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軌
准軌
關於標準軌距(指標準軌道,簡稱普軌)的來源,說法不一。一種觀點認為,它來自古羅馬的戰車輪距;另一種觀點認為它來自實際運用中的修訂。前一種說法我們已經在從石路到鐵路一節中做了介紹。后一種說法指出,1788年,美國人威廉·傑索把鐵板軌改為立放的鐵軌,當時,車輪的輪緣在外側,兩輪緣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兩股軌道的外側距離為5英尺。以後,傑索又把輪緣改在車輪的內側,但5英尺的軌道距離未變。由於鐵軌頂寬為1又3/4英寸,所以兩股軌道的內側距離(軌距)實際上是4英尺8英寸半,即1435mm。這個說法似乎更有道理。實際上,鐵路發展的初期,軌距是五花八門的,寬可達7英尺(2133.6mm),窄只有2英尺6英寸(762mm)。即使現在,全世界也有30來種不同的軌距。
至於為什麼把1435mm定為國際標準軌距,有其歷史原因。1825年通車的世界上第一條營業鐵路,英國的斯托克頓——達靈頓的鐵路就是採用的1435mm軌距。1846年英國國會把這個軌距確定為標準軌距,非經特准,禁止在新鐵路線上採用其它軌距。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強國,因此也把這個標準推行到他們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去。例如,主持修築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的工程師是英國人克勞德·威廉·金達,他就力主採用四英尺八英寸半的軌距。從現實情況看,全世界採用1435mm軌距國家佔多數,所以把1435mm定為國際標準軌距也就順理成章。