實較小,紅棕色,廣橢圓形,長3毫米左右,寬2毫米左右。
產黑龍江、遼寧等地。分佈蘇聯西伯利亞,朝鮮和和日本北部。模式標本產黑龍江岸。
紫花大葉柴胡(植物分類學報)圖版115
本變種主要的特點是花序梗、傘輻、花柄均較細長,花序梗長3-10厘米;傘輻長25-55毫米,花柄在花期長8-10毫米,結果時延長達14-18毫米。為果長的3-4倍,花瓣深紫色,花柱基暗紫色;果實長圓形,暗紫褐色,長4.5-6毫米,寬2.8-3.3毫米。在有的小傘形花序上可再長一小傘形花序。葉質地較薄,表面淺綠色,背面綠白色。莖上部的序托葉基部圓楔形。
產河南、陝西、甘肅和四川一帶。生長於海拔800-1500米的山坡叢林下,或山溝陰濕地以及陰地草坡。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城口,海拔1500米。

栽培技術


喜暖和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適宜土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中種植。生產上採取種子滋生或育苗移栽均可。
(1)種子滋生。柴胡栽后2年,於9月採集成熟種子曬乾,脫粒,貯藏。播前半月進行種子解決,將柴胡種子用50微克/克的6—BA浸泡夜浸泡24小時,此後用1份種子加3份濕砂積於容器內,12天取出播種。春播或秋播均可,春播於3月下旬,條播按行距30cm開淺溝或穴播按23—27cm開淺穴,將解決過的種子按每畝0。5—0。75kg與草木灰充分拌勻,撒於溝內淺穴中,覆土、蓋麥桿后澆水。秋播於結凍前播種,株行距與春播相同。
(2)育苗移栽。於3月下旬,將解決好的種子撒播或條播。撒播,在整頓好的畦面上作糟,將種子均勻撒於畦面、覆土。條播,按行距10cm開溝條播,播后覆土蓋草澆水。10天左右出苗。當根頭直徑2—3毫米,根長5—6cm時進行移栽,擇陰天,選粗壯、無病苗按行距25cm株距10cm,隨挖隨栽,栽后立刻澆水,確保成活。
(3)田間管理。
①間苗定苗。當苗高10cm時間苗,如缺苗及時補苗。
②中耕除草施肥。聯結中耕除草進行施肥。苗高10cm時,每隔10—15天施清淡肥水一次,延續施2—3次,當苗高33cm時,培土、並施較濃的人糞尿水。第2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
③摘蕾。於8—10月及時摘除花蕾和花薹。
④排灌。出苗前要維持泥土濕潤,出苗后要小水勤澆,乾旱時及時澆水,雨季要留意排澇。
(4)病蟲防治。柴胡的主要病蟲害有根腐病、斑枯病,根瘤線蟲病、鏽病、蚜蟲小地老虎蠐螬、赤條椿象等。
根瘤病防治應留意排澇,與禾本科作物倒茬種植。藥物防治用多菌靈(50%)600倍液灌根防治。
根瘤線蟲病多發生於新開墾的土地上,整地時用80%二溴氯丙烷乳油100—150倍液進行泥土消毒,每畝1—1。5kg。留意解決後半個月再進行播種。
斑枯病,為害葉部,忌連作,用1:1:120波爾多液噴葯防治。
其它病蟲害可用相應的農藥進行防治。
(5)採收。柴胡播后2—3年採收。將挖出的根割去莖幹,曬乾,捆成小捆即成,通常畝產乾貨1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