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踐耳

朱踐耳

朱踐耳(1922年10月18日—2017年8月15日),男,漢族,本名朱榮實,字朴臣,作曲家,音樂家,安徽涇縣人,1922年10月18日生於天津,在上海長大。中學時代曾自學鋼琴、作曲。1945 年加入新四軍蘇中軍區前線劇團。1947年擔任華東軍區文工團樂隊隊長兼指揮。建國后在上海、北京等電影製片廠任作曲。1949年起擔任過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團等處專職作曲。1955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60年畢業回國,在上海實驗歌劇院任作曲。1975年調入上海交響樂團從事作曲。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

2017年8月15日,因病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5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922年10月18日生於天津,自幼隨家遷居上海。讀中學時對音樂發生興趣,自學鋼琴等樂器。上世紀30年代後期,曾隨錢仁康學習和聲,又入石人望辦的訓練班學習鍵鈕式手風琴。
1945年赴蘇北解放區,先後在蘇中軍區前線劇團和華東軍區文工團從事音樂創作。
朱踐耳
朱踐耳
1947年萊蕪戰役后譜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區軍民中廣泛傳唱。
1949年至1953年,先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作曲,曾為《大地重光》、《海上風暴》等影片配樂。
1955年赴蘇聯,師從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巴拉薩年教授學作曲。留學期間所作鋼琴序曲第 1號《告訴你》、第2號《流水》,用音精練,筆觸細緻;鋼琴獨奏曲《敘事詩》(為獨幕芭蕾《思凡》而寫)和《主題與變奏曲》,樂思發展邏輯嚴密,和聲手法亦較豐富,前者運用了交響性手法和奏鳴曲式,衝突尖銳,情思奔放,刻畫了小尼姑從宗教重壓下掙脫出來走向生活的歷程。
1959年第一首管弦樂作品《節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並被前蘇聯國家廣播電台作為永久性曲目錄音收藏。以後又以德國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響樂團陸續演出。
1960年寫成的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歌詞選用毛澤東的詩詞),具有磅礴的氣勢和絢麗的色彩,在構思和手法方面也顯示了作者的功力,深得音樂界好評。
演繹朱踐耳作品
演繹朱踐耳作品
1960年學成歸國,翌年起在上海實驗歌劇院任專職作曲。此後數年,創作多為小型聲樂體裁,其中,《接過雷鋒的槍》、《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成為當時流傳較廣的歌曲。
1975年起,任職於上海交響樂團。作於1978年的弦樂合奏曲《懷念》,是他在交響音樂創作方面觸及悲劇性題材的第一次嘗試。完成於1980年的《交響幻想曲——紀念為真理而獻身的勇士》,則是他在張志新烈士悲劇性事件的激發下,經過兩年的醞釀而寫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國第一屆交響音樂作品評獎中獲優秀獎。
1982年5月,在第10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次演出的交響組曲《黔嶺素描》。
1983年交響組曲《黔嶺素描》由瑞士廣播交響樂團在斯德哥爾摩演出。
1984年應邀赴莫斯科出席第二屆國際音樂節,《交響幻想曲》由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錄製唱片。
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屆常務理事。
1987年應邀訪日本,“新交響樂團”演出《納西一奇》,日本著名作曲家芥川也村志指揮。
1993年出席第六屆中國作曲家研討會,在台灣首演了委約創作的民樂五重奏《和》。
1994年在美國完成第六、七、八交響曲和《小交響曲》。
1996年出席巴黎“96法國電台國際音樂節”,演奏了五重奏《和》。
2002年出席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演出了琵琶與弦樂四重奏《玉》。
2000年赴日本橫濱出席“亞洲現代音樂周”,演出《第八交響曲》。
2002年5月,他出版了我國首部個人交響作品集《朱踐耳交響曲集》。

人物榮譽


1951年《交響幻想曲》獲全國交響樂作品一等獎;
1960年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被前蘇聯國家廣播電台作為永久性曲目錄音收藏。
1990年《第四交響曲》獲瑞士“瑪麗·何賽皇后”國際作曲比賽大獎;
演繹朱踐耳作品
演繹朱踐耳作品
1990年被列入英國劍橋傳記中心的《世界音樂名人錄》;
1991年獲得上海市文學藝術個人“傑出貢獻獎”;
1992年《第一交響曲》獲中國唱片公司“特別創作獎”;
1994年《第二交響曲》獲全國交響樂作品一等獎;
1997年《第六交響曲》獲寶鋼高雅藝術獎;
1997年交響詩《百年滄桑》獲香港回歸音樂作品徵集唯一金獎和第四屆上海市文學藝術個人“優秀成果獎”;
2001年榮獲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

人物逝世


2017年8月15日,著名作曲家、上海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朱踐耳先生,因病在上海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5歲。根據朱老遺願,不開追悼會,遺體捐獻醫學研究。

個人作品


管弦樂曲《節日序曲》、民樂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樂四重奏兩部(其中 1部與施詠康合作)、雙簧管與鋼琴《春天的歌》、鋼琴曲《雲南民歌五首》、無伴奏合唱套曲《綠油油的水鄉》、獨唱曲《遠航》和《清晰的記憶》,電影創作音樂:《和平萬歲》、《龍鬚溝》、《偉大的土地改革》,以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樂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清晰的記憶》等。民樂合奏《翻身的日子》,鋼琴曲《序曲第一號“告訴你”》、《序曲第二號“流水”》等,交響合唱《英雄的詩篇》,交響幻想曲《紀念為真理而獻身的勇士》,交響組曲《黔嶺素描》,管弦樂音詩《納西一奇》、《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等。

藝術特色


朱踐耳
朱踐耳
作為一名異常勤奮的作曲家,朱踐耳在許多重要的音樂創作領域都留下了成功的記錄。主要的作品有交響曲十部及其它體裁的交響樂作品十餘部,他的音樂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朱老的交響樂創作立足於傳統,並借鑒西方技法,在現代的藝術語境中創造性地運用新的音樂語言,賦予傳統民族文化新的思想內涵。朱老說:“音樂創作從古典時期的共性寫作到近現代的個性寫作的演變是一種進步的趨勢、必然的趨勢。幾乎每一個作曲家都在藝術探索和藝術追求中,力求別出心裁,另闢蹊徑,為自己尋找一個與眾不同的定位。”他自己的定位是“兼容並蓄,立足超越”,具體的表現為“合一”,其中包括音樂思維上的虛實合一、情理合一、神形合一;寫作技法上的傳統與現代合一、有調性與無調性合一、民族性與國際性合一;美學觀念上的自律論與他律論合一、主體與客體合一、超前性與可接受性合一。所有的“合一”雙方都是相對立的。將這些截然不同的東西合在一起基於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則和陰陽交替的原理,我認為對立的東西完全可以通過相互滲透,相互補益,相互轉化,相反相成,合為一體。“合一”不是混合,而是化合,也不是簡單的1+1=2,而是一種螺旋形上升的“一”。“合一”的雙方絕非是平分秋色,而是有著千變萬化的“配方”和“冶鍊法”的,這也區別出每部作品的不同特色。“合一法”還可以有嚴謹與自由的合一、刻意與隨意的合一、確定性與不確定的合一、有序與無序的合一……是機動靈活的,不是機械刻板的;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而非一成不變的;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性的;是一種樂風,而非樂派或體系。

人物評價


葉小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朱踐耳先生是中國迄今為止創作力最全面的作曲家,也是青年一代的楷模。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包括思想上、藝術上,他在60歲才開始創作交響曲,一共創作了10部。他早期也創作了非常多膾炙人口、影響力巨大的作品,從莫斯科回來創作了《節日序曲》《春天的歌》,有《接過雷鋒的槍》《唱支山歌給黨聽》以及後來的大型交響樂作品。他的人生軌跡可以說是中國交響樂歷史的縮影。尤其是他在年紀很大時還是堅持個人對事物的看法,為人剛正不阿。
錢世錦(上海交響樂團前任總經理,上海大劇院前任副總經理):他是一個不肯墨守成規的音樂家,雖然他學的是傳統古典音樂的作曲,但他對於現代音樂還是一直都在探索和追求、應用,這在中國作曲家當中還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底子比較厚,為人很正直。
人類精神世界里不能沒有音樂,它是生活中的一勺鹽,勾味百鮮。年劭德高的作曲大師朱踐耳先生,已年屆九旬,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掌門人。“踐耳”的大名之所以為人熟知,大抵是因他所寫的《打得好》《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等風行一時的紅歌,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朱踐耳祖籍系安徽省涇縣人氏,1922年生於天津市,他本名朱榮實,字朴臣,排行老五,幼年即隨母親移居至大上海。其父在天津開設了一家麵粉廠,后因外資傾軋而倒閉,偏又染上時疫猩紅熱病,年僅三十四歲就英年早逝。朱踐耳先生面容清癯,文文弱弱的沒見他胖過,平日里少言寡語,不愛應酬。不可思議的是他如此單薄的軀體里卻有著火焰般激情和巨大創作能量,納於言而敏於行,是一位圈內少見的多產作曲家。清心寡欲的他不嗜煙酒,一杯釅茶足矣,寫作睏倦時居然會口含幾片干茶葉嚼嚼,簡簡單單的生活與時尚無緣。
朱踐耳在72歲時受邀赴首屈一指的紐約朱麗婭音樂學院等四大高等學府作學術演講,暢談中西音樂文化如何在創作中交融的學術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